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筆保護古建築—中國的阿甘

2020-12-14 騰訊網

他花20年時間畫了1000座古建,拋家舍業,只為留住古建最後的模樣

他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奔走在山西各地尋訪古寺廟、古村落,僅用一個馬扎,一支筆記錄了上千幅這些歷經千百年風雨的古建築的風姿,有人稱他是「瘋子」,也有人叫他是「破廟專業戶」。

連達堅持藝術創作二十多年,沒有進過美術院校,卻以鋼筆手繪古建成名,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

鋼筆畫對他來說不僅僅是唯一的愛好,更是矢志不渝的精神追求。

他用自己的韶華流年和藝術造詣,

存留下中國古建築的詠嘆,

也塗抹出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而他對古建築的熱愛,緣於人生第一次獨自旅行。20歲那年,他揣著3000元,踏上了旅途。首站選擇的是北京,在那裡逗留了一周後,聽聞山西有很多古建,便一張車票直達平遙。

當時的平遙古城北門的城樓剛剛復建完成,西門的城樓還在施工,南門的城樓還沒有。連達很興奮地借了當地人的一輛自行車,將城裡城外、雙林寺、鎮國寺全部轉了一個遍,感受了一遍。

他看到人們居住的老街,藏在幽徑之處的古寺,古老而滄桑的建築,仿佛有著穿越時空的魔力,喚醒了他骨子裡的情懷。

起初,連達並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畫出建築中的靈氣,只是希望以這種方式,來陪著喜愛的古建築,多坐那麼一會兒。

連達這樣描述自己第一次

見到山西平遙古城時激動的心情,撫摸著古老的城磚,他認為找到了作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歸屬感。

從那時起,

連達決定以後每年都要來山西,尋訪這些歷史古建築。

在尋找和繪畫古建的過程中,

連達眼看著眾多散落在鄉野的古建築日趨凋零,被拆毀、被盜竊,被所謂修繕搞得油頭粉面。這些歷史留給我們的饋贈幾乎時刻都在改變或受到威脅,他覺得自己不能只作為一個過客,漠然地看過就離開,而是應該做點什麼。於是,連達就開始嘗試畫上兩筆,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他所看到的古建築。

從最初對於建築和旅行單純的喜歡,

漸漸升華為該為它做點什麼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連達更加系統地開始了

地毯式的對山西古建築的繪畫,

儘量做到對一個地區的古建築有個全面的記錄。

於是,

「半路出家」的連達自學了鋼筆手繪、

建築透視、古建築結構等知識,即便如此,他最初到實地去畫古建築時也是錯誤百出,線條歪歪扭扭、難以入目。但他硬著頭皮熬過了

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之路。

連達的每一趟山西之旅,都是一次苦行。

每次的出行,他都會攜帶一個重達50多斤的背包,其中裝有各種用具和畫具以及衣物等必備品,奔走在山西的各個角落。

在出行中,衣食住行也是一個很大的困難。他先坐火車到城市,然後坐汽車到鄉鎮,再租三輪車或摩託車,甚至是坐拉貨的小車。

徒步也會遇到很多狀況,磨出硬幣般的水泡、走掉鞋底,一路顛簸才能到達目的地。

路上的開支,連達能節省就節省,住店經常會選擇二三十元一晚的小旅店,露宿荒野也是常有的事。

「那時候身上背著太谷餅當乾糧,這東西比麵包好,不容易壞。不過有一次連續吃了20來天,後來看見太谷餅都要吐了。」

有一次睡在一個當義莊的破廟裡,滿地都是棺木,畫到六七點天黑了,門吱呀吱呀響,嚇得連達一夜都睡不踏實。

「有時候突如其來的暴雨,把人淋得渾身溼透,可是還想畫,就歪著個脖子夾著摺疊傘畫,或者躲在老鄉的屋簷底下畫。有時候要畫的建築在野地裡,畫到天黑打雷下雨,就找個破房子湊合一晚。」連達說。

有很多人疑問為什麼不拍照回去再畫?簡單快捷的方式,

不是省了一大筆人力物力財力了嗎?

連達說:「想著就讓人心酸,現今的很多古建築旁邊都有很多垃圾、雜草,甚至是廁所之類的雜物遮擋,

相機固然快捷簡單,卻很難避開這些雜亂之物,有些古建築內荒草叢生,

相機拍攝很難看出原樣。所以我只能親自來到山西,親眼目睹古建築,

寫生比拍照畫起來也比較有意義。」

有人建議連達應該先畫最有名的建築,可他說,

因為有名的地方受到很多的關注和保護,可能幾十年也不會壞掉,所以瀕危的古建更亟須記錄。

「現在你不畫,

可能下一個會畫畫的人到來之前,古建已經不在了。」連達說,

「一次錯過很可能就是永遠失去,它們等了我幾百年,快要撐不住了,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連達的堅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他畫古建築的事跡多次被

