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孤獨策馬在永恆的尋鄉之途

2020-12-15 澎湃新聞

黑塞: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孤獨策馬在永恆的尋鄉之途

2020-07-10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出生於德國,一生文學創作頗豐,涉及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寫道:「自從裡爾克和格奧爾格去世以後,他就是當代德國首屈一指的詩人」。黑塞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又終於詩歌,作品追尋「靈魂的故鄉和青春」、「一切信仰和一切虔誠善行的共通之處」,以獨特的內省魅力復興了德國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傳統,被譽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

「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

赫爾曼·黑塞(1877—1962)是二十世紀前半葉著名的德語作家(原為德國人,後入瑞士籍),曾獲得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

黑塞在我國以小說家知名,但是,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而且也是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在一篇自傳散文中說過這樣的話:「我從13歲開始就明白這一點:要麼當個詩人,否則什麼也不想當」。因此,黑塞在他的一生中,從青年時代直到晚年都沒有停止過寫詩。

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致後來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黑塞深受歌德的影響,自不待言(他後來寫過《對歌德的感謝》一文),但他的個性似乎更接近浪漫派詩人。他早年曾耽讀過布倫坦諾、艾興多爾夫、蒂克、施萊爾馬赫、施萊格爾,並且特別迷戀諾瓦利斯。荷爾德林也是黑塞愛讀的詩人,他曾寫過一首《荷爾德林頌歌》。

 

孤獨、彷徨、感傷、懷鄉、哀嘆失去的青春,對童年時代的回憶,夢幻、黑夜、死亡,這些常常出現在浪漫主義詩人詩中的主題,也多見於黑塞的詩中。浪漫主義詩人愛歌頌大自然,黑塞也是如此,他也寫了不少歌詠自然景色的田園詩。浪漫主義詩人愛向民歌學習,黑塞的詩也有很多具有民歌色彩。浪漫主義詩人常發思古之幽情,懷念中世紀,而黑塞則常把古代希臘、埃及、東方的印度和中國作為他懷古傷今的寄託。

黑塞的詩不僅常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而且有時也用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手法。黑塞愛讀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侖的詩,並且譯過他那首名詩《我常做的夢》,但是在應用這種手法時,他並不是機械地模仿,卻還保持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黑塞的抒情詩富於音樂節奏,這跟他對音樂的愛好是分不開的。早在童年時代,他的父母就給他買了一把提琴,後來他經常攜帶在身邊。他的第一個妻子就是一位鋼琴家。他還結交了好些搞音樂的朋友。他愛好音樂,愛巴赫,愛莫扎特,尤其是喜愛蕭邦,他說蕭邦對於他就像華格納對於尼採一樣。因此,他的生活瀰漫著強烈的音樂氣氛,音樂使他陶醉。在他的詩集中,我們讀到有不少篇章都是以音樂為吟詠主題的詩歌。他有一部詩集就題名《孤獨者的音樂》。

黑塞不僅喜愛音樂,也喜愛繪畫,而且是一位水彩畫家。他有許多畫家朋友。他出過一部附有他所作的彩色畫的詩集,題名《畫家的詩》。他的小說《克林格佐爾的最後的夏天》和《羅斯哈爾德》都是以畫家為主人公的。這種對繪畫的喜愛,當然會反映在他詩中,因此,有時他的詩就充滿畫意,他的詩筆同時也是畫筆。有人說他善於把詩情和畫意結合起來,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哦,黑塞倒真可以和我國唐代詩人王維媲美了。

  

黑塞是一個漂泊的詩人,因此他的詩集中有不少記行詩。他曾兩次去過義大利,他在德國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而且到過亞洲的錫蘭、新加坡、蘇門答臘。人說他喜愛旅行,不過,他的旅行,不同於我們今天所盛行的旅遊,他進入蘇門答臘的原始森林,並不單單是為了遊山玩水,探險獵奇,而是由於他厭惡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文明,於是想到另一些陌生的地方,去尋覓他的理想的境界,用現代時髦話說,就是出於一種「尋根」的心理。可是結果,他並沒有尋到他要追尋的東西,只得仍舊絕望地回到他的隱遁的洞天裡尋求他的內心世界,過他的隱士生活。

 

