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娃玩球吵樓下打樓上全家#
我很討厭我的鄰居。
去年我剛剛搬入現在的家,對今後跟妻子的二人世界充滿了美好的幻想。
但是沒住多久,各種麻煩接踵而至,都是來自於我周圍的鄰居。
隔壁是一個獨居大爺,在我搬來沒幾天就因為他家漏水,導致我們兩家之間的隔牆出現一片水跡。
這可是我剛剛裝修的房子,現在看起來潮溼一片,牆皮都起來了,需要重新裝修!
抓狂!溝通兩次,大爺重新做了防水,保證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
抱著初來乍到,息事寧人的態度,這件事也就這樣了!
這還不是全部,大爺每天四點左右起床,帶著個收音機,開到最大聲出去遛彎。
整個樓道裡都迴響著收音機裡的聲音,極大的影響了我的睡眠。
樓上一家教兒童古箏,每到周末跟假期,從早上開始一直叮叮噹噹的響起古箏聲。
我沒有那種欣賞的品味,對我來說這就是噪音,不斷刺激著我的耳膜!
另一個隔壁是一個做直播的男主播,半夜一兩點鐘還在大聲叫嚷……
我討厭死我的這些鄰居了!
不過我也在反思,為什麼?
之前一直說的「遠親不如近鄰」,怎麼到了現在卻近乎於仇人了。
小的時候明明不是這樣啊!
那個時候,鄰裡之間誰家做好吃的了,都會端出一碗互相嘗嘗。
來客人住不下了,會去鄰居家擠一擠!
有什麼活,自己一家幹不了,鄰居會來幫忙,幹完活做上一桌好菜,一起吃……
那才是鄰裡之間應該有的相處模式啊!
為什麼呢?
只是因為小時候在農村,現在在城市嗎?那個時候家與家之間有著距離,現在的樓房之間只隔著一道牆嗎?
我想不是,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孤獨了,越來越喜歡獨處,越來越不願意跟外界交流。
生活的壓力讓我們筋疲力盡,需要休息,需要獨處。
朝九晚五的生活,讓我們更加珍惜那些得之不易的休息時間。
用來補覺,用來跟愛人一起追劇,用來回一次家……
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在身邊再建立一個朋友圈。
身邊的鄰居不再是朋友,只是一個個陌生人。
而我們對陌生人很難有那麼大的容忍度,
所以他們但凡做出一些讓我們不爽的事情,我們就會開始討厭他們。
這種情緒日積月累,漸漸的我們從開始討厭,到最後視之為仇人。
所以最終發生「樓下打樓上全家」的事情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跟鄰居相處就真的只有這一種模式嗎?即使是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
不是的!因為日久見人心,這個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惡人,只是我們沒有去了解。
第一次發現鄰居的好是這次疫情期間。
小區封閉,杜絕了快遞送上樓的便利,
對於我這種懶人,簡直就是滅頂之災。
但是一日,有人敲門,開門後竟然是樓上的鄰居,拿著一個快遞!
「看到有你家的快遞,我順便給你捎上來了!」
一句很普通的話,讓我莫名的感動溫暖。
這就是那個曾經讓我極其討厭的鄰居,但是此刻看起來卻十分順眼。
之後社區組織,小區裡挨家挨戶都加入一個微信群。
大家有了交流的渠道,也漸漸發現這些鄰居的可愛了。
停水停電會有人通知,誰家燈壞了,下水道堵了會有人幫忙。
誰家缺什麼調料,可以隨意去借。
不小心忘帶鑰匙了,也可以去別人家待著,等著愛人回來開門!
這讓我再次感覺到「遠親不如近鄰」,再次感受到小時候的感覺。
人沒有變,沒有因為從農村來到城市就變得冷漠。
只要敞開心扉,願意跟鄰居們溝通,他們都會成為你的朋友。
當這些人成為你的朋友的時候,平時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再是事情了。
從此以後我跟妻子,在這個小區中生活的很開心,再也沒有了那些煩惱。
即使是大爺的收音機,或是樓上的古箏聲,聽到了也只會一笑了之。
別說,聽習慣了之後。聽到大爺的收音機聲,就知道幾點了,這是最好的報時了。
而樓上的古箏聲,也變得悅耳,可以免費聽真人彈奏古箏,有什麼不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