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美美術詞條——何以物哀,以何物哀

2020-12-14 騰訊網

「不管是櫻、螢或楓,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它的美麗。我們為了目擊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遠也願意前往。那裡存在的不只是純粹的美麗,人們親眼確認它們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鮮豔的色彩在眼前凋零,會不自覺地鬆一口氣。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時,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

雖然只是一小段話,卻可以折射出日本文化裡面的三個關鍵詞:物哀、詫寂和幽玄。

對日本文學作品如果有了解的肯定知道物衰了。「物衰」兩字是本居宣長《源氏物語》裡提出的文學理念,對於人生無常和宿命必然的完全接納概念。如不懂物哀,便不知何為日本,更勿談讀懂日本的設計與藝術了。

日本,物哀之極

「物哀」之情的誕生與日本的地理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日本列島四面環海,自古以來常年被霧靄覆蓋,景色總是帶著些許朦朧,給人一種神秘感的印象。日本雪山、海濱、湖泊、溪流、溪谷、溫泉、瀑布應有盡有,這樣的自然環境培養了人們纖細的感官與自然的情感,加上四季分明,人們注重從細節捕捉自然美、季節美。

但由於日本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緣,火山、地震、海嘯、颱風等災害給這裡帶來了太多不幸的回憶,在痛感自身渺小的同時,也見證了美好事物消逝的一個個瞬間。

所以在日本人心中深深地植入了「世事多變無常」的觀念。

日本民族的這種內心緊張,即使面對他們視為生命的花,也不能完全釋放出來,如落花一朵,飄搖在太平洋上,在其文化的骨子裡,便沉澱了一種宿命般的浪人情結,並由此養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日本鎌倉時代著名的文學作品集《方丈記》、《徒然草》感嘆世事無常,其後日本的俳句又繼承了這一風格,雖然其中不乏描述希望與生機的作品,但相比之下,其中更多地表達了對未盡之事的遺憾和對往事的緬懷。

日本文學中以「物哀」為題材的作品比比皆是,人們認為最美的不是滿月,冬天最美的是殘雪。櫻花、殘月、薄雪都是短暫存在的景物,它們悽婉優美,稍縱即逝,正符合了日本人「物哀」的審美觀念。

「物哀」也是變成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著名的影視、明星山口百惠在作為藝人最輝煌的時候突然隱退,日本的知名作家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等人在他們作家生涯達到巔峰時自殺。

正如櫻花一般,他們不願等到枯黃萎縮時墜落塵土,他們寧可在最飽滿的巔峰時期化作一陣繽紛瀟灑的「櫻吹雪」,用最熱烈最灑脫的方式問心無愧地飄散。

「物哀」這種審美理念表現的正是一種由心而生的「瞬間之美」。對於重視心理感受的日本人來說,現實中的物體僅僅是一樣東西,而在特別的環境下產生的瞬間之美才是一種永恆。

當然,即使憂傷即使惋惜,人生的短暫也並非虛度的理由,日本人民總是從一次次災難中重新站起,勇敢地直面生活,就像盛開的櫻花一般絢爛。

名美美術日語詞條

我們將以每兩周/期的速度,為大家介紹關於純藝、娛樂或社會時事等方面的日語詞條。

川端康成多次強調:悲與美是相通的。認為殘月、落花中潛藏著一種令人憐惜的哀愁情緒,會增加美感。這種無常的哀愁和美感,正是「物哀美」的真髓。物哀也是一種生死觀,追求「瞬間美」,不惜在最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靜寂」。這一期我們以花為主題,為大家介紹含有花的俗語。

「朝顔の花一時」 :

朝顔の花は朝咲いて夕方にはしぼむ,そのように栄華の短いことの例え。

「曇花一現」「朝顔」是牽牛花,意思是說牽牛花早上開花很好看但是很快就蔫掉了。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現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石に花咲く」:

