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4月19日報導,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上罕見的白化現象在深海鯊魚身上也有發生,近日,一位紐西蘭科學家就在發布的論文中,公開了一張深海鯊魚的白化照片。
據悉,這些深海鯊魚它們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無光的世界裡,彼此之間很可能利用生物螢光,進行交流。
▲公開的白化鯊魚照片
加州莫斯蘭丁海洋實驗室太平洋鯊魚研究中心主任大衛·艾伯特說:「據我所知,這在任何特定的鯊魚或鰩類中都不常見。我們研究人員能看到深海生物的機會本來就不大,所以親眼見到白化鯊魚時,覺得很有意思。」
面對這些白化鯊魚,海洋生物學家想要了解,色素的缺乏是否對它們造成了影響,甚至會影響與它們相近的鰩魚和鯊魚。因為缺乏色素,可能會使它們更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或者影響它們識別配偶的能力,在使用生物螢光信號的深海物種中,這甚至可能對它們的交流能力也有所影響。
▲白化與正常的鰩魚
在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藏有許多自然歷史收藏品和軍事史收藏品,其中就有一個白化鯊魚的標本。
紐西蘭國家水和大氣研究所的漁業科學家布裡特·菲努奇,在《魚類生物學雜誌》 3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就描述了這隻大約30年前收集的,一隻燈籠鯊(一種深海鯊魚)出現的白化現象。
據悉,燈籠鯊因生活在深海,身體會發光而得名。這種鯊魚身體通常是深色的,儘管菲努奇發現的標本顏色很淡,但它仍然有可以發光的感光器官。
她說道:「我看到這條小鯊魚的時候,心想這是什麼鬼?純白的,竟然沒有色素沉著。因為每一種燈籠鯊都有獨特的光色模式,所以科學家們一直猜測它們會利用生物螢光相互交流。」
儘管菲努奇描述的白化鯊魚仍然有感光能力,但她推測,缺乏色素可能使其他個體很難認出這隻雌性鯊魚是否可以成為伴侶,因此影響了它的交配能力。由於對這一物種的了解甚少,進一步的研究可能會揭示,它們之間可能是通過物種特有的感光模式,來進行識別和與同類交流。
菲努奇說,無論如何,這條鯊魚看起來都很健康,沒有跡象表明它的白化是有害的。這隻動物已經存活了一段時間,如果不是在當時的一次調查中被打撈上來的話,它可能還會繼續存活。
儘管如此,這個標本,就像已經觀察到的許多不同物種出現白化時一樣,還沒有成年。因為通常這種白化的生物,一旦過大很容易受到捕食者的攻擊。
加拿大溫哥華西蒙弗雷澤大學生物學博士候選人詹妮弗比格曼表示,海洋深度通常會影響海洋生物的顏色,許多水域較深的生物頂部顏色較深,因此從上面看,它們似乎與深水融為一體,而從下面看,它們又與明亮的水面融為一體,但白化可能會影響這一點。此外,這些白化個體可能不太容易偷襲獵物。
比格曼說:「作為一個白化物種,會導致更低的適應能力。但我們沒有看到大規模的白化現象,作為海洋生物學家,我們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生物屍體。我們連對深海鯊魚都知之甚少,對這種罕見的白化標本,就更不了解了。目前對於深海的知識發掘還嚴重不足。」
(孫麗娜,審校:苜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