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與地產基本是不分家的
商業需要依託地產才能落地,但是純地產的商業又沒有靈魂,所以這種依附關係就要求商業與地產在全生命周期內的平衡,互促互進,又或者一損俱損,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從商業地產最基本的定義開始,簡單地說所有收租物業都是屬於商業地產的範疇,包括購物中心、商業綜合體、商業街、辦公樓、產業園、商鋪以及酒店和服務式公寓等。
而被大家所公認接受的商業地產的盈利模式就是:租金+資產增值,租金比較簡單,而資產增值的範疇就要複雜得多。
舉個例子來說,同一條街上,如果只有一個商業項目,假如它的價值為1,那麼在它對面如果再開一個同樣規模的商業項目,它的價值是不是就應該變成1/2?下面我們通過商業項目的主要共性,來分析一下,共性因素和價值的相互關係。
選址是首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
商業項目的選址主要是從城市、商圈以及交通等多個維度共同考量。
從城市發展力來說,銷售能力的高低,肯定是按照城市綜合實力來排序的,所以說從數據來看,一線品牌,高能品牌,新領袖品牌,超九成布局在一線、新一線城市,以及華東、華南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
大城市人口基數大、市場需求範圍寬、人均GDP高,消費能力強,而且在消費升級以及新新人類消費市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非常高的市場保障性,在相同運營能力和規模下,一級市場仍舊具有絕對的優勢。
比如說萬象城和萬象匯,前者一般布局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或沿海發達城市,而後者一般在準一線或者二三線城市。儘管是同一個品牌,單單從人口以及城市發展力的角度就決定了品牌旗下產品的布局,選址可以決定商業規模但是不能決定商業強度,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投資1億,回收率1%,投資1千萬,回收率20%,你會怎麼選擇,所以說選址是首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商業思維#
同理來說,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中,商業中心也可能不止一個,選址也需要考慮周邊商業的成熟化、客群的背景層次、交通的便捷條件等因素,當然最為關鍵的也是後面要說的「品牌人設」和「運營能力」的匹配。
做項目「人設」,做出客戶分層
如今商業競爭已經進入「智力化」競爭時期,由於各種新興起的變量的存在,使得商業、娛樂、餐飲、文化的邊界更加模糊,業態的多變性、細分性、融合性,使跨界管理難度加大,也使客戶的深度運營變得更加難以捉摸。
商業項目的「人設」,顧名思義就是跟做人一樣,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想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那就必須讓消費者從認知裡承認你的價值,在同類競品中,不出前三就能讓消費者記起你,要讓消費者達到這樣的品牌包容力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就需要「對症下藥」,「有的放矢」,「量體裁衣」,在儘可能多的層面上,形成消費者對你的文化認同感,就好比:巴菲特與任正非一起吃飯畫面會非常協調,但跟我一起吃飯,就會有點不倫不類,當然我也沒有這個機會。
所以不管商業項目是都市綜合型、區域休閒娛樂型還是社區鄰裡型,做得好的,絕對是「人設」最準的,「準」也可以理解為「細」,這就跟挖礦一樣,越挖越深也越窄。中國有一個非常牛的牌子,就是一個例子,估計很多朋友,尤其是女生朋友絕對深有體會,它就是「完美日記」,大家不要覺得這只是一個線上的牌子,其實線下已經做了很久了,中國近3年,最為「完美」的例子。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定位年輕人消費的「成都遠洋太古裡」、定位接地氣消費的「北京西單大悅城」、定位藝術文化人消費的「上海K11」等等。
業態與模式,規避同質化
曾經在增量招商時代,這一條是被忽視的,因為在那個時代,只要有個地標商業出來,招商基本都不是問題,也基本不去考慮業態、模式,最多也就是免幾個月的房租,就可以滿滿的收官了,「物以稀為貴」嘛。
就像是青島,早幾年的時候,商業體屈指可數,大多數還是建立在超市的基礎上的,模式簡單粗暴,但就是這樣的模式下,到了節假日,就跟商品不要錢一樣,絕對的人山人海。如今可就大不同了,「陽光」沒有了,「麥凱樂」沒有了……臺東改頭換面了,燕兒島路也變樣了,所有這一切的發生,都跟業態和模式有直接的關係。
一個城市的市場容量是有數的,如果增量時代一旦過去,剩下的就是存量盤活,在有限的市場裡,過剩已經構成「分贓不均」的問題,「吃不飽」是常態,這樣的狀態下,勢必就逼著商業在業態和模式方面,出奇、出新、出預期,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來。
過去幾年中,餐飲作為體驗式經濟的一種,被各大商場用來作為引流的靈丹妙藥,餐飲美食佔比有所提升,不少項目通過引進知名品牌或網紅的美食品牌來提高客流量。
也有的商業,用科技化的沉浸式體驗來吸引消費者,美輪美奐的燈光、身臨其境的VR體驗設備、設計精巧的物理空間小品、引人入勝的互動裝置等都成為提高客流的有力手段,畢竟「一棵20米的大樹救活了一個爛尾購物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商業是要講究平衡的,不能顧此失彼,餐飲業態如果佔比過高,反而會讓顧客在購物中心其他業態停留的時間減少,影響其它業態的收益。所以,像上海的恒隆廣場,餐飲業態只有17%左右、零售服飾品牌比例達67%,北京SKP零售佔比高達87%,遠超北京其他商場。
高端購物型:零售、餐飲、娛樂佔比為5.8:2.2:2
傳統百貨型:零售、餐飲、娛樂佔比為5:3:2
主題街區型:零售、餐飲、娛樂佔比為4.5:2.5:3
大運營化
簡單的表達就是:房東的角色在轉變,從管理者變成經營者。
連地產運營的領頭羊,都開始尋求新的改變,來應對即將到來的大運營時代,排名前三甲的某房企,已經開始推行「極簡組織」化運營,換言之就是小團隊,這樣微妙的組織機構變化,不是針對一個單獨項目而進行的,而是針對市場進行的。
運營商的角色也在轉變,過去更多是扮演房東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物業的角色,如今更多地成為資源整合者、流量運營者、業態開發者、甚至是業務的直接參與者。
在將來的運營時代,要求曾經的管理者,要比商家更懂經營,比商家更會經營,你要幫商家完成前期業態的諮詢、業態規劃、投資回收計劃、模式的研發、流量的帶入、私域的開發、發展規劃等等,就像是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你需要是多面手、你需要是複合人才,才能適應時代帶來的新挑戰,如果新的運營團隊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那麼離「商」將不「商」也就不遠了。
尤其在網際網路當道的時代,網際網路如何被線下所用,將成為商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能夠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做成客戶的線上線下閉環,或許會成為未來商業的主戰場。中國給出了網際網路戰勝實體的案例,日本給出來實體抗擊網際網路成功的案例,而兩者的結合也已經在生活中悄悄的來臨,就像是500年前沒有電,200年前沒有電話,10年前沒有短視頻帶貨,5年前沒有線上買房子一個道理。#商業思維#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時代在變,人需要比時代變得更快,否則怎麼會出現下一個風口
你只有站的「維度」更高,你才可能為自己爭取到更長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