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皇后薨逝後,對於繼後的人選,太后和皇帝的想法截然不同,皇帝要立嫻貴妃如懿,太后中意純貴妃蘇綠筠。
太后的理由主要有兩條:
一、純貴妃有二子一女,宮中子嗣為上;
二、先帝推崇滿漢一家,純貴妃是漢軍旗的。
皇帝作出了針對性答覆:
一、正因嫻貴妃無子,才可以對皇嗣一視同仁;
二、先帝雖然推崇滿漢一家,納了許多嬪妃都是漢軍旗的。但要緊的位置,皇后也好,新帝的生母也好,都是滿軍旗。太后不也是大姓鈕祜祿氏麼?
並且藉此機會向太后宣告:兒子已經不是無知少年。雖然是您一手調教長大的,但許多事,兒子自己能有決斷,可以做主了。
太后也罷,皇后也罷,在皇權之下,都是不堪一擊的。
太后不是不明白這一條,正因為太明白,她更要爭一爭。
太后看中純貴妃為繼後,其實與子嗣無關,她主要是看中純貴妃「笨笨的、溫順、聽話」。
而如懿,聰慧剛強,又與皇帝情睦,這樣一對帝後聯盟,太后知道自己是無力抗衡的。
倘若太后「無力」,又怎麼保護自己的兩個女兒呢?端淑柔淑兩位公主的平安順遂,是太后後半生的事業。
早在新帝登基,潛邸的妻妾們搬入了宮中,名分尚未定,太后已經領教了青櫻的聰慧。
太后拾起書卷,沉吟道:「你真當她不夠聰明嗎?從前是家世顯赫,被寵壞了的小姐脾氣,不知收斂。從烏拉那拉氏被幽禁至今,世態炎涼,還不夠打磨她的嗎?憑她今日去見了烏拉那拉氏還敢來回哀家,這就是個有主意的丫頭了。」
內務府再三請太后移居慈寧宮,太后暫居於壽康宮只是不動,其實她是等著皇帝來請,因為不是親娘,才需要賺足尊榮,體面移宮。
這樁差事,太后暗示了青櫻。
青櫻咬了咬唇,閉目一瞬,很快答道:「皇上忙於朝政,若一時顧不到,那就是后妃們的職責,該提醒著皇上。」
於是太后就表態:「當年是哀家做主請先帝賜你為皇帝的側福晉,如今自然也不會因為烏拉那拉皇后而遷怒於你。」
隨後青櫻求得太后賜名「如懿」,兩人各取所需,初步達成和解。
而如懿不負所托,很快說服了皇帝親自來請太后移居慈寧宮頤養天年。
而幾年之後,為了究竟是柔淑公主還是和敬公主許嫁蒙古,太后與富察皇后幾乎鬧僵,也是如懿獻的「欲擒故縱」之計,為太后保全了柔淑公主嫁在京中。
面對一個被富察皇后和慧貴妃聯手打壓的妃子,太后有時候願意拉如懿一把,可如懿畢竟是烏拉那拉家的女兒,是太后半世死敵景仁宮皇后的侄女,讓她登上鳳位,太后就不情願了。
何況皇帝如此桀驁,若是新後再不能把握在手中,太后在後宮的地位豈非形同虛設?
而在帝後分崩離析之後,面對皇帝意欲廢后的心思,太后卻又明確反對,理由如下:
一、廢后乃是失德之舉,於國祚更是不祥。先祖順治爺最為人詬病的並非獨寵董鄂妃,而是廢了第一位博爾濟吉特皇后。
二、等閒變卻故人心,皇帝就不怕人議論對皇后是色衰愛弛的緣故麼?
三、如懿自在潛邸就侍奉,又生育二子一女,其姑母還是先帝的孝敬憲皇后,皇帝不能不顧念。
四、皇后背後所做的那些事,自然是見不得人的。可是活在宮裡的人,有幾個清清白白?
太后甚至問皇帝:「當日來面見哀家執意要立如懿為後的人,是你,今時今日執意要廢棄她的人也是你。其實哀家身為女子,也真的很想知道,怎麼從前喜歡的,如今卻那麼不喜歡了呢?」
皇帝的回答:「這個女人,皇后不像皇后,妻子不像妻子,奴才也不像奴才。她擱在哪裡都不合宜。兒子厭惡這樣不合宜的女子。」
在太后力保之下,如懿沒有被「廢后」,而是「形同廢后」。
翊坤宮皇后重複了景仁宮皇后的命運。不入史冊,不附太廟,無聲無息成了後宮裡一介塵煙,風過就散,半點不留痕跡。
「烏拉那拉氏已經出了一個棄婦,再不能出第二個棄婦了!」
姑母的泣血之言,青櫻終究是辜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