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上海的石庫門,就像北京的四合院、廣東的騎樓、福建的土樓一樣,是相當有地方特色的建築樣式。
石庫門裡弄,不單單是很多上海人從小到大生活、成長的地方,留下了深刻的情結,更是歷史造就的可以代表這個城市精神的建築風格。
很多人對於上海的印象,便是海納百川、中西合璧,石庫門亦是如此。乍一看,磚石和木結構,是江南傳統的民居;但聯排的樣式,卻又是西方的特色。儘管江南民居的一貫都有繁複的雕飾,色彩清雅,有別於北方的彩畫,但上海石庫門的裝飾,又多了不少西式門楣、幾何圖案等元素。
即使都屬於石庫門住宅,也因為年代、式樣、材料的不同,還分成了早期老式石庫門、後期老式石庫門、以及新式石庫門這3種。
早期老石庫門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是最多保留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的,以中軸線左右對稱,進門是天井,兩側是廂房,天井後面的客堂間,有著落地的長窗,也就是現代人的客廳了。客廳兩側是次間,後面則有通往二樓的扶梯,再後面是後天井,是真的有一口井的。後天井比前天井要小,這個後面就是單層的樓房,用作灶間、儲物間。
這樣的早期石庫門住宅現在大部分都已經拆除翻建了,還存留的不多。廣東路公順裡、寧波路興仁裡等等還有所保留。
1910年之後,後期老式石庫門開始逐步長出現。比較大的變化是從原來的二廂房變成了單廂房,後天井也減小了,這樣可以讓採光和通風更好,裝飾和材料也不再居於中式,開始採用白鐵落水管等。
黃陂南路寶康裡、南蘇州路斯文裡都屬於後期老式石庫門。據說當年京劇名角蓋叫天就住在寶康裡,還因為大清早吊嗓子被鄰居投訴。大師得知驚擾鄰居後立馬整改,把練嗓時間改在上午9點到下午4點。有不少票友自發拿著小板凳免費聽大師開嗓,比現在裝修噪音和諧多了。
新式石庫門住宅就是在1919年到1930年之間建造的,改良式的石庫門了。原本兩層的石庫門,變成了三層,開間變少,但有了後廂房和亭子間。主要是因為房價上漲,小家庭也多了,開發商也開始搞小戶型了。
新式石庫門裡弄現在在上海就很多了,著名的尚賢坊、建業裡等等都屬於這一類。
其實上海最著名的石庫門——一個新天地,是拆除了原有建築之後新建的;另一個田子坊,則主要是裡弄工廠——現在都是太重的商業氣息。要看上海真正的石庫門,還是要到依舊住著上海人的裡弄裡去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