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中,都經歷過坎坷,遭遇過心酸,關鍵是看你怎樣面對?是自甘墮落,還是絕處逢生,全靠你自己。
20世紀40年代,紅極一世的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生,雖然身處亂世,卻不墮落,一次次墜入絕境,卻仍能絕處逢生,活出自己的驕傲。讓所有讀懂她的人除了對她婚姻的嘆息外,更多的是她在逆境中一次次的絕處重生的佩服。
作家翟曉斐說:「讀懂《張愛玲傳》,需要用靈魂去讀靈魂。」
深以為然。
1
張愛玲出生在上海大戶人家,祖父張佩綸,是晚清官場少的的清流人物,與張之洞、陳寶琛等同為清流主將。
張愛玲的父親是晚清主流張佩綸之子,母親是清曹紅人李鴻章的外孫女。張愛玲父母的結合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張愛玲出生也就是大戶人家名正言順的大小姐,父母的掌上明珠。吃穿都是很講究的,張愛玲還有一個弟弟,他們
有奶媽在身邊伺候,童年也算是快樂無憂的。
張愛玲的父母都出自書香門第,讀書自然也不少。張愛玲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對詩詞有著驚人的天賦,7歲開始寫小說《快樂村》,18歲發表文章《我的天才夢》。母親黃素時是新時代知識女性,更注意張愛玲的文化禮儀、教育。
可幸福總是短暫的,張愛玲的父親因為迷上鴉片,吸光了祖宗本不多的家產,靠母親娘家帶的嫁妝生活。傷心失望的母親提出與父親離婚,愛玲和弟弟留給父親。母親隨同愛玲的姑姑張茂淵遠赴英國修學。姐弟陷入無母的孤獨中。
1.童年的不幸
父母離婚後,父親娶了姨太太孫用藩過門。後母豐厚的嫁妝,讓喜不自勝的父親對後母言聽計從。
俗話說:後娘後老子。何況張愛玲的父親生活來源依附與繼母,父親更加縱容後母的囂張,不惜成為迫害自己兒女的幫兇。
張愛玲穿的常是繼母的舊衣服。繼母的言行中儘是對自己和弟弟的羞辱,讓張愛玲感到痛恨。
一天為一件小事,父親在飯桌打了弟弟耳光,弟弟不敢吱聲,只默默低頭扒飯;張愛玲覺得打在自己心上,叭叭流淚。
繼母見了,陰陽怪氣地埋怨張愛玲:他都沒哭,你哭什麼!
張愛玲生母黃素瓊回國,想帶她出國讀書,苦於經費不足。父親和繼母寧可抽鴉片,換新車也不願意拿錢給她當出國的學費。
張愛玲藉口去生母那兒住幾天。因沒有向繼母請示,回來後的張愛玲遭到繼母的呵斥,以不尊重繼母為藉口打了愛玲脆脆的一耳光。本想還手的張愛玲,反被繼母叫囂著狀告父親。
不分青紅皂白的父親,抓住張愛玲拳腳相加,耳光是左右開弓。愛玲身上的傷,臉上的手指印觸目驚心。
張愛玲受傷的不只是身體,還有那顆冰冷的心。看到暴怒如獅子的父親,張愛玲更加痛恨父親與繼母。
被父母打得死去活來的張愛玲,繼母覺的還不解氣,竟然慫恿父親把她關了起來。
面對哭鬧的張愛玲,父親順手抄起一隻大花瓶,狠狠地砸在她腦袋上。
花瓶不僅砸斷了父女之情,更多的是增加了對父親和繼母的仇恨。
被關在屋子的張愛玲,在身心備受打擊下,患了嚴重的痢疾。父親與繼母卻商量好,既不給她請醫生,也不給她吃藥。張愛玲生命垂危。
在奶媽的幹涉下,父親給張愛玲吃藥,才撿回一條命。
痊癒後的張愛玲,找機會逃出門。
逃離後的張愛玲,再也沒有回到父親身邊。她窮其一生反抗父親,親情就此中斷。
2.奮發努力,擺脫困境
逃離父親後,投奔到母親和姑姑的張愛玲, 遭遇到母親和姑姑經濟最拮据的時期。
母親並沒有鬆懈對張愛玲的教育,教她基本的生活技能,兩年將自己的所得傾囊盡授。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張愛玲的愚笨磨去了本來經濟不寬裕的母親的耐心,母親心灰意冷,愛玲的愚鈍與母親的期望演變成了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
弟弟也從父親和後母處逃離,投奔母親。看到逃離出來的弟弟,經濟拮据的母親也毫無辦法,弟弟失望離去。
看著落寞離去的弟弟,想想母親對自己的期望,張愛玲決心刻苦複習。
努力終究沒有白費,張愛玲在1938年倫敦大學遠東區的入學考試中,獲得第一名。
母親欣喜萬分,終於在女兒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張愛玲也在欣喜中憧憬著自己的未來。
張愛玲入讀港大。港大教授佛朗士以個人名義獎勵張愛玲800元。喜悅的張愛玲告訴母親,母親卻以「不主張拿別人的錢,還給教授」為藉口,扣下了這筆錢,2天後將這800元賭輸光!
