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老人們不妨看看

2021-01-20 歷史芷天

古人云「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老人們不妨看看

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這句話現代人一聽就覺得有些不舒服,憑什麼人活到六十六就要吃自己閨女的肉,這也太血腥,不把自己女兒當人了。其實,了解古代社會風俗之後,就會明白這句俗語並不是表面這個意思。

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水平和醫療條件的不發達,人們的平均壽命都很短,論語裡說「五十知天命」,意思就是能活過五十歲的人,就算是長壽,可以看淡生死,總結人生了。而且根據古代命理學的觀點,人過五十歲之後,便會有幾個壽命上的大坎,只要度過一個,便可以多活幾年。要是沒過去,便可以壽終正寢了。

家裡有老人的朋友們可以記一下,這幾個坎分別是五十五歲、六十六歲、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古人相信,在這幾個命數的年份,自己會有一些災禍,五十五歲時,人的各項身體機能開始衰落,各種老年病接踵而至,很有命不久矣的感覺。

而到了六十六歲這年,老話叫「人過六十六,不死掉塊肉」意思是老人在六十六歲那年,即使不死,也會有皮肉之災。據說,這是地府的閻羅王親自設下的坎,為的就是要老人的性命。所以,為了騙過閻羅王,活得更長久,古人便想出了吃閨女一刀肉的主意。

這裡說的吃肉,並不是真的吃自己閨女的肉。而是說在老人六十六歲生日這天,需要自己的女兒親自去肉鋪割一刀肉,這肉可不是隨便割的,需要一刀下去,肉的重量是六斤六兩或者八斤八兩最好。這塊肉既是用來孝敬老人的,也是用來孝敬閻羅王的,希望能用這塊肉替代老人被閻王吃掉,以此騙過閻王,讓自己的父母能夠長命百歲。

但是,為什麼是女兒來買肉呢?這是因為在古代,女子出嫁之後便不能算是本家人了,一年到頭也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幾次,所以這種關鍵時刻盡孝的行為讓女兒來完成,也算是進了女兒的一份孝心。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吃上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

而且,在這個年紀的父母如果還能吃動肉,那就說明父母方牙口和胃口都很好,也從側面說明了他們的身體很健康,這也是很讓人欣慰的,花了錢的女兒也會很開心。

這句俗語現在看來是沒有什麼科學依據的。但是在這句話中,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觀點。也表現出了子女對於父母長命百歲的美好祝願。是孝文化的一種表現。所以對待這句俗語,我們只需要學習其中的孝敬之心,將其發揚流傳下去即可。

