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長春站以爆破方式拆除。
寫在前面
我們所在的城市長春,在百餘年前正是因鐵路而興。長春,能快速發展起來,進而成為吉林省的省會,與其鐵路的發展和所處在鐵路線上的位置是分不開的。長春的近代史,充滿了屈辱的意味兒,但帝國主義對利權的爭奪,也正是長春鐵路發展的起點。有史料認為,今日的長春是由昔日的寬城子歷史街區、中東鐵路附屬地歷史街區、滿鐵附屬地歷史街區、商埠地歷史街區、吉長鐵路歷史街區、偽滿「新京」特別市歷史街區發展而來。可以看出,這些歷史街區中,有3個都與鐵路的修建密切相關。可見,長春這座城市與鐵路的淵源之深。
長春開通火車的年份是1903年,也就是東清鐵路南滿支線正式營業的時間。近代長春出現的3條鐵路包括中東鐵路(東清鐵路)、南滿鐵路和吉長鐵路,這3條鐵路是如何修建的,又給長春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呢?
3條鐵路的修建
有清一代,沙俄一直對我國東北虎視眈眈,清末,終於有機可乘。1896年,沙俄通過與清政府籤訂《中俄密約》,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一條通過吉黑兩地、連接俄國赤塔和海參崴的鐵路權。孫彥平編著的《百業源流》中記錄了這一過程,在《中俄密約》籤訂當年的9月,清政府與華俄道勝銀行籤訂了《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將名義上是中國建造的東省鐵路「派委華俄道勝銀行承辦」。華俄道勝銀行「另立一公司」,名為「中國東省鐵路公司」,具體負責修建和經營這條鐵路。沙俄將鐵路命名為中國東清鐵路,1897年8月開工築路。1898年7月6日,沙俄為了將東清鐵路與已成為沙俄租借地的旅順、大連相連,又迫使清政府籤訂《東省鐵路公司續訂合同》,攫取了由在已建成的東清鐵路幹線上擇站向南擴建一條支線的權利,這條支線取名為東清鐵路南滿支線。支線從哈爾濱分出,經長春、公主嶺、鐵嶺、奉天等地到達旅順、大連。1898年7月13日全線正式開工,1902年年底全線完工,1903年開始臨時營業,同年7月14日開始正式營業。長春自此開通火車。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1905年,日俄雙方媾和,籤訂《樸茨茅斯條約》,條約規定,俄國將其在中國東北的旅順、大連租借地、東清鐵路南滿支線長春至大連、旅順的鐵路及其與鐵路相關的一切權益,全部轉讓給日本。條約籤訂後,日本從1906年接管了東清鐵路南滿支線長春以南段,這段鐵路被改名為「南滿鐵路」。為了便於對東北的侵略,日本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
當時,俄國採取的是寬軌,而日本是窄軌。長春處於兩條鐵路的交會處,往來旅客都要在這裡換乘。當時,日俄兩國修築的鐵路需要聯運時,需要將線路延伸到對方的車站中。資料記載,1908年,日屬南滿鐵路長春車站與俄屬東清鐵路寬城子車站的聯絡線建成。
《百業源流》也記載了吉長鐵路修建的過程。早在沙俄修築東清鐵路前,吉林地方官員就有自築「吉長鐵路」的動議。東清鐵路建成後,俄國曾提出鋪設吉長鐵路的計劃,被清政府拒絕。清政府指令宋春鰲創辦「吉長鐵路公司」,1907年4月15日,清政府與日本訂立協約,以承諾修築吉長鐵路須聘用日本技師和日本會計主任為條件,向滿鐵借款。1908年,中日兩國技師開始測量路線,最後將吉長鐵路長春終點站設在長春城東門外伊通河東。1909年10月2日,吉長鐵路開工,1912年10月2日全線竣工,10月22日全線通車。
長春的那些火車站
今天,談到長春火車站,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長春站。然而在長春歷史上,它並非第一座火車站。長春出現的第一座火車站是伴隨著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出現的,它就是寬城子火車站。其具體位置在今天鐵北凱旋路的長春機車廠院內,始建於1899年。當時這座車站位於長春老城西北9公裡處的二道溝東清鐵路支線上,因為靠近前稱「寬城子」的長春老城,這座車站遂被命名為「寬城子火車站」。這裡的「寬城子」指的是南關一代的長春老城,與現在的寬城區是兩碼事。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寬城子車站被焚毀,1901年,俄國人在原址上重建了車站。後來,日本人建成長春火車站後,寬城子火車站無論是規模和功能都不及新的長春站。當時的旅客換乘基本移到了長春站內,漸漸的,它變成了一個物資集散地,這個「長春第一站」就逐漸蕭條了。