本文節選自《黑塞抒情詩選》前言,作者錢春綺,標題為小編所擬。《黑塞抒情詩選》,[德]赫爾曼·黑塞 著,錢春綺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版。

關鍵詞 >> 黑塞,抒情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黑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黑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video 孤獨
  • 「悅讀周刊」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黑塞的自我解放
    赫爾曼 · 黑塞,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 年遷居瑞士,1923 年 46 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 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壽 85 歲。
  •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黑塞時刻」
    ▲《最後的騎士:黑塞傳》李世琦 著華文出版社2020年11月◎杜陵少年(資深媒體人)「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蒙」。1300多年前,唐人杜甫深情寫下粉絲情詩《夢李白》的時候,不會想到,他不僅成就了一個成語——「青林黑塞」——比喻知己朋友的所在之處,還成就了千年以後一個在精神上「長著中國面孔」的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的中譯名——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黑塞。
  •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願每個少年不再迷茫
    作者 l 古道漫漫尋找自己,是我們生而為人永恆的主題。赫爾曼.黑塞,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作家,詩人,被譽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他的作品深具人文關懷,著重探討人的精神成長和自我發現之路。
  • 豆瓣9.0分|《荒原狼》,赫爾曼黑塞帶你來一場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前言:讀《荒原狼》是因為一次課程的作業,選到了這本書,也是我讀赫爾曼·黑塞的第一本書,深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讀得停不下來,用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整本小說。原來那麼多人都和黑塞一樣,內心住著一頭「荒原狼」,每天和自己體內的「狼性」做著抗爭,不知道哪一天這「狼性」就會不受控制突然跑出來。作者簡介:赫爾曼·黑塞,被雨果·巴爾稱為「德國浪漫派永遠的騎士」。
  • 【為你讀書】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許多美好事物等待著我們
    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 第66期本欄目由醇色電臺出品「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致後來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 ◆《夏日終曲》今年的仲夏似乎不會如此狂野,不會擁有如此戲劇性的結束;雖然仍有可能,但這回它仿佛想要不緊不慢地壽終正寢。
  • 從赫爾曼·黑塞看婚姻:活出自我的女性,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文/淳于朵引言:作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赫爾曼·黑塞的所有文學作品,都值得當窗靜坐,細細品讀。他的寫作主題通常分為兩種:其一是愛情與悲劇,其二是孤獨與人生。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人,都有其完美的對象,而且只有一個。」難道,黑塞的婚姻之路正如柏拉圖所言嗎?所謂的完美對象,又真的存在嗎?
  • 黑塞《悉達多》:一個普通人的尋道之路,一個聖人的成長史
    ————悉達多很多人認為黑塞的《悉達多》是寫的釋迦牟尼佛的成佛求道過程,實則大錯特錯了。喬達摩·悉達多是佛教中釋迦摩尼佛的本名,黑塞的《悉達多》講述的是悉達多尋道的過程,但明顯不是釋迦摩尼佛的成道過程,只是另一個叫悉達多的普通人的尋道過程,但是聖人的成長史都是一樣的。
  • 改編老電影《荒原狼》,看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孤獨哲學
    我是小樹,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大學裡最喜歡的作家赫爾曼黑塞.遇到黑塞是大一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管理員桌子上摞一堆書,在管理員掃書的時候,順便在書桌上拿了一本《荒原狼》。從此開始了我大學四年讀赫爾曼黑塞的時光。隨後自己就去找了這部電影來看。
