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作為恐龍時期就已經存在的物種,早在幾億年前已經活躍在大洋中。從白堊紀開始在食物鏈中起起伏伏。蒼龍,利維坦鯨,鄧氏魚,這些都是鯊魚的天敵如今都已滅絕。從獵物到殺手,鯊魚淘汰了一波又一波強勁的對手,從這點來說那鯊魚絕對是進化中的強者。史前有一種體長30米巨齒鯊,躍居大洋殺手榜第一名開始成為了海洋霸主,甚至以鯨魚為食。時至今日還有科學家認為巨齒鯊沒有滅絕,仍在探究巨齒鯊。
根據巨齒鯊的牙齒推測,這種鯊魚成年個體可以達到20米甚至更長,體重大概30噸到60噸之間,咬合力超過30噸,如果放在遠古史前時期,足以幹掉蒼龍,橫掃大洋了,能一口把鯨魚咬成兩段也就不稀奇了。
關於巨齒鯊的生物學,專家早已給出了結論:早已滅絕,由於巨齒鯊主要以鯨類為食,因兩極的海水變冷而不適合巨齒鯊生存,大型鯨類食物減少開始死亡。而小型鯨類可以在寒冷水域生存,因而逃避了巨齒鯊的捕食。巨齒鯊因為食物短缺而滅亡。
現在依然很多人認為巨齒鯊還沒有滅絕,依然有它們還存在的證據。
二戰時期的納粹潛艇和大鯊魚
這張照片是納粹海軍的U型潛艇拍攝的,二戰期間,一艘納粹潛艇正在穿越好望角海岸線前往太平洋,準備偷襲盟軍的艦隊,這是在補給船上拍攝的照片,64英尺大概是19米,而大白鯊最長也就6.5米絕不可能有這個長度。對比下U艇的長度,這條鯊魚絕對稱得上是巨無霸了。
澳洲珀斯大學海洋館大白鯊實驗
2006年珀斯大學研究人員在大堡礁附近海域,準備抓一隻活體大白鯊,在其身上安放GPS定位設備,用以記錄下大白鯊的遷徙路線。定位裝置可以在鯊魚身上呆一個月的時間,會完整記錄鯊魚的行動軌跡,遊弋的深度,速度等等,一月後自動浮出水面再次回收,這樣不會傷害到鯊魚。
實驗一開始很順利,實驗小組成功捕獲一隻成年雌性大白鯊,裝上定位設備並且放歸大海,非常順利。蹊蹺的是第六天GPS定位裝置就浮出水面發出了報警,實驗人員迅速分析了實驗結果,放回大海的鯊魚一直在一百米的水層,直到第三天伴隨著一陣猛烈的震動,鯊魚從水下一百米左右迅速下潛到800米,並且在800米深處停留了一天之久。設備記錄,顯示這段時間的溫度大約在31°C到26°C攝氏度左右,在800米海底冰冷和黑暗,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溫度?隨後裝置從800米緩慢的浮出水面。這不太符合鯊魚的行動規律。
最大的可能是被鯨魚吃掉了,鯨魚是恆溫動物,雖然鯨類大部分都在水面活動,但也有一些鯨能下潛到800米,其中最能潛水的是抹香鯨,但也不可能在水底停留1天,它需要呼吸空氣,必須上來換氣,更何況抹香鯨只吃大王烏賊。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巨齒鯊,定位裝備隨著鯊魚屍體,進了巨鯊的消化道,而後又在水下800米被排洩出來。而且鯊魚屬於半恆溫動物,體溫差不多有30°左右。
墨西哥有新聞報導,曾經出現過身長19米的巨型鯊魚,無獨有偶在今天美國的加州海岸,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發現被衝上岸的巨大牙齒,鯊魚屬於軟骨魚,死後唯一能保留的就是牙齒。這成了生物學家堅信巨齒鯊存在的證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