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太監所害
文/無計讀史
《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又回顧了一些關於戰國末期的歷史。雖說劇中有很多不是根據歷史來的,但是歷史中的人物卻也讓觀眾們了解和認識了不少。今日就要來說一說,這《大秦賦》中重要的角色之一——李斯的歷史原型,以及他的人生經歷。
戰國末期,秦、韓、魏、趙、燕、楚,齊這七個國家鼎立,秦國成為七國中的最強國。不僅版圖越來越大,天下才人異士紛紛往秦國謀求發展。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雖然不是貴胄家庭但也還算富裕。家裡有漂亮的妻子,乖巧的兒子,李斯自己也是一個掌管文書的小吏。原本這一家三口過得還是很幸福的,但是有一天李斯吃壞了東西拉肚子,他看到了在茅廁吃糞便的老鼠。讓他覺得奇怪的是,為什麼吃糞便的老鼠聽到人的聲音就嚇得躲起來,而偷吃糧食的老鼠卻一點都不害怕人呢?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李斯,感慨道:「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因此李斯開始不滿足於當下,他很快收拾了包裹離家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讓自己和李家飛黃騰達。
李斯第一步做的就是到齊國求學,師從於荀卿,學了很多「帝王之術」。幾年後,李斯覺得自己差不多了,於是分析了七國的政局和現狀,最終趕往秦國謀發展。
李斯確實是很有才能的人,到了秦國後以荀卿得意之徒的身份受到了相邦呂不韋的器重,呂不韋讓他當了個小官。不過李斯不甘心止於此,於是借著自己的官位找機會接近秦王嬴政。他知道嬴政想要統一六國,於是在見到嬴政後,不僅向嬴政分析了秦國先王們的成就,還表示現在是統一天下最好的時機,願王不要錯過。嬴政聽後很是順心,並且聽取了李斯給出的「離間各國君臣之計」。李斯還提出:「想要統一六國,那就先攻滅韓國,這樣就能讓其餘五國害怕」的攻滅順序。
秦王對李斯的提議和能力非常滿意,於是提拔李斯為「長史」。
那時六國皆知秦國有統一天下之心,比較弱小的韓國害怕自己被秦國滅掉,於是就派出鄭國給秦國修建水渠。明面上是想要拉攏秦國,暗地裡想要以修水渠來削弱秦國的人力和財力。其餘五國也因此,紛紛派出了很多間諜到秦國。但卻引起了秦國群臣的不滿,秦王也因此發布了「逐客令」準備把外客都驅逐出秦國。
李斯也是外客,他也要被驅逐,那他哪裡願意。於是他給秦王寫了一封信《諫逐客書》,他分析了秦國歷史上著名的外客大臣,表示從前的秦王接納外客,秦國才逐漸變得強大。如果先秦王們也驅逐外客,那麼秦國就不會那麼強大了。
嬴政聽後覺得李斯說的有道理,於是又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也仍舊受到嬴政的重用,還被升為「廷尉」。
眼看著自己一步一步的高升,李斯很是高興。可是他的昔日好友「韓非」也到秦國來了,而且秦王很看好韓非,想要把韓非也留在秦國為他效力。李斯知道韓非的能力不在他之下,他怕自己的地位動搖,怕韓非阻礙自己晉升之路。於是陷害韓非入獄,還把韓非給毒死了。
後來,秦王開始統一天下的大計。李斯在其左右謀劃和商討,最終韓、趙、魏、楚、燕、齊被秦國一一攻滅。嬴政的統一大業完成。
公元前221年,嬴政統一全國。李斯以廷尉的身份被奉命與丞相王綰等人議定了「皇帝」之號。嬴政從此從秦王做到了「秦始皇」,而李斯又升任為丞相,多次伴隨秦始皇左右。提出「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馳道車同軌」等建議,使得皇權穩固。
李斯離家後到坐上秦朝丞相,他一路高升。但是轉折點在秦始皇駕崩後出現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沙丘時暴卒。極受秦始皇信任的宦官趙高為了助胡亥登基,脅迫丞相李斯發動了「沙丘之變」。李斯與趙高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廢除太子扶蘇,改立了胡亥為新皇帝,也就是後來的「秦二世」。
可是這個秦二世根本不是賢能的君主,他做了很多事引起群憤,將百姓推向苦難的深淵。有什麼反秦的組織已經逐漸成形,各地都在發動反秦起義。李斯想要勸阻秦二世的作為但卻被秦二世逮捕入獄。在獄中李斯仍舊上書給秦二世,奈何都被趙高給扣下了。趙高還向秦二世誣陷李斯和他的兒子李由謀反。在獄中的李斯遭到了嚴刑拷打,最終被逼著承認謀反。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斬而死,他的三族也全都被殺。如此,一個秦朝的「大功臣」最終死得比自殺的呂不韋還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