あるはずのないことの例え。

「石山開花」:比喻實際上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死に花を咲かせる」:

死ぬまぎわになって、死後に名を殘すような立派なことをする。また、將來に期待がかけられているうちに死んで、人々に惜しまれる。

「千古流芳」:生前做好事,留取身後名。

「花より団子」:

見て美しい桜の花よりも、おいしくて腹のふくれる団子のほうがよい。風流よりは実利のほうがよい。外観より內容をとる、という意味。

「捨命求實」:與其要花這種外表美麗的東西不如要糰子那些吃的來得實在,不求風流,但求實惠。

「花咲く春にあう」:

今まで不遇でいた人が、認められて世に出ることのたとえ。

「是金子總會發光」:懷才不遇的人終於能在社會上發揮自己的本領了。

「花は折りたし梢は高し」:

花の咲いている枝を折って來たいが、その梢はあまりにも高い。欲望はあるがそれを達成する方法がない、という意味。

「高嶺之花」:比喻只能遠觀,卻沒有辦法觸及的東西。

「茄子の花と親の意見は千に一つも仇はない」:

ナスの花は咲けば必ず実がなるように、親が子を思っての忠告も必ず役に立つので、親の意見はよく聞くべきだということ。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像茄子開花一定會結果一樣,父母的意見不會沒用的。

「遠きは花の香」:

