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2020-12-05 華聲在線

新華社客戶端甘肅頻道12月3日電 題:「在脫貧攻堅這件事上,我們是敢死拼命的」——甘肅脫貧攻堅進程回顧

新華社記者任衛東、宋常青、王朋

這是一片曾經充滿艱辛的土地,荒漠、風沙以及荒涼肅殺的邊關,曾是這裡的底色。一百多年前,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感慨這裡「苦而不可居」「隴中苦瘠甲於天下」。25年前,新華社記者拍攝的一張照片中,一位母親執一淺碗含水為幾個兒女洗臉的場景,至今仍讓人唏噓。

這裡,是甘肅,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省份之一。86個縣市區,58個被納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7個是省定插花型貧困縣;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就有甘肅的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

這又是一片充滿韌性的土地。千百年來,生於長於斯的人們,一直與乾旱、貧瘠進行著艱苦卓絕的鬥爭。

特別是「十三五」期間,甘肅全省幹部群眾卯足幹勁,越是艱難越向前,反貧困鬥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3年以來,全省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52萬,75個貧困縣區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這是在東鄉族自治縣拍攝的縣城南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資料圖片)

反反覆覆「過篩子」 多年抓實「一件事」

站在「關了房門屋裡也亮堂」的平房前,47歲的王小勤至今仍感覺「像做夢一樣」。

記者7年前來到隴南市禮縣橋頭鎮張鐵村時,王小勤還住著70年前的土木房。房內昏暗、潮溼,糊牆的報紙已經發黃,窗臺、柜子積滿了黑色灰塵,臥室的隔壁就是豬圈。

「苦日子看不到頭嘞。」王小勤說,地裡一年僅能產兩三百斤小麥,短缺的口糧要靠他和當時76歲的老母親兩人挖藥材賣錢換得。

2020年,再見王小勤時,舊房早已換成了明亮、寬敞的磚混平房。6年前,當地政府推進危房改造工程,王小勤獲得1.4萬元補助,推倒了舊房建起了新房。5畝「臥牛田」「眉毛田」種上了當歸、大黃等中藥材,平均每年給他帶來6000元收入。另外,他在村裡的藥田裡打工,一年也能掙上1.2萬元。

「現在的日子挺好。」長期艱苦生活養成的寡言少語的性格一時難以改變,但王小勤飛上眉頭的一抹欣喜,是藏也藏不住的。

在決勝脫貧攻堅之際,新華社記者深入甘肅貧困地區,時時能夠感受到脫貧帶來的類似幸福與喜悅。

生活變了,村民們的視野也變了。

「以前村民愁的是,今天吃什麼,穿的好不好。現在不一樣了,大家談論最多的是孩子的教育和就業。」

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陳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周金珂說,這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曾高達55.9%。如今,村裡幾乎家家都有大學生,全村上過大學的超過300人。

張鐵村、陳坪村是甘肅「十三五」以來脫貧攻堅行動成效的縮影。時任甘肅省省長的唐仁健介紹,目前甘肅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突出問題基本解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有效拓展。特別是2017年至2019年,甘肅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速分別達到10.2%、10.3%、11.8%,明顯高於甘肅農村居民收入增速。

今年以來,面對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甘肅省全力消除影響、堅持定力,聚焦深度貧困,吹響了總攻號,全力攻克最後深貧堡壘。全省對8個未脫貧縣掛牌督戰,由省級領導幹部分片包抓;貧困發生率超過10%的104個貧困村,由各市州主要領導包抓;縣市區主要領導督戰到戶,包抓剩餘貧困人口。

貧困人口增收是掛牌督戰的重要內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西和縣中王山村村民張有返回青島務工的行程被耽擱了。「每天都在關注疫情和復工信息,渴望能夠儘快返回崗位或者再找一份工作。」他說,沒活兒幹,家裡收入就沒著落,心發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後,隴南市西和縣採取多種方式保障貧困人口增收。為了做好返崗和防疫兩不誤,西和縣委、縣政府專門組織工作小組,赴浙江、山東、上海等地與企業對接用工需求。通過「點對點」包車,讓務工人員「下了車門就進廠門」。同時新設臨時公益性崗位1000多個,縣內51家扶貧車間陸續復工復產,千方百計幫助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

