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法則下,最考驗人性的莫過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電影《2012》即是如此。
儘管這部電影已經過去差不多八年,但是重新審視這部電影裡的人性問題,更能夠讓我們理解某些大國所謂的「民主」與「自由」,到底是一種如何的悖謬。
「巨嬰」式的叛逃:是對所謂「自由」與「民主」的大國良心最大的嘲諷
在《2012》中,當印度天才科學家發現地球即將毀滅的徵兆時,將這一「瑪雅預言」告知了在白宮任職的好友艾德裡安博士(切瓦特·埃加福特飾,後面簡稱小艾),而作為正義感十足的小艾,將這一重大問題告知了國家總統託馬斯(丹尼·格洛弗飾),在總統的牽頭下,各國舉行了秘密的全球會議,並最後商議,為應對2012末日的到來,由中方在西藏負責督建「諾亞方舟」。
為了不引起世界民眾的恐慌,世界各級政府對外界對末日的消息實行了全面封鎖,然而這裡所謂的「全面封鎖」,只是相對於像另一個男主傑克遜(約翰·庫薩克飾,後文簡稱小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的,對於那些富可敵國的權勢大亨來說,他們可以用自己所掌握的財富,獲得倖免於難的門票,因為世界各級政府需要大量的財富以建造諾亞方舟,因而求生的通道口,優先向富人階層打開。
2012末日日期而至,像小傑一樣的普通民眾,只能夠依靠自身的求生技能,在死神的鬼鐮下,拼命地掙扎,所幸在男主的光環下,男主一家都受到了上帝的眷顧,成功逃過了世界末日。
而作為國家總統的託馬斯則以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對「民主」與「自由」的信仰,當災難來臨之前,作為國家元首的他,本來是可以選擇自行搭乘諾亞方舟逃難的,但是他的良心告訴他:
他屬於這個國家,他選擇了以身殉道,選擇了與這個國家來不及避難的民眾一起面對命運的裁決。
這樣一位總統堪稱「自由」與「民主」的楷模,除此之外,更能夠彰顯這位英雄的劇情還在於,在災難來臨的最後幾個小時,在小艾的建議下,他以全球直播的方式,將末日來臨的這一消息,由最初的全面封鎖,轉而向所有的民眾告知了事實的真相,讓每一個來不及避難的民眾有了跟親朋好友告別的最後通牒時間,正如影片中所說的那樣:
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把真相告訴民眾。至少他們知道以後,可以與家人告別;至少母親可以安撫孩子,而父親可以請求女兒的原諒。
對於他乃至世界各級政府而言,他們一開始選擇全面封鎖末日的消息,初衷不過是為了避免造成世界民眾的恐慌,他們的選擇,我們無從過分指責,這對於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場道德倫理的博弈呢?
影片裡的國家總統託馬斯為「民主」與「自由」的信仰而以身殉道的形象,無不讓人肅然起敬,然而,作為一部良心的電影,《2012》最大的貢獻,就在於為現實中可能存在的概率事件做了所有未雨綢繆的預警,然而當光影世界的劇情,真實在現實中上演的時候,《2012》所做的努力,卻如同付之東流一般,被當成了一則杞人憂天的笑話。
比如在2020年開春的這段特殊時期裡,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席捲全球,中國民眾團結一心,力戰疫魔的時候,某些大國全還在為大選爭得你死我活,將民眾的安危視若罔聞,早在疫情開始的時候,中國就已經向世界範圍內,傳出了防控的信號,但是某些國家卻只是將其定義為一場流感,更是以「Chinese Virus」來污衊中國,試圖以「種族主義」來轉移國內的矛盾。
《2012》裡所彰顯的大國良心,竟不曾想,在遭遇現實問題時,卻是那般脆弱不堪。
反觀中國,在疫情一開始的時候,每時每刻都在發布疫情的最新進展與公布相關數據,在疫情面前,中國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將疫情對民眾所造成的損害,降低到了如今可防控的狀態之中,而某國在疫情爆發之後,卻是為了利益的爭奪,刻意將信息全面封鎖,即便在關於防控問題上,向民眾所傳遞的信息,除了指責中國,否定中國的努力以外,在疫情爆發之初對民眾的建議中竟然提議:
不建議健康的人通過戴口罩來預防。
更是在今前不久,當一名記者就疫情的狀況向該國的總統詢問時,卻遭到了當局的指責:
你是一個糟糕的記者。
最為諷刺的是,《2012》這部良心巨製出自於該國,在影片之中,也無時無刻不在彰顯了該國關於「自由」與「民主」的英雄事跡,然而諷刺的是,在光與影的宏觀敘事下,現實中的「自由」與「民主」更像是一場烏託邦式的夢。
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的光輝歲月,無數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漂洋過海,尋求強國富民之道,最終衝破層層阻撓,學成歸來,投身於祖國的建設之中,他們拒絕了當時某國的優厚待遇,拒絕了功名利祿的誘惑,一心就只是想為國家的強盛,儘自己的一分綿薄之力。
然而,對於某些後世來講,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每一個人的嚮往,這本身無可厚非,然而當你選擇了「綠卡」的生活以後,請不要再以你作為成年人的思維,做著孩童一般令人厭惡的舉動。
國家建設不見你,千裡投毒你第一。
這是眾多網友,對「巨嬰」最直接的評價。
所謂「綠卡」下的「民主」與「自由」,他們所教會「巨嬰」的難道就只是一味的自私自利嗎?
