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梅長蘇,是一個絕對的悲情角色,他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遭遇家仇,經歷挫骨之痛,重返金陵的他,早已不見往日的模樣。
有關於梅長蘇的真實身份,其實劇中有多人懷疑,那麼為何太皇太后和靜妃能夠一眼就認出呢?
其一,從太皇太后來看。
梅長蘇與林殊相比,在樣貌上早無半點相似,可人即便再改變,皮相能變,骨相卻不會更改。
太皇太后年歲已大,重新看到梅長蘇之時,親切地拉著他的手叫他小殊,並將其與霓凰拉在一起,給他年幼時最為喜歡的糕點。
面對這樣的太皇太后,梅長蘇的心中是感動又懷念的,他感動於這些年,仍有人記得自己,也懷念曾經的那些快樂時光,彼時的他一心只想帶領赤焰軍,成為真正保家衛國的英雄。
現下,多年過去,太皇太后已經是滿頭白髮,顫顫巍巍地握著梅長蘇的手,眾人以為太皇太后是糊塗了,說著胡話,可實際上,人能夠改變容貌,卻不能夠改變曾經的氣息,糊塗的老人,往往是看得最深的人。
太皇太后從小看著林殊長大,對他的一舉一動都非常了解,即便梅長蘇脫胎換骨,可他的身上還留有林殊的影子,從這些相似的舉動背後,太皇太后發現林殊真正的身份也是理所應當了。
劇中,當太皇太后去世時,梅長蘇說這個世間,唯一剩下疼愛自己的親人也離開了,可見年少時的林殊,絕對是太皇太后最為疼愛的孩子。用太皇太后認出林殊,可表達一個長輩對於孩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可給人物是人非之感。
梅嶺一案已經是塵封舊案,當年的那場大火,毀滅了無數人,同時也讓無數人因此獲利。
太皇太后這個年齡來說,其實記憶已經是混亂的,原著中關於赤焰一案,太皇太后曾經多次求情,最終梁帝同意免除林殊死刑,可惜謝玉為了權力,一把火永絕後患。
太皇太后得知這一噩耗,她無法承受備受疼愛的小殊已經死掉,隨著她年歲的變老,記憶變得模糊,梅長蘇的出現讓她認出了曾經的小殊,但此時的太皇太后早已忘卻了當年的赤焰一案。在她的心中,小殊健康長大,將要與霓凰成婚,每個人都幸福美滿。
其二,從靜妃的角度來看。
靜妃,是琅琊榜中最為睿智的人,她本是遊身在外的醫女,為照顧辰妃,這才入宮,最終成為了梁帝的妃子。她在宮中低調,默默無聞,實則是她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
靜妃認出梅長蘇,實際上並非一次,而是內心一直抱有懷疑,最終她驗證了自己的懷疑。初次靜妃起疑,是因為梅長蘇支持靖王參與奪嫡之爭。
從當時的朝廷形勢來看,以梅長蘇這種長歌善舞,心思縝密之人,為何獨獨選擇支持靖王奪嫡。無論是太子還是譽王,都比靖王有前途。靖王可謂是既沒有有力母族的支持,本身還不受皇上的寵愛,絕非一個好的奪嫡人選。奪嫡之爭,可非表面上那麼簡單,一旦所支持的人未曾勝利,梅長蘇的下場可想而知,可梅長蘇卻願意為靖王不惜犧牲生命,這令靜妃對他的真實身份有所懷疑。
《翔地記》的出現,讓靜妃對自己的疑惑有所確定,書中的一個地名,與林殊母親的小名是一樣的,梅長蘇在上面的批註為了避諱特地少了一筆,靜妃與林殊的父母相熟,很是了解她母親的閨名,這個筆畫的減少又怎可能是一個巧合。
這本書,最初是靖王在蘇宅暗道中發現覺得有趣就拿回來,靖王並未發現該書的秘密,可靜妃在翻看了這本書後,驗證了自己的猜測。
之後每次給靖王送點心也會給梅長蘇帶一份,林殊自小對榛子酥過敏,靜妃所送的點心中從來就不放榛子酥。她自己還多次叮囑靖王,一定要好好對待蘇先生,這也是怕靖王性格上的固執與梅長蘇的計謀發生衝突,最終真相揭發,靖王會後悔不已。
九安山上,靜妃特意前往,就是將自己的猜測落到實處。她醫術高明,一次切脈,發現了梅長蘇身體中的火寒之毒,也證實了梅長蘇的真實身份。
梅長蘇也知道,他的隱瞞不了靜妃的,於是承認了自己的真正身份,不過期盼靜妃將一切都隱瞞下來,不要告訴靖王。
原因也很簡單,以靖王與林殊之間的感情,若是得知梅長蘇為林殊,他並沒有死,肯定不會允許梅長蘇以身犯險,影響了梅長蘇計劃好的復仇之計。靜妃能夠認出梅長蘇,還真是靠著睿智和對蛛絲馬跡的推測,沒有人告知她真相,她憑藉梅長蘇留下的線索,發現了他的真實身份,更是為梅長蘇的復仇之路增添了一份力。
其三,聶峰才是一眼認出林殊的人。
劇中,認出林殊的人其實不少,蒙摯大統領是因為梅長蘇在前往金陵之前,就與對方聯繫過,兩人在金陵相見。
霓凰則是憑藉女人的直覺,兩人幼時相處的感情,在點點滴滴以及那塊玉佩,認出了林殊。至于靖王,則是次次在真相的邊緣徘徊,終究錯失了真相,最終結局之時才知道了梅長蘇的真實身份。
有一個人,他是一眼就認出了梅長蘇的,赤焰舊人,身為夏冬的丈夫,聶峰。他身中火寒之毒,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野人,癲狂又可怕。可當他看到林殊來到時,情緒平穩下來,雖然無法說話,但透露出的情感是,聶峰知道林殊是誰。
一場大火,一切都物是人非,聶峰曾經也是英雄般的人物,卻淪落這般下場。而少年英雄的林殊,變成了這個藥物不斷,詭計多端的梅長蘇。
琅琊榜中每個人的認出都是自己的情誼,太皇太后是親情,靜妃的信任,霓凰是愛情,聶峰是兄弟情,真情永遠是相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