在家待了不到一個半月,張有便乘上返崗青島的專車。西和縣像張有這樣返崗的還有3.75萬人,多數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道路是隴南市武都區蒲池鄉楊家溝村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的最大短板。這個位於山半腰的貧困村,以種道地藥材為生,但村民從村裡步行至山後的中藥材種植田至少需要一個多小時,把藥材送往山下的市場又要兩個小時。

今年下半年,修路的挖掘機、推土機開上了楊家溝村陡峭的坡面。楊家溝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姝蓉介紹,如今路基本修好了,村裡拉貨的騾子「下崗」了,有不少村民換了「三馬子」。

越到最後關頭,越要堅定信心,越是勝利在望,越要一鼓作氣。面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和暴洪滑坡自然災害「加試題」,甘肅全省上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反覆「過篩子」、反覆「回頭看」。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和時任甘肅省省長的唐仁健分別督戰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東鄉族自治縣和宕昌縣,多次明察暗訪,確保脫貧質量更高、成色更足。

在宕昌縣哈達鋪鎮藥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工作人員網絡直播賣藥材。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資料圖片)

把擺脫貧困的「山」一樣的責任扛在我的肩上 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

白家村位於平涼市涇川縣涇明鄉,曾經封閉、貧窮的「小土村」,如今卻是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村民楊彩虹有兩個「沒想到」。沒想到世代種地為生的農民也能吃起了「旅遊飯」,沒想到「美麗」也能戰勝貧困。

「我的農家樂一年收入四五萬元,還能照顧家裡,比外面打工好多了。」楊彩虹說。

村民說,「小土村」蝶變,離不開54歲的「瓦工書記」。

「瓦工書記」叫白寧安,有著過硬的瓦工手藝,還成立過工程隊,是村裡的「能人」。2013年擔任白家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放下收益不錯的營生,帶著鄉親們修路通水,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依託當地獨特的文化和自然資源,將白家村整體打造成國家3A級旅遊景區,就地吸納村民家門口就業。

日邁月徵,白家村越來越美,村民腰包也越來越鼓。

脫貧攻堅任務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隊伍作風。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一大批像白寧安一樣的幹部,把擺脫貧困的重任扛在肩上,和群眾一起學習扶貧政策、發展扶貧產業,改變著貧困山鄉的面貌。

2019年10月7日晚,時任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的張小娟,在下鄉扶貧返程途中,車輛墜江不幸遇難。

張小娟生前遍訪全縣208個村和87個貧困村所有貧困戶,採用漫畫、微信語音播報等多種形式宣傳扶貧政策,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奉獻給當地脫貧攻堅事業。

「無數的熱血青年,奔赴脫貧攻堅一線,用腳步丈量舟曲的山水大地,以眾志成城的力量和勇氣,拉近舟曲與小康社會的距離。」張小娟在生前的一篇文章中,道出了扶貧幹部的初心。

在甘肅,還有一批「把掛職當任職」的扶貧幹部,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為甘肅脫貧攻堅助力。

擔任大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之前,36歲的張巨飛是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甘肅省分行人力資源處副處長。近兩年,他帶領村民接通了自來水、壯大產業規模、整治人居環境。昔日海拔高、懸崖高、貧困發生率高的「三高」村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村民生活也越來越有模樣。

但村裡剩餘5.8公裡的土泥路,一直牽著張巨飛的心。「村子本就偏僻,道路不通,以後產業如何發展?」張巨飛擔心大山村脫貧後的可持續發展,他多次與縣交通局銜接,終於將窯灣社、元頭社等村社硬化路項目列入全縣項目庫。

就在張巨飛全力為村裡後續發展忙碌的時候,一場意外發生了。2020年5月7日,張巨飛在去東坡社開展幫扶工作的途中,遭遇車禍,全身多處骨折。躺在病床上的他,始終不忘大山村硬化路項目進展。

現在,大山村的「產業路」正在建設當中。還處在恢復期的張巨飛說,他時刻準備著為村民致富奔小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記者從甘肅省政府獲悉,自2018年5月25日起,甘肅省市縣鄉村各級黨政機關等重要場所都掛起了脫貧攻堅倒計時牌,以此來時時提醒各級幹部保持時不我待的精神狀態,只爭朝夕、分秒必爭。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暴洪災害與脫貧攻堅「三役疊加」,讓全體幹部更覺時間緊迫。

