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疫情衝擊以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正努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湖南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遵循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的重要指示,強調要推動形成強大內需市場,打造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這是有力推動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重要舉措。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既有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短期原因,更有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原因。隨著我國收入水平、經濟體量和服務業佔比進一步提高,未來我國國民經濟會更加依賴國內循環,這是一個自然而漸進的轉變過程。奮力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只有充分理解這一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才能既看得見挑戰,更抓得住機遇。
湖南深處內陸,既不靠海,也不靠邊,在國際大循環中,可能算是劣勢,但在國內大循環中,卻可能成為我們的優勢。正如瀏陽河《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一文中所指出:湖南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具有「左右」逢源的區位優勢、人口眾多的市場優勢、聯結國內外大市場的樞紐優勢。
在國內大循環中,我們不僅地理位置優越,同時還有後發追趕優勢。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我們和先發地區存在一定差距,但新發展格局為我們帶來了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一方面,湖南對外貿易依存度較低,受國際貿易嚴峻形勢影響較小;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特點是投入以人力資本為主、金融資本投入相對較少,而作為人口大省、人才大省,湖南既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同樣有規模龐大的消費者群體。
當然,我們也面臨著挑戰。誠如瀏陽河文章所指出,「我省既有投資需求大但結構不優的問題,也有消費需求潛力大但需求外溢的問題。」數據顯示,2019年,消費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7.8%,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在需求端,消費對湖南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也超過了50%,但與先發地區還有差距。而在供給端,還需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集聚和放大湖南在先進位造業、科教、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比較優勢。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要「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把先進位造業作為發展實體經濟的主戰場,大力實施先進裝備製造業倍增等「八大工程」,穩定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增強工程機械、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優勢產業競爭力,加快產業數位化、智能化轉型,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要「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牢牢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切實解決需求外溢的問題,加快實施消費升級行動計劃,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重要戰略任務,推進國家級物流樞紐城市建設,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動態平衡。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還要「著眼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力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同時,不能將經濟雙循環誤解為國內單循環,「越是全面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越要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而且開放的大門只能越開越大。」
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是湖南未來發展的出路所在、希望所在、潛力所在。我們堅信,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看得見挑戰,抓得住機遇,以實幹擔當描摹新時代湖南答卷,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美好願景,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