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高考,正讀高一的她成功考入大學,畢業後成為最年輕的教師。突然的失明卻讓她的人生一切歸零,黑暗中她面帶微笑,重返講臺。後來她進入哈佛大學深造,在世界舞臺從容展現"中國軟實力"。她曾在人民大會堂發言,一句"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中國怎樣,你才會怎樣!"鏗鏘有力地說出中國所有時代新人的心聲。她就是——鄭州大學1978級傑出校友楊佳。
一路成長
楊佳的成長是從故鄉長沙開始的,嶽麓山是定格在她兒時窗前的風景。她曾就讀於人才輩出的百年名校——湖南師大附中。她是這所中學當屆實驗班的學習委員和外語課代表,並在長沙市中學生數學、外語競賽中名列前茅。老師發現了這個學生的優異潛質,在高一下學期時就動員楊佳直接報考大學。於是,1978年,15歲的楊佳成為鄭州大學英語系的學生。
鄭州大學同樣十分看重這位年齡雖小卻成績突出的學生,讓她提前半年畢業留校任教,教大學二年級。那年楊佳才19歲,她所帶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年齡已超過這位"小老師"了。工作三年,22歲的楊佳選擇繼續深造,考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4歲的楊佳研究生畢業後成為中科院一名優秀教師。
涅槃重生
29歲時,身患眼疾的楊佳雙目失明。在巨大的打擊下,她選擇以頑強的意志力在困境中重生。彼時的她像個孩子一樣,在父母的幫助下重新學習穿衣、吃飯、走路。不能看書就聽書,不能寫字就學盲文。盲校不收她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她就單獨拜師。閱讀能力過關後,她還立志重返講臺。
失明後,父親就是楊佳的拐杖。父親退休之後就和母親一起,攜起女兒的雙手,用20年無微不至的陪伴訴說了感人至深的親情。
為了站穩講臺,為了書寫板書準確無誤,楊佳趁教室無課無人,讓媽媽領著自己一步步丈量從教室門口到講臺的距離和講臺到黑板兩邊的距離。在多媒體教學的觸控螢幕上,她請爸爸幫著貼上一塊塊作記號的膠布,提示她準確無誤地操作;為了提問時不張冠李戴,她必須把每位同學的聲音牢牢記住……幾周課下來,學生們居然沒有察覺到他們的老師是位盲人。
那是一個平靜的早晨,楊佳像往常一樣走進教室,同學們全體起立,目送著老師走上講臺,班長走上前去把一束鮮花輕輕送到老師手裡。突然飄來的芳香,讓她明白了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她把鮮花抱在懷裡,聲音很輕:"謝謝同學們,謝謝。"
天生我材必有用
新世紀到來的時候,楊佳決心繼續深造:去世界最好的大學,學最新的專業。2000年,已失明八年的她報考了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準備攻讀公共管理碩士。她憑藉熟練的英語、敏捷的才思和深厚的知識儲備,在考試中對答如流,完美發揮,得到了考官的高度認可。5月,她收到了錄取通知書。
在哈佛,楊佳用學校提供的特殊鍵盤打字,同學們說她的筆記就是一篇完整的講義。她差不多每天學習到凌晨兩三點,不僅完成了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還超出學校規定多學了三門課。她的論文被甘迺迪學院定為範文,哈佛教授為她破例打了哈佛最高分A+。畢業典禮上全場幾千名師生自發起立,為這位哈佛建校300多年來第一位獲MPA學位的外國盲人鼓掌。
在任奧運會專家顧問期間,楊佳為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志願者制定了"NP3S"專業服務標準,填補了國內空白。2008年,她在第一次參加兩會時就應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邀請,用英語直播為期兩周的"楊佳日記",把自己兩會間的獨特感受傳播到全世界。2008年10月下旬,她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委員。2009年2月,她的一席發言引起強烈共鳴,當選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她從120名被提名的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校友成就獎2011年度的唯一得主,同時也成為中國大陸獲此殊榮的第一人,成為全世界獲此獎勵的第十九人。2018年,她入選"40年40位女性改革人物榜"。
2018年6月18日,楊佳返校參加鄭州大學外語學院1978級校友入學40周年返校活動,與曾經的老師和同學們憶往昔、話當今、展未來,並在學院校友論壇上做主旨發言。她說道:"29歲之前,我是在超越別人;29歲之後,是在超越自我。一個人可以看不見,但不能沒有見地;可以沒有視野,但不能沒有眼界;可以看不見道路,但絕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100次跌倒,可以101次站起來!"此外,她還表示:感謝母校領導和老師的熱情接待,感恩母校的培養。
楊佳氣質如蘭、談吐優雅、謙遜有禮,在講述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時她總是微笑著,仿佛一切都如過眼雲煙。她曾說過:"我並不嚮往三天的光明,但我相信科學,總覺得有一天我還能看到藍色的天,白色的雲。"
歡迎關注"鄭州大學招生辦公室"頭百家號,獲取關於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鄭州大學的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鄭州大學官微、中國科學院大學官微、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