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審查周永康 黨紀國法不可違
7月29日18時左右,「中共中央決定對周永康嚴重違紀問題立案審查」的消息引爆輿論場。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呂新華在今年兩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一句「你懂的」令大家對「大老虎」問題心照不宣。7月29日,「你懂的」答案正式揭曉。
周永康被立案審查,《人民日報》於7月30日起連續3天發表評論員文章:《從嚴治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深得人心》《黨紀國法不容違逆》。三篇文章指明,黨紀面前人人平等,共產黨員與腐敗水火不容,黨紀國法不容違逆。
清除腐敗,深化改革。7月31日,一篇署名「國平」的重量評論文章《清除腐敗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舉》指出,「一個旨在推動國家可持續發展、謀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黨,必須嚴肅正視,必須依法處理,必須痛下決心加以制度化遏制。」「防止『縱蠅為害』,也決不『養虎為患』。」自從擔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以來,習近平從關乎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個場合反覆強調反腐,要求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出實招、出狠招,突破「禁區」,著力清除危害黨的肌體健康的毒瘤,眾多「蒼蠅」「老虎」紛紛落馬。
反腐無禁區。周永康落馬更是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傳言。與此同時,公眾熱議「周案」是否意味著反腐從治標轉向治本。
新華網評《周永康落馬是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大步》認為:「不管什麼人,不管是什麼真正的『老虎』,違反了黨紀國法,就必然會受到黨紀國法的嚴懲,人們才會形成對法治的向心力。」中央黨校林喆教授認為,「治本」則涉及到反腐制度的建立,屬於制度建設範疇,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治標」在短期內能見成效,這也是黨中央選擇當下「以治標為先」的原因,但「周案」顯然不是「治標」轉向點。《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發表鄧聿文觀點,反腐到了一個階段性轉變的時候,需要出臺一些治本意義的制度和措施。四中全會是否在這方面有部署和落實,是一個觀察指標。《東方早報》新媒體「澎湃新聞」發表社論指出,隨著「四人幫」倒臺,中國迎來一個新時代;周永康這樣的人倒臺,是否在為法律公正、政治廉潔之路鳴鑼開道——希望如此。
反腐治標是為治本清障。周永康落馬,眾人稱讚,「輿論氛圍極好」。提防「老虎」反撲則又是一種輿論聲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登分析指出,查處周永康顯示了習近平反腐的決心。
輿論將「官不聊生」與「畏罪自殺」相聯
《瀟湘晨報》統計顯示,截至7月30日,今年至少已有32名官員非正常死亡,其中最近一個月死亡案例較密集:6月30日至7月30日,至少有8名官員非正常死亡,其中6人確定為自殺。自殺官員多患病,抑鬱症最多,多個自殺案例或涉及反腐。
近期,「官不聊生」的新聞尤其多。縱觀網民輿論,呈現出這樣一種邏輯:「當前反腐力度,足以震懾貪腐官員,雖然未被查處,也會寢食難安,甚至畏罪自殺。」有媒體評論指出,「因為當下為數不少的貪腐官員落馬,人們才會有如此判斷,是對反腐工作的肯定。」
大河網評論希望「官員自殺原因不該是筆糊塗帳」:「公安與紀檢監察機關應該本著對黨和政府公信力負責、對官員生命負責的精神,釐清背後真相、查清幕後原因,並及時向社會公布。」
四川在線評論《別過度放大官員自殺的反腐效應》則認為:「我們須理性看待官員自殺,不必動輒就給自殺的官員貼上腐敗的標籤,也不應過度放大官員自殺的反腐效應。」
此外,如《新京報》的《四川政商界持續地震》、《上海證券報》的《能源官員落馬因由解密:搞電力審批的幾乎被抓空》等「官場地震」新聞同樣收穫較高輿論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