1935年,北滿中東鐵路全部轉讓給偽「滿洲國」後,穿越長春往北的鐵路線移到長春站東邊,寬城子火車站逐漸廢棄了原有的功能,1936年1月,寬城子火車站被關閉,徹底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今天的長春站最初只是一座停車場,它始建於上世紀初葉,為日本人所建。1906年,日本的鐵路權益得到清政府承認後,日本組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也就是「滿鐵」,全面接手日本「滿鐵」附屬地的所有相關事務。1907年8月開始,日本在長春頭道溝與二道溝之間買下5.6平方公裡的土地,位置就是今天的長春站所在地。在這裡,日本人開始修築車站,最初稱為長春停車場,偽滿時期稱為「新京站」,一些老長春的市民則習慣稱它為「頭道溝車站」。「頭道溝車站」從1907年11月3日開始貨運,同年12月1日開始客運。1913年3月,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長春火車站候車室建成;1921年,長春以北的鐵路改為商辦,之前的火車站遷至這裡,改名為長春站。今天的長春站是一座全新的車站,歷史上的長春站老站房在1992年5月26日以爆破方式拆除,新站房在原址上重建。
今天的長春,除了長春站外,還有東、南、西、北4個火車站在運營。其中的長春東站位於二道區惠工路,它建於1910年,距離長春站3公裡,它正是昔日吉長鐵路的起點,吉長鐵路運營期間,它被稱為「清國站」。長春東站多年前就不辦理客運業務了,主要辦理貨運業務。長春南站位於開運街與南湖大路交會處,始建於1906年,原名孟家屯站。今天的長春北站位於寬城區奮進鄉小南街,建於1988年,成立於1992年,開通於1999年,是銜接京哈、長圖、長白、長雙煙4條鐵路的幹支線。長春西站是哈大專線上一個重要站點,被稱為長春的「西大門」,位於西四環路以東、景陽大路以南、西三環路以西、自立西街和警備路以北,距長春站13.1公裡,距人民廣場11公裡。2012年年底投入使用後,長春至周邊區域主要城市的交通時間大幅縮短。
3個鐵路附屬地歷史街區
談到長春歷史,繞不開一個又一個的歷史街區。其中近代史上最重要,對現代長春影響最深的,是中東鐵路附屬地和「滿鐵」附屬地,這兩處以鐵路為名的歷史街區,對長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長春的中東鐵路附屬地位於今天寬城區凱旋路東側。1898年,沙俄修建從哈爾濱到寬城子(今長春)的鐵路時,在當時二道溝的北坡上修建了寬城子火車站,後來在車站和鐵路沿線劃出5.7平方公裡的鐵路用地,修建了站房、鐵路稽查處、警務段、兵營和俄國員工的住宅。隨著火車站的建立,大批沙俄移民紛紛來此,在鐵路兩側的狹長地帶修建了秋林街(現一匡街)和巴珊街(二酉街)等主街路。俄國人在此相繼設立了郵局、教會、俱樂部、中小學等,後來也有中國人在此開設工廠、商店和服務行業,使附屬地周圍漸漸熱鬧起來,這一帶的建築多為磚石結構,屋頂用木板或黑色鐵皮覆蓋,具有明顯的俄式建築特色,宛如一座俄國風格的小鎮。沙俄在這裡擁有駐軍、警察、稅收和司法等特權,這裡成了名符其實的「國中之國」。
如今,寬城子火車站早已不復存在,但當年的寬城子火車站俱樂部還在,如今的使用單位是吉林省醫院分院。在這個歷史街區裡,還留存著一些昔日的附屬用房,有曾經的兵營、也有曾經的軍官住宅等。
「滿鐵」長春附屬地的位置在長春老城和沙俄中東鐵路附屬地之間的地段。1913年3月,「滿鐵」投資32萬元建成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長春站。「滿鐵」附屬地的規劃以「滿鐵」長春站為基點,採用矩陣型式的路網格局,用4條斜向道路:東斜街(今勝利大街)、西斜街(今漢口大街)、懷德街(今北京大街)和農安街(今南京大街)進行串聯,而沒採用像大連或巴黎那種多心放射狀的道路規劃,當時近代城市的規劃理論已逐漸傾向矩陣型。為了避免矩陣型路網過於簡單的缺點,又在4條斜向道路交會點設置了廣場,在廣場周圍規劃公共設施,使道路的規劃更趨合理。街區內分住宅區、商業區、糧棧區、工廠區、公共娛樂區、行政機關區等矩形街區,日本人在附屬地內擁有一切特權,還長期駐軍,常駐的有日本鐵路守備隊、憲兵隊、警察署等,這裡更是一個堂而皇之的「國中之國」。
最初,「滿鐵」附屬地內的南直街(今人民大街),後更名為中央通,最初其南端到今天的勝利公園,今天的勝利大街,最早稱為東斜街,後來更名為日本橋通;今天的漢口大街,最初名為西斜街,後更名為敷島通。這些附屬地內的主要街路名稱的改變,能看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正在逐步膨脹。「滿鐵」附屬地歷史街區內的很多建築都承載了豐厚的歷史信息,如長春站前廣場、坐落在附屬地最顯耀位置的大和旅館(今春誼賓館),當年長春最高檔的會所之一的「滿鐵」理事公館,西廣場水塔等。
此外,在當年的吉長鐵路區域,隨著鐵路的修建和車站的設立,一個街區也隨之發展起來。圍繞著昔日的「清國站」,清政府建造了一系列附屬設施,這就引申出了吉長鐵路長春站街區。這個曾經的歷史街區位於長春伊通河東岸,主要分布在今天二道區惠工路以南約1平方公裡的地方,站區部分在鐵路北側,建有站臺、售票處、候車室、辦公室、通訊段、電務段、機務段、養路段等。今天,這裡已經變成鐵路物流貨場。鐵路以南街區部分為鐵路工廠、護路軍營房,如今這些地方被開發為居民社區。當年的扶輪小學後改名為東站小學,吉長鐵路局辦公樓是當時長春著名的建築,後在解放戰爭中損毀,經修復後繼續使用,1990年被拆除。
信心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