《2012》這部電影所蒙蔽的就是這樣一群「巨嬰」吧。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2012》這部電影所彰顯的大國良心,在「巨嬰」式的叛逃下,是對所謂「自由」與「民主」的大國良心最赤裸的嘲諷。
光影與現實的道德困境,對人性的救贖
在關於人性問題上,在《2012》中還有這樣一個片段,那就是當無盡的洪水奔湧至諾亞方舟所處的地方時,被諾亞方舟拒之門外的還有數不盡的普通民眾,就在離洪水到來還有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裡,在小艾和以身殉道的總統女兒——蘿拉(桑迪·牛頓飾)的斡旋下,世界各國政府同意打開諾亞方舟的大門,讓這些民眾得以獲得庇護的場所。
很多人斥責小艾和蘿拉,他們太過於「聖母」了,在僅有不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裡,不要說能夠拯救多少人,單單是這樣的一種輕率的舉動,就無疑是對諾亞方舟裡的所有人來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而在後面的劇情中,因為諾亞方舟的大門出現了故障,洪水的襲來,使得已經躲進諾亞方舟裡的民眾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更是險些讓諾亞方舟遭遇團滅的險境。
或許正如很多民眾所說,小艾和蘿拉太過於聖母了。
然而,在生命面前,我們真的能夠斥責他們嗎?
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曾經在一節公開課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命題,即所謂的行為選擇的道德困境:
火車疾馳,司機在駕駛室裡悠閒地喝著咖啡,一抬眼,猛然看見五個人正在前方鐵軌上幹活,按警鈴,沒響,拉手剎,失靈,眼看就要撞上這五個人,突然發現不遠處鐵軌有個分岔,岔道上站著一個人。是轉向岔道,撞死一個人,還是繼續開下去,撞死五個人?如果你是火車司機,會怎樣選擇?
這很顯然就存在著一個很現實的道德悖論,因為不管是選擇撞死一個人,還是選擇撞死五個人?看似只是一個數字的概念問題,很多人就會很明確地給出答案:「當然是撞死一個人」,因為這樣算起來犧牲一個人,卻拯救了五個人,顯然很划算。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從數字概念上自然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的最終指向,卻是作為生命個體本身的行為選擇上,看似合理的選擇背後,卻是道德的追責,因為不管答案是選擇「一個人」還是「五個人」根本就沒有最佳的選擇,這個命題本身就存在著荒謬。
誠如《2012》所說到的一樣:
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壞力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天性中光輝燦爛的人性,是為了親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
在生命面前,小艾和蘿拉的選擇並沒有太多的過錯,畢竟生命不是簡單的1+1的數字概念問題,人類文明的延續也正如小艾所說:
人類應該互幫互助,而文明正是需要同心協力共創美好家園。
藝術源於生活,是生活的高度凝練。
小艾作為「自由」與「民主」的正義化身,在影片裡,時刻保持了自身行為的聖潔,但是作為現實而言,所謂的「自由」與「民主」在現實中,卻再次遭遇了相悖的境遇,影片所昭顯的大國良心,在現實面前被赤裸裸地打臉,在利益面前,向全世界範圍內灌輸的「自由」與「民主」更像是一場自編自導的滑稽劇。
《荀子·王制》中曾有言: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如果不能夠像其宣言下所承諾的那樣,賦予本國每一個民眾以真正的「自由」與「民主」,還在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傾軋,那么正如影片《2012》所預示的那樣:
你每天都看到好人死掉,卻依然堅信上帝?
如果你還有什麼好看的影視推薦?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由閒娛快播在百家號原創首發;
影視熱評,品讀人性,盡在閒娛快播!
#發現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