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層次

2020-12-14 騰訊網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最隱蔽的東西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有道德的人在獨處時,也不會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對「慎獨」的通俗理解是:謹慎獨處,在沒有別人在場和監督的時候,也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背道德的事,不做違紀違法的事,不做違背良心的事,這就叫做慎獨。

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不要認為隱藏的和危險的過失,就可以去做,而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因此,當獨自一人時,同樣要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自重自愛,把握住自己。

慎獨要求我們做到「三個一樣」、「三個如一」,就是說的做的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

孟子曰:君子慎獨。就是說,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嚴格要求自己,都能夠得到大家的稱讚。面對諸多的誘惑,如何用心,如何去做?捫心自問,是否能戰勝這些欲望的誘惑,把握好這些尺度?返觀自照,這些境界就是一種考驗,考驗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態度。需要好好地反省自己,並且要謹小慎微自己的行為,無論曾經怎樣都不能越雷池半步。

因為人必須有道德觀念,如果沒有了規矩,那未來的生活將一塌糊塗。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他人,要堅守自己,要把握住自己。尤如:春秋時魯人「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典故。東漢時楊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國時劉備的「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元代時許衡不食無主之梨,「梨雖無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北宋範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蓋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饌,後日豈能復啖此粥乎!」曾國藩著名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其所謂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

以上種種,無一不是自律慎獨、道德完善的體現。古代先賢在道德修養方面十分講究「慎獨」,因為一個人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會表現出自己的真實道德修養來。

自律是人通過對自己情緒和思維的控制,來達到主動行動的能力。自律的最高層次是慎獨。「慎獨」的前提是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做人做事需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有一個目標,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因此,要時時刻刻利用多種形式警醒自己,「有人在與無人在一個樣」,「有控與無控一個樣」,引導自己達到這種「慎獨」的境界。總之,慎獨是一種情操,是一種良知,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坦蕩。