唐仁健說,從省一級到基層一線,甘肅已經形成「敢死拼命、志在必得」的工作格局和氛圍。

在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村民李應川在自家的日光溫室大棚中忙碌。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資料圖片)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 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

入冬以後,以往一片枯黃的河西走廊卻泛起了綠意。在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62歲的李應川正忙著打理溫室大棚裡的辣椒,再過幾天辣椒就能上市了。

「預計賣辣椒一個月有2000元的收入。」李應川說,家裡的養殖暖棚還有20多隻羊,預計到年底,家庭年收入超過4萬元。

李應川家祖祖輩輩生活在祁連山東段的古浪南部山區,現在退耕還林、還草了。搬下山後,生活也越來越有模樣。

2017年以來,古浪縣為從根本上解決南部祁連山區生態保護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問題,實施了生態移民扶貧開發項目,建成了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和綠洲小城鎮,搬遷安置了11個鄉鎮1.53萬戶6.24萬人。

「甘肅省的貧困人口集中區,有相當部分屬於生態環境脆弱區。」甘肅省委黨校決策諮詢部首席專家李含琳說。甘肅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長江、黃河上遊的重要水源涵養區,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是難題,更要破題。

在生態與發展的協調上,甘肅是走過彎路的。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曾被中辦、國辦通報。甘肅省將祁連山問題整改在內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治作為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行動。不找藉口、不講條件、不惜代價,以「斷腕」之勇推進各項整改整治。

過去因盜伐樹木變「禿」的博峪村,如今山川秀美、樹林茂密。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博峪村有一片茂密的天然林。過去村民以盜伐樹木增收。漸漸地,山「禿」了,村民的腰包卻沒鼓起來。

精準扶貧行動實施以來,甘南州將「環境革命」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推進退耕還林、退草還林、草畜平衡,發展全域旅遊。

生態保護讓以前的「禿」山再植新綠。博峪村所在的木耳鎮複種及新種林地面積達1.8萬公頃。2017年到2019年,全村193戶有75戶開起了「藏家樂」,全村藏家樂營業收入額一度突破5600萬元。

博峪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良說,以前總想著把綠色換成錢,沒想到現在綠色本身就是錢。

端穩「生態碗」,吃上「小康飯」。綠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銀山。如今,像博峪村這樣的生態文明小康村,甘南州還有1302個,惠及40多萬農牧民。

甘肅省政府統計,甘肅旅遊資源70%以上都與農業、農村和農民有關。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計發展旅遊專業村1053個,農家樂2萬戶,通過文化旅遊帶動55.46萬人實現了脫貧。

易地扶貧搬遷、鄉村旅遊、退耕還林、生態護林等是甘肅統籌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這些生態扶貧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寒旱、貧瘠的隴原大地重綻新顏,更加快了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步伐。

如今,甘肅「牛羊菜果薯藥」特色產業體系已經形成,掛著「甘味」品牌的農產品「抱團」闖市場,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理念越來越明晰。

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烹調面點培訓班學員在上課。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資料圖片)

確保每一個貧困家庭都有通過教育培訓改變命運的機會

「我們小學與城裡小學一個樣。」站在校園裡,革山小學校長王龐右手從肩膀高度有力地揮下,自豪感洋溢,壓也壓不住。

革山小學位於天水市秦安縣王尹鎮王新村,6名教師守護著23名學生求知的希望。

王龐介紹,過去的革山小學教室屋頂漏雨、牆體有洞。去年底在北京科技大學幫扶下,學校2020年上半年完成翻修,還新投入了一批計算機、圖書,教學條件極大改善。

像革山小學這樣的情況,在甘肅隴東、隴中地區還有很多。在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引導下,一批教師紮根鄉村,為孩子走出大山的夢想護航。秦安縣王尹鎮王尹學區校長張美鈞介紹,王尹學區沒有一名學生因家庭貧困、路途遙遠等掉隊。

不止如此,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社會幫扶等力量參與,讓更多孩子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2000年,蘭州大學加入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項目。20年來,蘭州大學先後選拔181名志願者在蘭州市榆中縣、臨夏回族自治州廣和縣、隴南市兩當縣和慶陽市華池縣接力支教,直接支教學生2萬餘名。智慧課堂、夢想課堂、遠程教學……在20年的接力傳承中,蘭州大學支教服務的方式在不斷改變。