相關焦點

  • 俗話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啥意思?老人不妨看看
    在古代,農家子弟因為經濟拮据,根本讀不起書,農家子弟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都從事農業生產。此時人們怎麼學習生產生活中的知識呢?古人很有智慧,他們把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經驗總結成俗語,代代相傳,這樣人們就能從這些俗語中獲得各種知識。所以這些俗語更像是一本無形的百科全書,代代相傳,給人們智慧和啟迪。古人曾經說過這麼一句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說的啥?一個值得流傳下去的風俗
    「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說的啥?一個值得流傳下去的風俗自古以來,中國人都有一個觀點,叫做「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所有人都必須去做的事情,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沒有他們的含辛茹苦,就沒有我們的長大成人。
  • 農村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作為一個農村出生的孩子來說,整理農村老話(俗語)也有一段時間了,時間越長,越深入了解,越驚嘆於老一輩人的智慧。不管是運勢、財富、健康,甚至是做人的道理都可以編成俗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這句俗語「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並沒有那麼容易懂,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 農村老人過大壽,女兒要割「一刀肉」,這個風俗千萬要記住
    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古時候因為生活條件的原因,所以人們的壽命都非常短,有專家統計過,在明清時代,人們的平均年齡才有40多歲,所以一般能活到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就算是老壽星了。所以這個時候的老人過生日被稱為是六六大壽,是必須要比較隆重地慶賀的。
  • 古人這樣說有根據嗎?
    比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句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話一般人看完還真有點懵,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聽老一輩人解釋過之後,不得不感慨他們的總結能力,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俗語究竟在講什麼吧。
  • 22日冬至,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摘要:冬至到了,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文/農夫也瘋狂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這周的星期日就要迎來24節氣的冬至了。冬至節氣到了,就要開始數九了。冬至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也就來了。這個時候最為關注的就是冬季冷不冷了,畢竟太冷了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並且帶來諸多不便。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冬至又稱之為「冬節」、「亞歲」、「小年」,在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民間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作為24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古人也發現了這天的天氣情況,還可以預測後面的天氣好壞。
  • 古人云「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是啥意思?放現在一樣適用
    引言古人的很多話都有深意,在年紀尚輕的時候可能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隨著閱歷的不斷加深,人們就越發覺得古人很多名言蘊含著為人處世的哲學。人既然步入社會就面臨著要和不同的人交往,交往中需要懂得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比如古人常說的「言輕莫勸人,無錢休入眾」就很有深意。我們在與人交往中要明白這個道理。一、言輕莫勸人一旦步入社會就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值得深交的人很少。一般能走到一起的都是性格以及價值觀相似的人。
  • 古人云「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其實這都是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來的經驗之談,在現代社會來說只是看個樂子罷了。那個時候的老人認為看男子一定要看鼻子,因為人與人交往的時候第一印象一定是另一個人的鼻子,鼻子是否挺拔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的五官,而在古代相學觀中鼻子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一部分的古代人認為鼻子體現了一個人的身體素質以及內在修養。
  • 農村老人說:「家裡出三癮,家敗人也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說:「家裡出三癮,家敗人也亡」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老人的話不可不聽,在我年少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有很大的本事,把農村老人的話當做耳旁風,但是在經歷過一些跟頭的時候才明白農村老人的一些話是很有道理的。
  • 古訓「1人不進廟,2人不看井,3人不抬樹」啥道理?古人經驗之談
    摘要:古訓「1人不進廟,2人不看井,3人不抬樹」啥道理?古人經驗之談文/農夫也瘋狂今年的春節,估計是很多人這幾年以來陪伴父母時間最多的一個春節了。而陪伴在父母身邊,和他們聊天總會是很愉快的一件事情。因為老人們的社會閱歷和經驗,總是要比我們年輕人豐富,有些經驗和教訓是花錢也買不到的財富。前不久,筆者聽村裡的一些老人們聊天,有一句古訓就讓人印象深刻,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喜歡。這句古訓是「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抬樹」,說的是啥道理?古人經驗之談,年輕人出門在外看看也無妨。
  • 古人說「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啥意思?年輕人不妨看看
    古人很重視家庭觀念,家庭之中,夫妻二人的感情最為關鍵,古人提倡夫妻要相敬如賓。矛盾比較多的家庭註定不幸福,夫妻二人過日子,不能相互包容,這樣的家庭很容易破裂。因此對待婚姻,古人覺得應該聽從父母以及媒人的意見,並不能自己做主。這種擇偶方式早已經脫離了時代,但是古人流傳下來的擇偶標準依舊受用,比如古人曾經說過: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古人說「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啥意思?總結的句句在理
    作為古人對於生活的總結,俗語都非常簡短,只要是認真分析,你就會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如果能將一些俗語中的道理銘記於心,你會在生活中少走很多彎路,甚至你會感謝俗語給你的改變。放眼現代社會,很多俗語依然流行著,像「比登天還難」、「不費吹灰之力」等等。接下來,筆者就給大家講一則俗語——「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
  • 古人云:「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38是什麼,說的啥意思
    內容也是非常豐富多彩,有一些對農業生產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有一些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等等,話語雖然很簡單,但是包含的道理卻很多,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這也正是老人們為何如此喜歡俗語的原因。以前在農村,人們很相信命運,認為自己的運勢和自己的出生年月日有很大關係,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生辰八字。
  • 古人云:「男娶五窮到哭,女嫁六要折壽」,老祖宗對年輕人的忠告
    而結婚後,矛盾產生時這些因素又會被無條件放大,面臨婚姻危機,在當代社會,離婚率逐年增加,因此,選擇另一個人作為人生伴侶,一定要仔細考慮雙方的各方面的條件,這時古人講的「男娶五哭到窮,女嫁六要折壽」對我們選擇另一半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就是男人娶到這五類女人會窮到苦,女人嫁給這六種男人會減壽。
  • 雲跨年是什麼意思 雲啥啥是什麼梗
    在網上經常能看到「雲」這個梗,什麼雲吃飯、雲吃肉、雲上課、雲蹦迪等等,雲吃是什麼梗?雲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雲吃這個梗的出處是哪裡?
  • 古人講:「腿長腳瘦,家財必漏」,啥意思?應該怎麼理解?
    我想,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答案。但是,如果兩個人第一次見面,能夠給人直觀感受的就是外在形象,外在形象直接影響到交往的後續和可能性,不好有可能說不了幾句話就散了,好的話可能見一次就定下了終身。其實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非常看重外在形象了,要不然不會總結「臉型成正方,聰明有主張」這樣的俗語。
  • 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話「36不提,73不說,84不講,100歲要藏」是啥意思呢?這在農村屬於一句關於人對歲數避諱的老話,農村對於這方面的規矩還是挺多的,比如說以前誰家有個男孩子了,喜歡娶個賤名來養,比如狗蛋、二驢啥的,名字最賤越好養活。
  • 在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大關口」,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在農村,俗語「明七暗九,暗九大關口」,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啥意思?下一句更經典,古人的忠告!
    本期文章我們來聊一聊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只怕人前兩面刀」。在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很多的俗語。俗語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古人對所經歷過的事情的經驗總結,對後人行事有一定的預見性和警惕性。這些俗語的字數一般都很短,讀起來類似順口溜,老人和孩子也都能輕鬆背誦下來。不過別看這些俗語的字數很短,其中蘊藏的含義卻是很深厚的。
  • 古人說「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啥意思?有道理嗎?
    說起俗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遍地是黃金,單等勤勞人」、「夏天多流汗,冬天少挨凍」等等。雖然從表面上看,這些俗語都比較「粗糙」,但從中我們能學到智慧。雖然俗語不斷被淘汰,但是身處農村的老人還是會記起很多。有些俗語對他們有特殊意義,有些俗語是他們祖輩自己總結出來的。今天筆者就要和大家說一句俗語——「寧要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