央視新聞、新華社、《人民日報》

《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

《第一財經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

《環球時報》英文版報導了連達的古建築故事。

筆者:通過故事主人連達的事跡,想到了幾個關鍵詞:匠人精神,中國的阿甘,高手在民間,真愛,責任感,使命感

相關焦點

  • 生活在現代的我們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建築?
    作為一個古建築愛好者,經常會被問到為什麼要研究中國古建築。其實這個問題,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祖師爺——梁思成先生曾在上世紀初寫過一篇文章,回答得非常好。他在文中就提到研究中國建築史是一項逆時代的工作,這在當時其實不太被人理解。
  • 金輝控股助力古建築保護,與城市共成長共傳承
    樂居財經訊 2020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將由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承辦,這是福建史上最高規格最具影響力的國際盛會之一。作為福州城市文化遺產的名片,近年來古厝古建築的保護日益得到重視,金輝控股早在2017年便與政府達成文化保護協議,為福州古建築群的修繕盡一份力。7月31日,「義井古厝」作為全鼓樓除三坊七巷外唯二的歷史建築群,全福州唯一一個與福道緊密相連的歷史建築群已修復完成並開放。
  • 小鎮何以煉成「中國古建築工匠之鄉」?精於工 匠於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台州府城牆 範宇斌 攝  近日,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授予臨海市匯溪鎮「中國古建築工匠之鄉」稱號,這是中國首個獲此殊榮的鄉鎮。其背後是一支擁有3000餘名古建築從業者、17名中國傳統建築名匠、35名古建築高級營造師等組成的人才隊伍。  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為原點,匯溪古建築工匠的傑作遍及海內外。
  • 金輝集團助力古建築保護 與榕城共書文化傳承篇章
    在2017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名單中,同年,金輝金茂鼓樓金茂府與政府達成文化保護協議,肩負起了義井古厝修繕保護的重任。古厝,是福州極具地域時代特色的古建築,因傳承中華民族建築本色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而成為福州獨有的城市名片。
  • 《阿甘正傳》為何說阿甘的母親對阿甘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牙牙學語的嬰幼兒時期,被父母保護了很好,也往往活在隔離外界不被幹擾的獨自世界裡,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開始慢慢地要和外界打交道了,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了,這時如果沒有提前上好一課,沒有在父母的教育幫助下,往往極易受挫,會受別人錯誤觀點的影響,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後,會走入很多對自己認知判斷的誤區,失去對自己正確評價的標準,甚至誤入歧途。
  • 中國「阿甘」9年走11萬公裡 欲走遍中國全部市縣
    中國「阿甘」9年行走11萬公裡 夢想走遍中國全部市縣  解說說起美國經典影片《阿甘正傳》,大夥都非常熟悉,阿甘堅持幾年跑步的鏡頭也是歷歷在目。而在中國,也有一位「阿甘」, 他就是陝西人金世明。用了9年時間,徒步行走11萬公裡,創下紀錄。
  • 深入探討:昌平區中國古建築繪畫在線諮詢
    昌平區中國古建築繪畫在線諮詢  主要使用傳統工藝、傳統物料修繕。比如屋頂有的部分漏雨,經查發現是屋頂的望板腐朽造成的,施工人員就將瓦件從屋頂取下時都編號,在地上整齊碼放,再將新望板進行防腐防蟲處理後予以更換,還會覆蓋青灰、麻灰等傳統材料用於望板防腐,後按照編號將瓦片重新鋪上去。釉掉了的瓦片將予以保留,體現歷史滄桑感,只有破碎的瓦片才會被替換,但是碎瓦也不會被扔掉,而是用於墊瓦。
  • 帶上這套繪本 尋訪奇妙的中國古建築
    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熊鎮的故事》系列插畫故事書的第三冊:《熊鎮的故事三:八頓和弗雷迪奇妙古建遊》。本書講述了熊爸爸八頓帶領熊兒子弗雷迪去尋訪奇妙的中國古建的故事。通過他們尋訪著名古建築(宋代定州料敵塔、唐代五臺山佛光寺和南禪寺、遼代應縣木塔、金代應縣淨土寺、遼代涿州雙塔等)的奇妙經歷,把中國古建珍寶介紹給大家。該書由資深建築師石燕學和王立昕合著。書中每一章節都有若干幅作者親筆手繪的精美插畫,尤其是尋訪的著名古建築的手繪圖。
  • 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階段性竣工
    11月20日,瀋陽故宮博物館組織實施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2020年度階段性工程質量驗收工作。驗收成員一致認為施工過程控制的比較嚴格,總體對內簷彩畫的現狀保護及裱糊、外簷彩畫重繪部分繪製的圖樣及效果滿意。
  • 一幅畫1萬筆,90後農村小夥用一支鋼筆繪畫中國建築,網友:牛掰