剛剛才帶給自己內心極大的滿足和自信的800元獎學金,卻被母親毫不留情的揮霍掉,張愛玲的自尊碎了一地,伴隨而來的是憤怒和傷心。
離開了父親好和母親,19歲入讀香港大學的張愛玲,開始了生命中第一次徹底的自由呼吸。新環境的衝擊讓張愛玲暫時忘記了所有的不快。
因為經濟拮据,張愛玲從不敢參加社交活動,也不願同同學一起出去遊玩。難堪的她唯有發奮苦讀,努力獲得獎學金。
張愛玲的英語學習異常努力,她甚至能背下整本英文版彌而頓的《失樂園》。
三年裡,張愛玲幾乎不用中文寫作,給姑姑和母親的書信都是用英文書寫。 她的英文水平足以達到一項技能——謀生的技能。她的英文寫作比美國人還地道,更富有文採。
港大的學生沒有不知道張愛玲的,她幾乎門門功課都拿第一,港大文科的2項獎學金都被她一人斬獲。她不僅能拿到獎學金,還能免交學費和生活費,甚至獲得畢業後免費保送牛津大學的機會。嚴厲的英籍教授對張愛玲學業讚嘆有加——從教幾十年,從來沒有人考過如此高的分數!
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緊逼,數次把一個毫無還手之力的女孩逼到崩潰的邊緣。好在絕望之前突然清醒過來,對無情的生活與以重重反擊,刻苦努力,獲得豐厚的獎學金,終於贏回了自尊,重燃起生活的希望之光。
張愛玲終於能揚眉吐氣了!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漸漸地也能融入到同學中去了。
港大生活對於張愛玲來說,不僅是生活的開端,是親密接觸自由,更是自己的人生奮鬥歷程裡光輝的一筆。
三年的港大生活,張愛玲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更看到了自己的精彩。
三年的港大生活也是自己奮發圖強之後生活的重生。
3.聲名鵲起,成為文壇「四大才女」之一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成了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大學的學業中斷。張愛玲與好友炎櫻回到上海。
張愛玲投奔到姑姑上海的愛丁頓公寓。
張愛玲與炎櫻一起進了聖約翰大學,繼續學業,而張愛玲面對的問題還是沒有學費。弟弟張子靜尋了合適的機會找父親提及姐姐的困難,愧疚的父親答應為張愛玲出學費 。
父女相見相互冷漠,拿了學費的張愛玲再沒有與父親想見,父女親情從此畫上了句號。
沒有了經濟來源的張愛玲知道,以後自己的一切要靠自己來創造了。
那時候張愛玲對小說還不感興趣,最大的興趣是喜歡看電影,戲劇和話劇。
大量的電影大大滿足了張愛玲的愛好。好萊塢一線明星與中國一線演員主演的片子,張愛玲一部也不落下。
張愛玲先後看過的話劇《雷雨》《日出》,《秋海棠》,《浮生六記》等,這些電影,話劇,戲劇為張愛玲以影評、劇評向文壇進軍提供了豐富而紮實的基礎。
張愛玲開始向英文報《上海泰晤報》,德國《二十世紀》投稿,用的是全英文寫作。
張愛玲在《二十世紀》雜誌社,遇到了自己的伯樂,德國人克勞斯.梅涅特。他看了張愛玲的第一篇文章,稱她是「有能力向外國人詮釋中國人」的感嘆,如此有能力的青年天才,向讀者正式推介張愛玲。
張愛玲一鼓作氣,又接連在《二十世紀》上發表了十多篇文章,其中大部分為影評。如《婆媳之間》《鴉片戰爭》《秋歌》等,這些影評文章贏得了讀者的認可和喜愛。
