山西省,省會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底,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晉城市來說,人口超230萬,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山西省轄地級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接壤處,全境居於晉城盆地,總面積9424.9平方千米,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晉城市是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遺址、塔水河、下川等人類遺址。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
一
首先,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山西省轄地級市。在地理位置上,晉城古稱澤州府,位於山西省東南部,丹河、沁河流域中下遊,晉城全市總面積9424.9平方千米,東西寬160公裡,南北長100公裡,地理坐標為北緯35度11'-36度04',東經111°55'-113°7',市區面積149.6平方公裡。東、南依太行、王屋二山與河南省新鄉、濟源、焦作交界,西依中條山與臨汾、運城銜接,北依丹朱嶺、金泉山等山脈與長治接壤。控扼晉豫咽喉,俯視千裡中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發揮著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就晉城市的歷史來說,周代時期,屬冀州畿內地,境內有原國(今沁水西北有原城)。
二
春秋時期,該地區屬晉國的疆域。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家分晉,今山西省晉城市一帶成為韓國的疆域。在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就爆發於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一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晉城市一帶西部屬河東郡、東部屬上黨郡。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該地區分屬并州上黨郡、司州河東郡。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晉城市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東晉太元八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分平陽與上黨,設立建興郡(郡治高都,轄高都、陽阿、獲澤、端氏、泫氏五縣)。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改建州為澤州,依獲澤河為名,省高平郡、安平郡入澤州。澤州直轄五縣,即高都、高平、獲澤、端氏、永寧,州治高都。
三
唐朝建立後,分澤州置建州、蓋州、澤州三州。貞觀元年,蓋、建、澤三州復併入澤州。澤州轄縣六,即晉城、高平、獲澤、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晉城。對於晉城這一建制,始於唐朝初期,距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歷史了。北宋建立後,澤州高平郡隸河東路,時澤州高平郡轄六縣,即晉城、高平、陽城、陵川、端氏、沁水,州治或郡治於晉城。元朝這一歷史階段,澤州隸於中書省平陽路,澤州轄五縣,即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省端氏入沁水縣),州治晉城。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升澤州直隸州,山西行省改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澤州直隸州仍轄四縣,直隸於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設立澤州府,澤州府轄五縣,即鳳臺、高平、陽城、陵川、沁水,府治鳳臺城。澤州府隸屬於山西省。
四
最後,到了1913年,原先山西省澤州府所轄五縣,劃歸於山西省冀寧道。1928年,山西省冀寧道撤銷,原澤州府五縣改直屬山西省。1948年10月,設立晉城市。1958年5月,今晉城各地劃歸山西省晉東南地區。1985年4月,撤銷晉東南地區,置地級晉城市,直屬山西省,將原晉東南地區所轄陽城、高平、陵川、沁水四縣劃歸晉城市。如今,澤州是轄1區4縣1市:城區、沁水縣、陽城縣、陵川縣、澤州縣、高平市。截至2018年底,地級晉城市總面積達9424.9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235萬人。對於地級晉城市,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