    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依然留存的古建築是先輩的智慧結晶,更是這個時代文化和美的體現。城牆的裂痕、牌坊的磨損、殿宇的聳立都有著歷史獨特的氣質和內在。有一位山西的90後小夥,用一支鋼筆將這恢弘的、充滿力量的中國古建築描繪了下來。
  • 誰給古建築裝上了非法的「翅膀」?
    報導稱,有人販賣古建築構件或整座古建築,其中不乏受保護的文物古建、歷史建築、傳統建築等,通過「整容」改頭換面,零打碎敲或整體買賣,實現異地遷建、跨省流通,並從中牟取暴利。不能擅自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倒賣古建築既涉及文化、科技等領域,更屬於法律對文物的保護範疇。
  • 發現中國古建築之美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話說古建築,ID:huashuogujianz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中國建築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原生態建築體系之一,經歷了從「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開始、直到建造房屋,最終形成獨立體系這樣一個過程。
  • 閩臺攜手,讓古建築重煥光彩
    近日,2020年海峽兩岸古建築交流研討會在福州、臺北兩地以視頻連線的形式同步舉行,來自廈門大學、福州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灣成功大學等兩岸16所高校及13家建築行業協會、單位的近150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高校師生「屏對屏」,共同探討閩臺古建築的文化淵源、保護傳承及活化轉型。
  • 痴迷中國古建築——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盛森林
    從飛簷翹角的古戲臺到體量宏大古祠堂,從活靈活現的木雕作品到神韻皆具的古建築設計作品,江西省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都信手拈來。20餘載匠心營造,只為傳承民族精粹在此期間測繪古建築近200橦,親自主導上海世博會城市足跡館展出古建築的測繪、修復、改良設計及現場指導施工。上海黔香閣1877會所及上海黔香閣特色餐廳古建築的設計與施工。
  • 古建築防雷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探討
    除造成直接損毀外,因我國傳統古建築多為木結構,雷擊還易導致古建築起火造成大面積損失。中國古建築種類繁多、造型各異、結構獨特,因此防雷設計和施工須根據其特點進行,使安裝的防雷設施既安全可靠、又美觀隱蔽。讓古建築物獲取最大的美觀和最可靠的安全保障。
  • 留住鄉愁 讓古建築「延年益壽」
    自從鄉裡啟動古建築保護以來,他幾乎每天都會去現場,檢查施工質量,了解施工進度。安福縣是江西十八個文明古縣之一,境內古建築眾多(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除了給這幾棟年久失修的古建築動『手術』,我們還不定期給全鄉其它古建築做『體檢』。」
  • 江西安福:讓古建築「延年益壽」
    新民村村民李利寶說,「加上這棟,村裡有4棟古建築在維復。」  李利寶年近八旬,是新民村最年長的鄉賢之一,他對錢山鄉的歷史文化和古建築了如指掌,鄉裡聘請他為古建築修繕義務監督員。他介紹,除了新民村,本鄉的保太村也是古建築居多的村,有大祠、長房祠、四房祠,這些建築都布局大氣,用料考究,藝術精湛。自從鄉裡啟動古建築保護以來,他幾乎每天都會去現場,檢查施工質量,了解施工進度。
  • 梁思成的古建築手繪稿:當時沒有CAD,但精美程度卻令人嘆為觀止
    學習的過程中他深感中國在古建築保護方面的薄弱,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竟然難以找到一個歷史超過千年的建築物,這是中國的悲哀,也是世界歷史的悲哀,建築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對歷史最好的反映。  在遊歷歐洲後這種感情更加強烈,梁思成覺得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於是便下定決心讓中國也能有舉世聞名的古建築,1928年他回國後在東北大學任教,並且創立了當時全國第一個建築系,只有不斷培養人才,中國的古建築事業才不會凋零,才能後繼有人。
  • 古建築三維掃描建模_古建築三維雷射掃描技術應用
    在古建築保護中,三維雷射掃描技術具有遠程測繪、不接觸古建築本體、對古建築本體傷害性小等特點,在古建築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應用越來越為廣泛。古建築三維掃描古建築是歷史文化的凝聚物,不同時代的建築代表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審美標準,有著其獨特的風格和獨到的美。三維雷射掃描技術運用於古建測繪工作中,為古建築研究與保護提供了新的手段。
  • 大型紀錄片《中國古建築》:第一集 天覆地載
    古建築是什麼?是殘破陳舊的樓舍,在歲月的春夏秋冬裡黯然神傷?是招徠遊客的拍照點,在熙來攘往的喧囂中靜默無言?還是格格不入的老古董,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岌岌可危?《中國古建築》紀錄片是由雪花啤酒出品,聯合清華大學建築歷史研究學者,歷時3年拍攝製作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