  • 黑塞《德米安》:人只有一個使命「走向自我」
    為何如此之難?——《德米安》20世紀上半葉,德國爆發十一月革命,霍亨侖王朝覆滅,資產階級即統治了每個人的外在世界,也扼殺了每個人的內在世界。黑塞在此背景下,以「辛克萊」為筆名,著成《德米安》這部小說。《德米安》出版後兩年裡接連重版16次,真實作者「黑塞」始終被隱匿,直至1921年給本小說頒布馮塔納文學獎才暴露真相。
  • 《克林索爾的最後夏天》|悲觀主義與表現主義共同吹響的中國牧笛
    雖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黑塞的小說在近代歐洲文學史中所佔的位置。赫爾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國,13歲時便許下了一個誓言,他將成為"一個詩人或什麼都不是"。他一生著作等身,被譽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
  •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
    作者 l 古道漫漫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的裡程碑。該小說一經問世,就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出版。
  •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1952年信件新譯,談禮物與中國詩歌
    1877年7月2日,赫爾曼·黑塞誕生。今天,是這位德國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143周年誕辰紀念日。黑塞是一位與東方、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精神聯繫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東西方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他在世之時,他還收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諸多來信。而他也在百忙之中寫了回復。
  • 《暮狼尋鄉》與存在主義哲學思想
    《暮狼尋鄉》是由著名編劇馬克.米拉和畫師史蒂夫.麥克尼文聯合創作的經典漫畫,出版於2008年。《暮狼尋鄉》封面《暮狼尋鄉》是一部漫威平行宇宙漫畫,所處的時間點在正常時間點的五十年後。在漫畫一開始就已經把這個世界的主基調完全展現出來,荒漠廣袤無垠,人類渺小可笑,只有金剛狼家的籬笆內才是金剛狼的家,然而這巴掌之地也並不真正屬於他自己,而是歸&34;所有。而浩克原本是個超級英雄,責任是守護他人的自由和安全。在薩特的存在主義三原則中提到&34;。《暮狼尋鄉》的世界觀就充分反映了這一原則。荒原如人世,人如螻蟻。
  • 都說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看世界大戰後的人們是如何做的
    赫爾曼.黑塞對小說《悉達多》的創作開始於1919年12月。一戰結束後,黑塞的生活一度陷入窘迫之地。然而黑塞卻提到:「世界不是為了被改善而生存的。你們生存,是為了成為你們自己......成為你自己,世界就會變得富足而美好。」他企圖在折磨人的現實中,尋找內心深處的平靜。
  • 《德米安》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姜乙並非德語專業出生,她本科就讀於北京音樂學院學習歌劇,2000年至2005年就讀於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學習音樂學和媒體信息學。自2009年至今就職於歌德學院(中國)北京德國文化中心,負責文學和翻譯資助計劃。她的代表譯作包括《悉達多》《人類群星閃耀時》《德米安》。
  • 專訪|譯者姜乙:我如何翻譯茨威格和黑塞
    美軍從越南撤軍後,美國民眾的情緒有所平復,隨著黑塞熱高潮退去以及新青年運動的建立,讀者對黑塞的興致降至「正常」程度。黑塞作為德語作家在美國獨一無二的成功故事,是典型的時代現象,並將黑塞堅定地植根於美國文化中。但我們不能不遺憾地注意到,在 1950年代的德國,《明鏡》周刊曾稱黑塞為不合時宜的作家。著名德國文學評論家馬瑟爾·萊希·拉尼奇認為黑塞在美國掀起的熱潮不可思議。
  • 《暮狼尋鄉》:披著超級英雄漫畫外衣的存在主義末世漫畫
    《暮狼尋鄉》是由著名編劇馬克.米拉和畫師史蒂夫.麥克尼文聯合創作的經典漫畫,出版於2008年。《暮狼尋鄉》封面《暮狼尋鄉》是一部漫威平行宇宙漫畫,所處的時間點在正常時間點的五十年後。在漫畫一開始就已經把這個世界的主基調完全展現出來,荒漠廣袤無垠,人類渺小可笑,只有金剛狼家的籬笆內才是金剛狼的家,然而這巴掌之地也並不真正屬於他自己,而是歸&34;所有。而浩克原本是個超級英雄,責任是守護他人的自由和安全。在薩特的存在主義三原則中提到&34;。《暮狼尋鄉》的世界觀就充分反映了這一原則。荒原如人世,人如螻蟻。
  • 凹凸世界安迷修騎士宣言時裝圖文介紹 凹凸世界安迷修騎士宣言時裝...
    【最後的騎士:以生命為誓言,背負被詛咒的靈魂】 騎士,百年間一直以騎士道為信條,以守護世界為己任。創世神曾與騎士立誓,即使荊棘載途,都與騎士永在,這些全都銘刻在騎士聖殿之上。可現在,這份誓言再也得不到創世神的回應。無名的詛咒一個接一個地感染了騎士的靈魂,將他們變成無法自控的怪物。不願背棄騎士道,尚且清醒的騎士只能親手斬殺一個又一個同伴,直至最後一名騎士菲利斯也因詛咒倒在了騎士聖殿上——騎士之途似乎走到了終點…… 「騎士,絕不會就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