張愛玲將自己的英文作品翻譯成中文,收入到散文集《流言》中。張愛玲的英文寫作一炮打響。她除了爭取到經濟自由外,自信心大大增強。
張愛玲的寫作生涯像開了掛的快車道,一刻也不停地向前加速狂奔,她本人的名聲越來越大。
經人引薦,上海赫赫有名的作家周瘦鵑先生,看了張愛玲的文稿《第一爐香》與《第二爐香》後,驚嘆張愛玲的作品語言凝練,對世事人情的洞察非常到位。立即邀請把這2篇文章發表到《紫羅蘭》周刊上。
上海另一位編輯室主篇柯靈也被張愛玲的兩爐香吸引。見面之後的柯靈誠懇向張愛玲約稿。
柯靈的文學雜誌《萬象》上發表了很多張愛玲的文章,其中一篇《金鎖記》受到了傅雷先生的高度評價。
不知道是張愛玲激活了《萬象》,還是《萬象》成就了張愛玲。我想他們之間是利益共存體吧!
真正讓張愛玲在上海灘乃至全國文壇奠定地位的,則是「日偽」的刊物《雜誌》 。因為張愛玲素來遠離政治,並沒有在意《雜誌》的背景,她在上面發表了《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精彩小說,至今為止這些書籍在國內外一直暢銷。
1943年到1944年,張愛玲在上海灘的各種雜誌上發表了大量作品。在文壇上扎穩了腳跟,與蘇青,潘柳黛,關露並稱「文壇四大才女」。
此時的張愛玲,斐名中外。成為中國文壇的一歌冉冉升起的新星!
⊙⊙⊙⊙⊙⊙⊙⊙⊙⊙⊙⊙⊙⊙⊙⊙
縱觀張愛玲的文壇成名路,也是一路坎坷不平,歷經千難萬險。
從兒童時的腳步踉蹌,到中學的舉步維艱,再到大學的戰亂的下的磕磕絆絆,她始終堅持不放棄,終於遇到自己的伯樂和貴人,推著自己大步流星向前進,成為當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文壇新星。
兒童時候,本是晚清的名人後代,卻遭遇到家敗中落,父母離異。母親出走,父親再婚。懦弱的父親,惡毒的後母,差點病死。
逃離了父親和後母后,投奔經濟不寬裕的母親和姑姑。領略到缺錢的窘迫,母親的無奈,弟弟的無助,在港大發奮努力,博得了獎學金。不只是改善了自己的經濟,更是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遭遇戰亂,港大學業被迫中斷,不得以回到上海,仍勇敢對抗生活得再次磨難。想盡辦法繼續學業,哪怕是為了學費,去求助本不想再見得父親。她始終堅信唯有知識才能讓自己強大起來,經濟獨立起來。
人們常說:你吃過的苦,受過的累,讀過的書,都將成為自己以後成功道路驚喜的鋪墊。
自己廣泛閱讀名書名著,電影,話劇,用心觀察和感受,寫出的書評,影評深受上海灘各大雜誌社的青睞;
自己的散文,小說被有名的雜誌社爭相發表。
她曾經對自己的生活用一句話總結:「你笑,全世界都陪你笑;你哭,只能一個人獨自哭。」
當生活對她兇狠無情時,她沒有頹廢,沒有墮落,而是以更兇狠的努力回擊了生活,直到生活對她露出燦爛的笑容。
歷經磨難,她終於成為中國晚清末,近代初的女文豪。豐厚的稿費,各種讚美之聲撲面而來。自己成為自己的驕傲。
她的文壇巨星成長之路,充滿了坎坷。她卻從沒向生活投降。
正是應了那句話:你若墮落,神仙也救不了你;你若成長,絕處也能逢生。
她的文匠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