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0 16: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出生於德國,一生文學創作頗豐,涉及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寫道:「自從裡爾克和格奧爾格去世以後,他就是當代德國首屈一指的詩人」。黑塞的創作生涯始於詩歌又終於詩歌,作品追尋「靈魂的故鄉和青春」、「一切信仰和一切虔誠善行的共通之處」,以獨特的內省魅力復興了德國古典浪漫派詩歌的傳統,被譽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
「德國浪漫派最後一個騎士」赫爾曼·黑塞(1877—1962)是二十世紀前半葉著名的德語作家(原為德國人,後入瑞士籍),曾獲得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
黑塞在我國以小說家知名,但是,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而且也是傑出的抒情詩人。他在一篇自傳散文中說過這樣的話:「我從13歲開始就明白這一點:要麼當個詩人,否則什麼也不想當」。因此,黑塞在他的一生中,從青年時代直到晚年都沒有停止過寫詩。
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就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致後來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黑塞深受歌德的影響,自不待言(他後來寫過《對歌德的感謝》一文),但他的個性似乎更接近浪漫派詩人。他早年曾耽讀過布倫坦諾、艾興多爾夫、蒂克、施萊爾馬赫、施萊格爾,並且特別迷戀諾瓦利斯。荷爾德林也是黑塞愛讀的詩人,他曾寫過一首《荷爾德林頌歌》。
孤獨、彷徨、感傷、懷鄉、哀嘆失去的青春,對童年時代的回憶,夢幻、黑夜、死亡,這些常常出現在浪漫主義詩人詩中的主題,也多見於黑塞的詩中。浪漫主義詩人愛歌頌大自然,黑塞也是如此,他也寫了不少歌詠自然景色的田園詩。浪漫主義詩人愛向民歌學習,黑塞的詩也有很多具有民歌色彩。浪漫主義詩人常發思古之幽情,懷念中世紀,而黑塞則常把古代希臘、埃及、東方的印度和中國作為他懷古傷今的寄託。
黑塞的詩不僅常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而且有時也用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手法。黑塞愛讀法國象徵派詩人魏爾侖的詩,並且譯過他那首名詩《我常做的夢》,但是在應用這種手法時,他並不是機械地模仿,卻還保持他自己的獨特風格。
黑塞的抒情詩富於音樂節奏,這跟他對音樂的愛好是分不開的。早在童年時代,他的父母就給他買了一把提琴,後來他經常攜帶在身邊。他的第一個妻子就是一位鋼琴家。他還結交了好些搞音樂的朋友。他愛好音樂,愛巴赫,愛莫扎特,尤其是喜愛蕭邦,他說蕭邦對於他就像華格納對於尼採一樣。因此,他的生活瀰漫著強烈的音樂氣氛,音樂使他陶醉。在他的詩集中,我們讀到有不少篇章都是以音樂為吟詠主題的詩歌。他有一部詩集就題名《孤獨者的音樂》。
黑塞不僅喜愛音樂,也喜愛繪畫,而且是一位水彩畫家。他有許多畫家朋友。他出過一部附有他所作的彩色畫的詩集,題名《畫家的詩》。他的小說《克林格佐爾的最後的夏天》和《羅斯哈爾德》都是以畫家為主人公的。這種對繪畫的喜愛,當然會反映在他詩中,因此,有時他的詩就充滿畫意,他的詩筆同時也是畫筆。有人說他善於把詩情和畫意結合起來,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哦,黑塞倒真可以和我國唐代詩人王維媲美了。
黑塞是一個漂泊的詩人,因此他的詩集中有不少記行詩。他曾兩次去過義大利,他在德國南部和瑞士各地旅行,而且到過亞洲的錫蘭、新加坡、蘇門答臘。人說他喜愛旅行,不過,他的旅行,不同於我們今天所盛行的旅遊,他進入蘇門答臘的原始森林,並不單單是為了遊山玩水,探險獵奇,而是由於他厭惡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文明,於是想到另一些陌生的地方,去尋覓他的理想的境界,用現代時髦話說,就是出於一種「尋根」的心理。可是結果,他並沒有尋到他要追尋的東西,只得仍舊絕望地回到他的隱遁的洞天裡尋求他的內心世界,過他的隱士生活。
本文節選自《黑塞抒情詩選》前言,作者錢春綺,標題為小編所擬。《黑塞抒情詩選》,[德]赫爾曼·黑塞 著,錢春綺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版。
關鍵詞 >> 黑塞,抒情詩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