近くにあって慣れると何でもあまり立派に見えなくなってくる。遠く離れたものは、離れて匂う花の香がすぐれているように立派に思われるものである、という意味。

「遠香近臭」:距離產生美。離得近了,經常會有矛盾等等,慢慢看到的都是對方的不是,也就是近臭,離得遠的想到的都是好處,也就是遠香。

相關焦點

  • 名美詞條——比起食肆或酒吧,居酒屋更屬於深夜
    名美美術教育日語詞條「名美詞條」是名美美術推出的全新版塊,我們將以每兩周/期的速度,為大家介紹關於純藝、娛樂或社會時事等方面的日語詞條。都說日本人是悶騷精分的,而居酒屋承載著他們最騷氣的靈魂,想要了解一個日本人,一定要和他一起去居酒屋。因為居酒屋就是他們難得一個可以「放飛自我」且不用在意周圍眼光的地方。
  • 淺談日本美學,美到極致便是「物哀」
    若說起日本的文化和美學,物哀、、幽玄這是最基礎的三種文化。而這三種中尤以物哀最廣為人知且擁著眾多。在日本人認為,物哀表達的亦是一種生死觀,所謂的物哀便是將最美的瞬間保留下來,甚至認為死亡才是永恆的美。這種思想在許多地方都有體現,例如武士道精神以及日本的各種藝術表達上都有相似的展現。不管是文學角度還是思想角度,其實上已經給我們表現出一種獨特形式了。
  • 海賊王:喬巴,磁鼓王國的「物哀」之美
    就是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他們就是這樣糾結在「菊與刀」兩個極致矛盾中撕裂的生活著。)喬巴上船的那一章,他的恩人,醫生希魯魯克。雖然醫術三流,但有一顆拯救世人與國家的偉大之心。當他喝下毒藥,綻放漫天粉紅色的雪之時,磁鼓王國,定格在了那一刻。
  • 《金閣寺》:由「物哀之美」造就的時代價值
    也正因如此,在三島由紀夫眼中和他筆下的主人公眼中,燃於熊熊大火併即將成為廢墟一片的金閣寺,才是金閣寺的真正美之所在。可這種美從何而來?答曰:來自根植在日本歷史文化中的「物哀之美」。也正是其中的「物哀之美」,造就了這本書的時代價值。
  • 由川端康成《花未眠》看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 生活照01 川端康成作品的物哀之感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如果一定要概括,我只能說,關於川端康成的一切最終都指向美。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02 物哀之美在日本的形成由於和自然關係緊密,森林繁茂、加之被海洋所環繞,日本從古代就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在四季交替變幻中形成了「無常」與「輪迴」的觀念。物哀的「物」,大概受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的影響。
  • 「海賊王」屬於喬巴的「物哀」
    就是日本文化中的「物哀」。(他們就是這樣糾結在「菊與刀」兩個極致矛盾中撕裂的生活著。)「物哀」傳遞的是感傷,一種通過對靜景的感動呼喚破碎美的共情方式。許多研究說「物哀」文化始見於紫式部的《源氏物語》(很多人將其與《紅樓夢》相比較,我承認二者許多相似性,但我無法欣賞《源氏物語》中的價值觀。)但這部作品距離我們太過遙遠,理解困難。而川端康成的《雪國》則帶給我們了這種撲面而來的「物哀」之美。多次反覆對於雪景、杉樹、月色的描寫,傳遞出了那種詩一般淡淡的哀愁。
  • 為美而生的古老思維:物哀、幽玄、侘寂
    日本三大美學:物哀、幽玄與侘寂,一道道迴路打破西方文化不曾觸及的領域,長達千年的歷史脈絡,以獨特的審美價值展現獨一無二的美感意識。「物哀」表示剎那間的虛實源於心中的感嘆、「幽玄」則是追求隱蔽下的曖昧不明、「侘寂」是通往原始的心境,可謂終極的美學思辯。
  • 豆瓣8.6《邊城》|世事無常與理想人生碰撞出的物哀之美
    但這部沈從文巔峰時期的作品中,飽含的自然樸野之美,人性純粹之美,早就註定了它脫俗的地位。與其說,沈從文的文字描繪出了詩一般的邊城茶峒。不如說,是沈從文把他的眷戀和念想安放在邊城的景中,人中,故事中。而那些世事無常,在他勾畫的理想國裡,便成了性情中人的哀傷。借用一個美學上的詞,物哀之美。
  • 名美美術教育——武藏美&多摩美&女子美三合格「海的女兒」的故事
    名美美術教育——武藏美&多摩美&女子美三合格「海的女兒」的故事  今天來採訪一位同時合格三所學校的....真・大神 !(首先讓我獻上膝蓋)
  • 物哀——讀《枕草子》與《日本物哀》
    《日本物哀》的作者本居宣長強調:」物哀「與」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風流雅趣……從自然人性出發的,不受道德觀念約束的,對萬物的包容、理解、同情,是一種情感修養。」目有所見,心有所動,物有「物之心」,事有「事之心」,物之心是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事之心則是通達人際與人情。
  • 《海街日記》:治癒系影片下日本美學的「物哀」之美
