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募集捐款、遠程醫療援助、物資統籌調配……防疫期間,網際網路公益成為助力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網際網路科技不僅為公益形式的積極探索提供鮮活滋養,更為「公益倫理」和「科技向善」的創新結合開拓思路。
「人人公益」有望成為潮流
隨著技術快速發展,網際網路公益使慈善成為一件人人可做的事情。
據民政部消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級慈善組織、紅十字會接收社會各界的捐贈資金約419.94億元,捐贈物資約10.94億件,其中網際網路捐贈超過4200萬人次。
「網際網路改變了傳統公益的動員方式,裂變式傳播和無門檻性使得更多的公益活動有了讓公眾關注的途徑與渠道。」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王炎龍接受採訪時表示,公眾參與公益的形式更加多元,低門檻的公益活動讓每個人參與公益成為可能。
網際網路科技與公益的結合也不斷催生新的公益形式,如直播公益、運動公益、跨文化培訓公益等。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某直播平臺於1個小時內,30幅自閉症兒童畫作全部售罄,銷售和禮物收益金額近20萬元全部捐給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用於自閉症兒童相關療愈課程。在另外一項近期推出的體育公益項目中,日常手機軟體運動步數可以兌換成體育器材捐給偏遠山區學校,以促進貧困學生體育資源平等。
「網際網路公益形式迭出,但本質是守正創新。」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認為,守正,即不忘初心,保持關懷社會的堅守;創新,則要求公益組織和企業能根據不斷變化的傳播和技術特點靈活及時調整應對。
「『科技向善』與『公益倫理』是一對『孿生兄妹』。」王炎龍提到,「網際網路+公益」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智能公益,通過智能技術將網際網路公益置於「全景監視」之下,公眾可根據需求查看財務明細、資金流動甚至是整個公益活動現場,信任問題和透明度問題將不復存在。網際網路公益與不同業態跨界合作也將網際網路公益事業從單純的公益產品層面提升至公益服務、公益體驗層面,與公眾的生活場景實現普遍聯接,「人人公益」、「指尖公益」等模式得到進一步拓展。
談及中國網際網路公益面臨的挑戰,王炎龍認為,公益的參與形式日益多元化,但是少有人關注巨大傳播效應的背後實際效用如何,尤其是公益遊戲和粉絲公益的出現,大量傳播行為難以轉化為實質性的公益行動。「網際網路公益積累了大量數據,如果能對數據進行量化評估,在今後的公益項目中注意現存問題並加以改善,就能推動網際網路公益的可持續發展。」王炎龍說。
網際網路公益亟待規範
從201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施行,到2017年9月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上線,再到2018年民政部發布《「網際網路+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志願服務)」行動方案(2018-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益正走向專業規範的軌道。
但是,網際網路公益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不和諧因素。近期,線上籌款平臺輕鬆籌、水滴籌員工在醫院病房「推銷」籌款項目,先後發生兩起肢體衝突,由此,網絡眾籌平臺的線下管理問題引起社會關注。
「水滴籌、輕鬆籌本質上是公益眾籌平臺,所傳播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一方面具有整合和展示公益信息的平臺屬性,另一方面就其性質而言還是具有商業屬性的企業。」在王炎龍看來,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是商業性與公益性的失衡,籌款平臺靠業績刷單進行激勵,純粹以提成和推銷為目的,一旦經濟利益摻雜到公益傳播,就容易出現問題。
針對網際網路公益平臺存在的倫理失範現象,專家指出,首先要完善網際網路公益的法律法規,其次應建立健全網際網路公益的社會監督制度。相關網際網路公益平臺也需健全審核機制,配置與求助規模相適應的審核和監管力量,切實履行審查監督義務,保障捐贈人權益,強化監督款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