改變的還有投身支教事業的青年志願者。蘭州大學統計,45%的支教團志願者畢業後選擇繼續服務西部地區發展。

蘭州大學第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曲思宇說,一年的支教生活讓他對西北的黃土地產生了依戀,2017年畢業後,他選擇留在蘭州大學,繼續為扶貧接力項目服務。

如今,貧困地區在教育設施、教學理念等方面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的學生能夠享有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

「說起來都有些不好意思。」當記者提到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學」的說法時,31歲的馬則乃白一愣之後,一下羞紅了臉。

2019年11月份搬入東鄉族自治縣鎖南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馬則乃白一直想找份工作,可是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四處碰壁。

當地政府了解到馬則乃白的情況後,在2020年9月把她推薦到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免費學習烹飪。每天早上,收拾好兩個孩子的書包,她也要趕到職業學校接受技能培訓。

「不僅學習烹飪技能,還學習文化知識。」馬則乃白說,現在,她已經在學校的實訓基地實習,一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

當地幹部群眾用「甘肅脫貧看臨夏,臨夏脫貧看東鄉」來形容東鄉縣的脫貧難度。長久以來,貧困讓很多孩子無法完成學業,早早輟學到餐飲企業、工地等打工賺錢。但是輟學沒有改變家庭貧困的面貌,反而紮下了「窮根子」。

近幾年,東鄉縣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為貧困家庭的「兩後生」、青壯年勞動力舉辦免費技能培訓班,涉及烹飪、美容、針織等多項領域。

一技傍身,脫貧有「術」。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妥鳳英介紹,像馬則乃白這樣的學生,2015年至2019年底,東鄉縣職業技術學校累計培訓了1.4萬餘人次。

在甘肅,教育不但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更是激發貧困人口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手段。

這是拍攝的宕昌縣拉路梁中藥材標準化種植示範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 攝(資料圖片)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山河依舊,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生活卻早已不同

土坯房變成了供遊人體驗的民居,兀立的山石變成了旅遊開發的建材,拆除的舊房板化作登山步道……山背村村民權青海慨嘆:「窮山窩變成了風景區,不可能竟然變成了可能。」

宕昌縣兩河口鎮山背村、羅灣村是隴南市深度貧困村。「山是石頭山,插在雲裡邊。田是臥牛田,掛在半山間」的自然條件沒變,但村裡的人們生活卻與以往大有不同。

權青海介紹,近兩年,當地引進文旅企業,在村莊舊址上建起「山灣夢谷」田園綜合體,現在已成為甘肅鄉村旅遊的新地標。過去靠山吃不飽的貧困村民如今吃上了「旅遊飯」,還有300多名村民像他一樣在村裡就業。

鄉村旅遊正在喚醒貧困地區「沉睡的財富」。隴南市統計,2019年,全市鄉村旅遊接待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8.8億元。

鄉村旅遊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改變。甘南州碌曲縣西倉鄉貢去乎村村民宮保扎西見證了村子近幾年的變化。

「草原成了景區,過去人畜混居的村子現在實現了人畜分離,河溝裡、道路旁沒有了牛糞、垃圾,村裡、家裡乾淨了。」他說,體會最深的是水衝式廁所和有熱水的洗浴間,這讓他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現代生活。

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用好一方水土也能養好一方人。

在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定西市,昔日「洋芋、土豆、馬鈴薯」的「老三寶」,如今成了「牛羊、馬鈴薯、飼草」「真三寶」。

定西市安定區香泉鎮泉灣村村民回志新說,去年他把家裡6畝小麥改種飼草玉米,畝均收入1800元左右;今年和兒子在合作社務工,每人每月工資收入3000元;飼草不愁,家裡又養了一頭母牛和5隻母羊,一年也有近9000元的收入。

帶來這些變化的竟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介紹,安定區結合實際,通過近年來發展的草產業,走出了一條立草為業、草畜並舉的綠色發展路子。全區人均草牧業收入佔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當地發展的草產業生態和經濟效益初顯,不僅改善當地水土保持,還帶動了撂荒地復耕、養殖業發展、農村勞動力解放。

唐仁健說,脫貧攻堅行動給甘肅省貧困地區帶來歷史性變化,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甘肅省政府統計,截至目前,甘肅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已經全部通了硬化路和客車,行政村的光纖寬帶和4G網絡覆蓋率均超過99%,電商服務站實現有貧困村的鄉鎮全覆蓋。

