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的手,好緊張」「他戴著帽子的時候很放鬆,現在做回自己了」「不能期望轟轟烈烈一定會發生,我給他打65分」……在綜藝《女兒們的戀愛》第三季最近一期節目中,演員金莎迎來了第二階段的約會嘉賓,在演播室觀看全過程的主持人與金莎父親便有了這樣一番對話。與此同時,彈幕裡也充斥著網友的各類點評:「王子與公主的愛情只在童話裡」「他們更適合當工作夥伴」……
近兩年的電視螢屏與視頻網站湧現了包括《女兒們的戀愛》《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遇見你真好》等等一批觀察類情感節目,均取得不俗反響,單集播放量動輒破億。 「看別人談戀愛」緣何每每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學者指出,該類節目在滿足對私人領域好奇的同時,也反映了大眾在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對富於人性和現代性的戀愛模式的探索,但真正的戀愛不是隨堂測驗,沒有標準答案。
從圍觀到參與,一同推敲戀愛細節
2017年,韓國Channel A電視臺推出了一檔名為《心臟信號》的心理推理綜藝,六名年輕男女在同一屋簷下朝夕相處,以期撞出情感的火花,嘉賓則在場外分析他們的語言、動作乃至一個細微的眼神,新穎的模式和獨到的分析過程讓《心臟信號》迅速走紅,同類型節目也逐步進入主流市場。
當下國內觀察類綜藝的名稱雖五花八門,但模式始終萬變不離其宗:《心動的信號》請來素人嘉賓共住「信號小屋」,「心動偵探」則由已婚、戀愛中、單身狀態的明星團構成;《喜歡你我也是》通過設置初相遇、第一次晚餐等環節追蹤當代青年的愛情進展;《女兒們的戀愛》則主打代際觀察,邀請想要了解女兒戀愛狀況的父親觀看女兒的戀愛過程,展現兩代人不同的情感思考模式。
「關於情感部分的私人領域在過去大多是遮蔽的,但它恰恰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認為,隨著人們的情感態度愈發開放,這個領域被公開化,加上明星的流量,是節目收穫高關注的原因。
強烈的參與感是觀察類節目最大的魅力,也是其帶給觀眾最直接的收看體驗,觀眾在過程中成為了螢屏前的觀察員,於是我們可以看見主角某個不經意的舉動會成為彈幕討論的焦點,男女嘉賓就「吃飯儀式感」產生的分歧也讓評論分站兩派;在主角面臨繼續約會還是換新對象時,網友們熱情地隔空出謀劃策。
綜藝有劇本,生活沒有固定公式
如果說相處是戀愛中值得考究的課題,那麼勢必需要一例可借鑑的範本。以《女兒們的戀愛》為例,三季節目均出現了實際戀愛的明星情侶。然而,看完節目後觀眾卻仍舊發現了不少兩人間的矛盾有待磨合之處。
「這類節目其實無法提供一個參照系,因為每一段關係都不可模仿與複製。」在學校教授以愛情為主題的公開課《從小說到電影》,在演講節目上談「我們該如何去愛」,梁永安總會遇到年輕人向他提問「為什麼談不好戀愛」。在他看來,伴隨著新型生活方式的建立和女性意識的覺醒,這類問題的出現在情理之中。
「看別人談戀愛的心態多少帶著尋找固定標準的目的。」梁永安表示, 「但相反,戀愛是為找出生活中隱藏的可能性,打開新的維度。」用心是戀愛的基礎,用腦也無可厚非,但他山之石再好也無法適用於每一個獨立個體,精密的分析無法囊括瞬息變幻的心理活動,細緻的推理無法斷言最終的結果。如梁永安所說,唯有秉持一顆不懼未知的「水手之心」,才能抵達廣袤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