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喬治·梅裡愛(Georges Méliès)將疊印、暫停動作替換(stop-action substitute)、和〝停動/單格攝影〞等技術應用於短片作品《月球旅行記》,這部短片是最早具有定格動畫屬性的電影;
1907年左右,美國維太格拉夫公司的紐約製片場,無名技師發明「逐格拍攝法」,此法被快速應用於短片製作,如1907年斯圖亞特·勃拉克頓(J. Stuart Blackton)的《鬧鬼的旅館》等作品;
20世紀初,拉迪斯洛夫·斯塔維奇(Wladyslaw Starewicz)曾在博物館拍攝昆蟲屍體,後來他在照片序列中加入動物或真人照片,並注入簡單故事情節,由此發想並作出定格動畫拍攝法,開始製作一系列定格動畫短片,如《美麗的柳卡尼達或大鬍子與大犄角之戰》、《蜻蜓和螞蟻》等;
1925年,威利斯·奧布萊恩(Wills O'Brien)製作的定格動畫作品《失落的世界》引起轟動,其後續作品《金剛》繼續跟進,開創了怪獸主題幻想電影類型,直到今日,即便電影技術日新月異,這一類型仍然為大眾樂道;
1936年,讓·班勒維(Jean Painlevé)根據莫裡斯·約倍特(Maurice Jaubert)的音樂,利用著色的活動石膏像創造了影片《藍鬍子》,此片把照明效果和雕像、木偶結合使故事畫面具有立體感,這是他唯一一部動畫片,卻開創了歐洲藝術動畫新風格並啟發了後來捷克等一批東歐定格動畫作者;
1940年代,雷·哈裡豪森(Ray Harryhausen)的《巨猿喬揚》為他獲得1949年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他之後參與多部電影的視覺特效製作,《妖島神魔》、《大人國曆險記》相繼推出,使他成為好萊塢一代視效大師,對後世影響極大;
1950~60年代,吉利·川卡(Jiri Trnka)深植於捷克民間傳說和民俗,融合捷克傳統木偶戲的定格動畫作品一一誕生,《捷克古老傳說》、《手》等影史傑作,預示著捷克作為定格動畫最強國度的輝煌未來即將來到;
1958年,萬古蟾製作了具有中國民間剪紙風格的定格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這是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由此往後,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中心的一批中國風格定格動畫作品持續興盛數十年;
到了1960年代,定格動畫史上最震撼人心的大師登場:楊·史雲梅耶( Jan Svankmajer)開始了他長達半個多世紀、至今未休的定格動畫史詩之旅。如果說前述大師們還在定格動畫的材料和視覺極限上拓疆,那麼,史雲梅耶的出現,無疑將定格動畫在藝術性和思想性上挖深至極,他使定格動畫不再被作為一種視效或語言形式存在,而使這一形式具有了獨特的、完善的語法系統,成為不可替代的影像藝術類型(詳見下文)。
1970年代開始,菲爾·帝皮特(Phill Tippet)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製作視覺特效,他通過對模型的定格拍攝等手法,為這一經典科幻系列貢獻了卓越的視覺幻術,影響幾代人;
1980年代,吉利·巴塔(Jirí Barta)的一系列定格動畫傑作,延續和鞏固著捷克作為動畫王國的世界地位,《DJ》、《森林民謠》、《吹笛子的男人》等膾炙人口的作品,使他成為定格動畫史上的一流作者;
1990年代,弗蘭克·庫科(Ferenc Cakó)利用沙畫創作了一系列經典動畫短片,對定格動畫的語言和材料貢獻了新的可能;
進入21世紀,好萊塢電影工業在手繪動畫、電腦3D動畫領域延續已久的狂掠式擴張,早已佔據了絕大多數動畫電影的觀眾領域,無論老少、無論地域,無不附隨著他們的卡通形象、衍生產品。即便定格動畫的黃金時代早已結束之後,仍然偶有大眾追捧的定格系列作品誕生(如《酷狗寶貝》、《小雞快跑》、《小羊肖恩》等)並流行,但輝煌已熄,熱愛這一藝術的影迷們只能懷念過去、並祈禱史雲梅耶等老爺子長命百歲、再度發力。
一小篇極簡史只能粗略梳理定格動畫的脈絡,並不能涵蓋所有為這一藝術作出貢獻的藝術家們,諸如卡洛琳·麗芙(Caroline Leaf)、奎氏兄弟(The Brothers Quay)、亞歷山大•普圖什科(Alexander Ptushko)、川本喜八郎、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洛特·雷妮格(Lotte Reiniger)、卡爾·齊曼(karel zeman)、蒂姆·伯頓(Tim Burton)等等或遠或近的人物,此處只能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