貧困鄉村面貌的改善極大增強了這些地方的發展後勁。一大批省內外資金足、技術強、管理優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紛紛在甘肅投資。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統計,僅2019年甘肅培育引進投資規模千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項目就有112個。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旺澤介紹,這批投資者不求優惠政策,帶著成熟的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組織形式,真金白銀投資種植養殖業。

「苦瘠」不再,「甘味」綿長。如今,困擾隴原人民的絕對貧困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隴原大地正煥發勃勃生機,綻放新顏。

相關焦點

  • 奮力書寫脫貧攻堅壯麗史詩——東鄉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這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節點,已如詩如歌般載入東鄉縣蔚為壯觀的脫貧攻堅史冊。加強組織領導 健全工作機制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精準扶貧伊始,東鄉縣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民生工程,資源向深度堡壘聚焦,力量向脫貧一線集結,靶向發力、集中攻堅,凝聚起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攻堅精神。「戰『貧』這場硬仗,我們必須打贏,也一定能打贏。」東鄉縣委書記馬秀蘭堅定地說,困難再大也要克服,任務再重也要完成,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甘南專場實錄...
    為了全面回顧總結我省脫貧攻堅的偉大曆程和輝煌成就,激勵全省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甘肅重要指示精神,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力奮鬥奔小康,經省委領導批准,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邀請市州委書記和市州長以及有關方面領導,為媒體朋友們講述甘肅大地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和生動故事。
  •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組織保障——甘肅省開展脫貧攻堅...
    原標題:【擔使命 聚同心 促巨變 省直部門落實脫貧攻堅專項責任工作紀實】  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組織保障  ——我省開展脫貧攻堅組織保障工作綜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張富貴  打造堅強戰鬥堡壘、激勵幹部擔當作為
  • 深度觀察:決戰脫貧攻堅的電力引擎
    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對於脫貧攻堅任務最艱巨的省份之一、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的貧困大省來說,甘肅的任務無疑是艱巨的。甘肅的貧困有目共睹,這些數據就能說明一切:2015年11月,全國打響脫貧攻堅戰,甘肅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936元。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王國傑深入紅旗鄉調研脫貧攻堅和軟弱渙散...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王國傑深入紅旗鄉調研脫貧攻堅和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提升工作 2020-07-09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庫倫脫貧攻堅奔走在「趕考」路上
    【脫貧攻堅】庫倫脫貧攻堅奔走在「趕考」路上 2020-03-31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 我們在行動》| 船山:精準下好脫貧攻堅「收官棋」
    如何精準下好脫貧攻堅「收官棋」?在全面落實貧困村「五個一」、非貧困村「三個一」幫扶基礎上,派駐32名「金融村官」指導村民群眾用好金融扶貧資金,派駐134名法治顧問到村免費提供法律援助。用好全省「清零行動」「大排查」工作成果,對全區已退出的33個貧困村、17327名貧困人口開展全覆蓋評估檢查「回頭看」,確保退出脫貧序列精準。
  • 鄭商所為脫貧攻堅注入「期貨力量」
    鄭州商品交易所(簡稱「鄭商所」)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始終牢記「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探索期貨市場助力脫貧攻堅的途徑和方法,為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貢獻「期貨力量」。
  • 青春閃耀脫貧路——全省共青團組織積極作為助力脫貧攻堅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志娟這是一支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力量,當其匯聚於脫貧攻堅之中,由青春寫就的這份成績單,為我省脫貧攻堅增添了別樣色彩。志願扶貧行動三年吸引53萬人次的青年熱情投入,他們積極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我們在行動」系列志願服務活動,赴「兩州一縣」、基層一線開展支教、支農、支醫等志願服務活動,並針對貧困地區留守兒童開展了一系列關愛服務。2020年,一場名為「百名網紅帶甘味 千萬粉絲助脫貧」的直播活動,吸引了1200萬人次線上觀看。