相關焦點

  • 自律的最高境界:「慎獨」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慎獨」,意思是當你獨自一人時,在沒有他人的幹涉和監督時,你可以憑著高度的自覺,不做任何違背道德信念和做人原則的事情。那麼「慎獨」的可靠條件是什麼?其實,就是自律!「慎獨」是一種內在的道德力量和高度的自覺性。
  • 《少年的你》豆瓣評分8.7:慎獨,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自律
    慎獨,才是最高級的自律,人前人後都能用一以貫之的標準要求自己,不忘本心,守住本分,恪守本真,才是做人最高層次的修養。那麼,慎獨到底是什麼呢?馬未都曾在一檔脫口秀節目中,對慎獨做過一番解讀。他說:「慎獨就是你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你自己給自己一個交代,你給自己內心一個交代。」簡單來說,慎獨就是只剩下你一個人時,你對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 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 曾子的「慎獨」
    (《人心與人生》)先秦文獻中常見「慎」,而「慎獨」一詞則源出於和曾子密切相關的《大學》,牟宗三先生斷定曾子就是首創者:「慎獨這個觀念孔子沒講,孟子也沒講。如果你要追溯這個觀念的歷史淵源,那當該追溯到誰呢?當該是曾子。」(《中國哲學十九講》)探討曾子的「慎獨」觀,有著獨特的思想史的認知意義,特別是對於理解儒家而言。《大學》第六章中,先後兩次出現了「慎獨」一詞。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曾說過: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
  • 君子慎獨,卑以自牧
    「君子慎獨」最早出自《禮記·中庸》,「慎獨」代表的是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是長期修養達到的一種境界。一個人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管的情況下做壞事有可能不會被發現,但他仍然選擇堅守自己的道德理念,不去做任何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也不做任何壞事,此為君子慎獨。這句話至今仍舊發揮著它的影響力。
  • 用「慎獨」這面鏡子一照就清
    「慎獨」是一種自律,一種修養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沒有外在監督而獨處的情況下,嚴於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獨」節操是十分必要的。「慎獨」一詞,語出《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就是小心翼翼,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是謹慎、自律的。為什麼要「慎獨」呢?《大學》中說明了原因: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 夜讀丨慎獨:坦坦蕩蕩才是自在人生
    「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所謂慎獨,就是在別人不能看見的時候,能慎重行事;在別人不能聽到的時候,能保持清醒。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而慎獨說到底其實就貴在這三個「如一」。言行如一,為情操《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老師孔子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做好自己想說的,再把它說出來。
  • 自律,則一切可成
    在活著的人當中,自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天天戴口罩,每天至少4次洗手,每天通風1次,不吃野生動物,不聚會,在1米外交流,等等這些行為都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是一時熱,不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一、自律,為什麼為什麼要自律,那肯定是有好多好多好處了。自律,自律,讓我想起了2個特別自律的人。1、徐溥大明朝首輔,居內閣12年。
  • 君子慎獨:真正能做到的人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無一例外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能夠堅守自我,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亦不做虧心事。"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最近聽到一個身邊人的經歷,準確來說是身邊的一個孩子媽媽的複述。
  • 慎獨是內心深處的修行
    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倡導的修身方法,見於《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有君子之德的人,即便在獨處時,也會慎重行事,檢點行為,不會因沒人注意而做有違道德之事。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
  • 曾國藩的修身之術:慎獨心安,在獨處時加強管理
    >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譯文: 慎獨,就是說遏止私慾,連非常微小的方面都不放過,循理而行,時時刻刻都如此。內心而無愧,所以心裡坦然。曾國藩認為「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他說,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什麼?自律,就是自己約束自己。有一個名詞叫「慎獨」,是說在獨處的時候,也同樣嚴於「律己」。而不是有人監督時「真善美」,沒人監督就成了「假惡醜」。自律,使人不斷透視自我、剖析自我、約束自我。「一日三省吾身」,才能不斷超越,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一定要讓你的孩子學會自律!
  • 怎樣使自己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有一句話說得好,名人並不是比你聰明,而是他們的自律精神強。當然,我們知道青少年還處於正成長期,他們需要我們這些家長的指點引導。所以做合格的師長,讓學生在春意暖暖的環境中,磨礪自己,擁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古代推崇慎獨精神,所謂慎獨精神當你是一個人的時候,處於無人監管狀態,更應該謹慎從事,自覺遵守各種規章制度。
  • 君子慎獨!
    禍不單行在白嘉軒這裡,不是成雙成對,而是成排成串;是禍的最高級別,被死亡奪妻、奪父。可以想像院子裡的悽涼。三進房屋的四合院裡只住有三個人:上房裡屋的母親白趙氏、廈房裡的白嘉軒、馬號裡的長工鹿三。死氣沉沉,空寂得令人窒息。如果沒有母親的一聲咳嗽,整個院子裡無一絲聲響。
  • 曾國藩: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人生自修之道
    今天讀《曾國藩家書》,其中一篇為《諭紀澤紀鴻·慎獨主敬求仁習勞》,這是曾國藩過完自己六十大壽後,回顧自己的一生,總結出的四條修身經驗,希望子侄能夠以此互勉。這四條分別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對於我們來說,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 克己,慎獨,節制
    慎獨即一個人獨處的時間也要保持良好的品德與高尚的習慣,就算周邊沒有人,自己也要踐行一些美德,不能因為別人看不見而胡作非為。也要求用一些內心的標準去平衡自己的心。
  • 曾國藩: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曾國藩是中國近代的政治家、戰略家,是晚清時期的重要權臣,堪稱晚清傳奇,但是最令人感到傳奇的是,曾氏家族歷經10代,子子孫孫200餘位個個都是俊才,從未有過一個不成器的孩子。
  • 喚醒你的自律力|第一章自律是什麼 自律的維度
    人類談論自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關於自律的書籍如汗牛充棟,不過一直沒有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講清楚自律到底有哪些內涵以及各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繫與區別。一旦我們把自律行為模式拆解開來,找出其中最關鍵的元素,它就不再是一個複雜、難以理解和實施的抽象概念,而是轉變為一系列可以學習與實踐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