    但《海街日記》區別於其他治癒系電影的還有一個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長鏡頭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離、背叛淹沒在平靜緩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說:悲與美是相通的。不久後的鎌倉迎來了櫻花爛漫的日子,同齡的少年載著小玲疾馳在櫻花隧道上,車道上盛開的櫻花,車後座閉著雙眼的少女臉龐,微風吹拂的發梢,一切美得如詩如畫。櫻花開過,春天漸漸遠離,到了五六月潮熱的梅雨季,雨氣裡繡球花遍開,老屋前一叢一叢清翠的葉子上開著雪球似的,梅子已經結果了。
  • 「非專業動畫考察」向死而生,日本動漫的物哀之美
    這其中就不得不提「物哀」,所謂的「物哀」又是什麼呢?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過程賦予了日本人多愁善感,細膩敏感的性格,而在所有的感性情緒之中,日本人認為「哀」這一情緒最豐富而深刻,「物哀」中的哀在日文中是感嘆詞,也就是人因某一事物而發出感嘆,即觸物生情,哀的對象也不僅對人或自然景觀而是擴大到了對社會世相的感嘆,而哀情感,不僅僅是苦悶、哀傷、憂愁,也可以是有趣、可笑等等其他情緒。
  • 「侘寂」「物哀」究竟是什麼?從日本美學看日系裝修風格
    關鍵詞日式裝修,色彩搭配,美學,川端康成,侘寂,物哀人群:需要家裝,喜歡日系風格,對日本文化美學感興趣————————————————————————————————————————近些年「日系」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
  • 名美美術教育——換一種思路也能合格多摩美曹同學專訪
    【曹同學】合格大學:多摩美術大學專業:雕刻學科來名美時間:2019年4月備考時間:2019年12月備考時間:8個月名美美術教育:為什麼選擇來日本留學呢曹同學:我起初學習美術的原因是因為我喜歡畫漫畫,也是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萌生了想來日本的想法。名美美術教育:我記得你剛來名美的時候你的日語就不錯了,你覺得這是和你喜歡看日本漫畫有關係嗎?曹同學:是的,有很大的關係。準確的說我來日本前沒上過日語課,基本都是靠看漫畫和動畫來自學日語。
  • 日本,你為何物哀?網友:因為あはれ
    物哀(あはれ,感嘆詞aware)最初由日本國學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可以算是他的世界觀也可以算這個國家的一種審美意識它的美呈現的是一種哀婉悽清的世界物哀,空寂,閒寂愛殘月,愛落葉,愛凋零那一種令人心生感嘆的美便是物哀它表達淺淡的極深極痛的哀情川端康成: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 《犬夜叉》桔梗:善良讓她走向悲劇,卻讓我看到了「物哀」之美
    從悲劇角色桔梗身上體現出來的「物哀之美」「悲劇比幸福更有感染力更能牽動人的情緒」。桔梗日本有種物哀美學,將悲哀、悲傷、哀憐以及同情、感動等種種感受融入了這一美學範圍之中,以此來表達人從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中受到的感動和心情
  • 日本人的花道精神:從「死狂」到「物哀」
    多愁善感、毫不留情、哀婉、悽美、殘酷等等,就是我們通常無法理解的日本人的「物哀」了。日本人觀花,是在落花一瞬中感悟人生無常,正是這種人生無常感打開了日本人的「物哀」之眼,在插花儀式中觀花悟人生,形成日本特有的花道精神:人生如花開花落之短暫,與其「賴活」,還不如以美的盛姿,去裝點生命的一瞬以求「好死」。如果武士道是日本人的手背,那麼花道就是他們的手心。
  • 《源氏物語》:從紫姬的命運說起,看物哀美學在小說中的演繹
    其實,《源氏物語》是一本關於美的書,它是物哀美學的濫觴,也將物哀之美演繹到極致,書裡的人美,物美,情美,這種美裡面帶著哀傷,讓人心生憐惜,又無可奈何。《源氏物語》中有許多美妙的女子:出身尊貴的葵姬,紅顏薄命的夕顏,溫柔知性的花散裡,獨立高傲的槿姬……她們性格各異,後來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這些女子群像折射出日本平安時代女子生活的全景。
  • 從川端康成口中的日本小說最巔峰《源氏物語》看日本「物哀」文化
    《源氏物語》一書當時將「物哀」用到了極致:書中桐壺的死、夕顏的死、葵姬的死、六條妃子的死、藤壺院的死、以及悲痛欲絕的紫姬的死,每一場死亡,都難以用言語表達,是在生命背後黯淡卻又是絢麗的光——「物哀」;美好的事物就算是毀滅那也都是極美的毀滅——「物哀」;那在靈魂之中植根的——物哀;清風、明月、山川、河流,亦或是死亡,一切都是「物哀」。
  • 名美美術:日本女子美術大學——培養獨立藝術女性的高等學府
    說起日本藝術私立院校,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東京五美」了吧,他們是日本頂級的藝術院校,更是許多藝術生嚮往的殿堂。 東京有五美分別是:武藏野美術大學(武藏美)、多摩美術大學(多摩美)、女子美術大學(女子美)、東京造形大學(東造)、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