  • 凝心聚力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這是蘇尼特右旗「草原學習輕騎兵」宣講小分隊,日前在烏日根塔拉鎮巴彥楚魯嘎查與群眾互動的一幕。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更是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政策和理論這樣講出來,我們能記得更牢,這樣的演出,好看!讓我們嘎查農民能更好地了解脫貧攻堅好政策。」聽了旗裡宣講小分隊的宣講後,阿左旗阿拉騰塔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張金軍深受感觸地說。阿左旗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多富表示,該旗今後將緊密結合脫貧攻堅進程和基層幹部群眾思想實際,紮實開展有針對性教育實踐活動,確保各項任務抓實抓細抓落實。
  • 慶陽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2020年第十二次會議暨市中央脫貧攻堅專項...
    >每日甘肅網12月22日訊據隴東報報導(記者張昶昶)12月20日晚,市脫貧攻堅領導小組2020年第十二次會議暨市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召開。會上,傳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和省上有關會議精神,通報了近期全市脫貧攻堅重點工作進展情況,聽取了全市「六查三講一鞏固」行動、防止返貧監測幫扶等有關工作匯報,審議了2020年全市脫貧攻堅獎評選及幫扶工作考核情況。
  • 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
    新華社記者龐興雷 攝 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 習近平 今天,我們召開一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研究如何做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全黨同志務必共同努力。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清水河縣各鄉鎮召開脫貧攻堅會議
    喇嘛灣鎮召開2020年度脫貧攻堅督查調研工作安排部署會9月18日下午,喇嘛灣鎮召開2020年度脫貧攻堅督查調研工作安排部署會,各駐村第一書記、各村支書參加會議。要進一步提升脫貧工作質量,切實做到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圓滿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共同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老牛灣鎮召開迎接自治區脫貧攻堅督導調研工作部署會9月18日下午,老牛灣鎮組織召開迎接自治區脫貧攻堅督導調研工作部署會,迅速傳達落實全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20年第17次會議精神,對全鎮脫貧攻堅工作進行部署安排。
  • 新聞發布會丨慶陽市脫貧攻堅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特別是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緊扣「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全民動員、全員參與,敢死拼命、迎難而上,大力開展「繡花式」扶貧,八縣區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
  • 總書記關切脫貧事丨堅決殲滅最後的貧困堡壘——寫在決勝脫貧攻堅...
    「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2020年,史書將翻開新的一頁——世界將共同見證這項偉業勝利的榮光。「我們要萬眾一心加油幹,越是艱險越向前,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習近平總書記的話透出無窮力量。話語重千鈞,行動更有力。回顧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走訪一個個貧困村,指揮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甘肅清水:駐村幫扶顯成效 脫貧一線踐初心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甘肅清水:駐村幫扶顯成效 脫貧一線踐初心 2020-12-14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攻堅|彭貴院長督促指導中和鎮脫貧攻堅工作
    脫貧攻堅|彭貴院長督促指導中和鎮脫貧攻堅工作 2020-05-17 0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都不能少》登陸央視一套 聚焦脫貧攻堅
    今晚,由中央電視臺、上海保奇影視等聯合出品,演員黃品沅、趙君、陳瑾、薩日娜等領銜出演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將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21年過去了,由白永成執導的這部同名電視劇,則聚焦脫貧攻堅進程中的農村樣本,在螢屏上鋪展「最後一公裡」的扶貧之路。在劇裡,導演白永成選取了一個典型的情境:同在西部地區的培黎縣中,有著千名村民的丹霞村是全縣的首富村;而只有百十來人的焉支村,卻是全縣唯一的貧困村;故事在兩村貧富差別的對比中展開。
  • 脫貧攻堅的「突擊隊」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原標題:脫貧攻堅的「突擊隊」  ——全省鄉村旅遊反哺「三農」路徑探析系列報導之一值此盛會召開之際,本報特推出系列報導,以《脫貧攻堅的「突擊隊」》《生態產業的「排頭兵」》《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農耕文化的「布道者」》四個篇章,深度解析我省鄉村旅遊的發展現狀、典型經驗以及未來走向,以饗讀者。  秀成績  甘肅,「苦瘠」甲天下。
  • 甘肅隴南:脫貧成效「三個第一」的嬗變之路
    面對艱巨的脫貧任務,近年來隴南市以「弱鳥先飛、至貧先富」的勇氣和「敢死拼命」的精神決戰貧困。創下電商扶貧成效全國第一、人居環境改善力度全國第一、農民收入年均增速居秦巴山片特困區第一的「三個第一」。3月30日,「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全媒體集中採訪活動」採訪團走進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