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小品作為景觀不可或缺的裝飾元素,集結了設計師天馬行空的靈感和想像力。在如今這個追求個性和美感的時代,設計師們都是絞盡腦汁將感性思維與細膩的美感,應用於各種材質、細節和結構功能上,讓大膽的元素在空間領域,綻放最嘆為觀止的魅力。今天小編搜集了世界上5位設計大師的瘋狂創意景觀,希望能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審美體驗和設計靈感。
Dale Chihuly:不可思議的玻璃藝術
Dale Chihuly是美國著名的玻璃雕塑師和企業家,他一生致力於玻璃雕塑裝置。他和他的精英團隊在玻璃吹制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在玻璃藝術上,Dale Chihuly開拓了一種新的方式——讓融化的玻璃如同植物一般充滿生機。利用重力和離心力,讓玻璃脫離中心,以更加有生命力和想像力的形態延展。
作為一位出色的藝術家,Dale Chihuly常常從印第安人藝術、日本插花藝術、日本海文化以及兩戰期間義大利玻璃器皿等等中獲得靈感,創作大量藝術作品。
ChihulyDale 的裝置藝術作品可以稱作為一種沉浸式體驗。出自對建築和園林的熱愛, Chihuly完成了在世界各地實現藝術裝置的夢想。在遍布全球的公共空間、博物館、私人住宅和花園中,都能看到他的裝置作品。
Janet Echelman:空中的「漁網」藝術
Janet Echelman(珍妮特·艾克曼)1966 年出生於美國弗州坦帕市,在一次前往印度辦巡迴藝術展的時候,在印度海岸沙灘上散步時望著每天都能看到的漁網,產生了新的靈感,從特殊的角度看到了一種全新的雕塑形式——風的雕塑。
在漁民們的幫助下,艾克曼完成了第一個作品,並命名為 「寬臀」,一群當地男孩將作品舉在空中,這是關於風與光的雕塑,展出後立即引起了轟動。
從此,艾克曼開始不停地織網,網也越織越大。
為了做城市中永久性的裝置,她用太空服的材質來做織物,請賽艇設計師幫忙開發軟體,對作品進行抵禦風暴的動態模擬。後來她使用的是韌性為鋼鐵15倍的特殊材料,用機器編織成網。三年之後,編織出面積50000平方英尺的大型網狀裝置,並架起了45000鎊重的鋼圈固定,升上了城市的天空。隨即被人們評選為葡萄牙波爾圖的地標。
她的作品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製造出奇特的藝術效果,使用彩色網狀結構在空中搭建巨大的漂浮作品,材料柔軟通透,可隨風運動而自由改變形體,再配合燈光效果,炫目如極光。
Janet Echelman,曾獲得古根海姆基金獎,還獲得紐約時報、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的好評,並被選為建築學彙編的「革新者」。2014年獲得美國史密森尼創新視覺藝術大獎,被評為「今日美國最偉大的創新者」。如今,他的作品已經瀰漫於三十多座城市的天空。
Anthony Howe:魔幻的動力學雕塑
Anthony Howe(安東尼·豪)出生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先後就讀於康乃狄克州沃特敦的塔夫特學院、康奈爾大學的斯科維根雕塑與繪畫學院。他剛接觸到動力學雕塑的契機是在成為倉庫管理員的時候,那時候的他已經畫了6年的山水畫,對靜態的藝術世界產生出動搖之心,而恰巧在自己工作的倉庫裡堆放著許多廢棄的鋼條,他便突發奇想,試著把鋼條做成會動的雕塑。
他的取材範圍很廣,包括天文模型、科幻作品、微生物、數學曲線等等,當有了新的設計思路時,就開始利用軟體進行建模,並在電腦中測試動態效果。這些完成品之所以能夠自己轉動起來,其實是因為Anthony Howe在製作過程中參考了風車的原理,利用風力驅動葉片,然後產生能量使雕塑運轉。
為了讓自己的作品在風力較弱的環境下也能轉動,除了把材料打造得更加輕薄之外,Anthony Howe還為零件設計出非常精密的齒輪結構。
《My Father's Influence》看起來像一塊LED屏幕不停轉換著畫面,但實際上發光的是256面不斷搖擺的鏡子。Anthony Howe在雕塑背後設計了一個風力系統,當風力系統在快速轉動的時候,它所產生的氣流便會吹動前方的鏡子,而由於晃動的鏡子角度不一樣,就會形成波光粼粼的效果。
《Face》作品是一張抽象的臉龐,隨著微風吹過,臉龐似乎變得支離破碎,產生出一種獨特的效果。
《In Cloud Light III》該作品位於華盛頓,西北太平洋的風輕輕吹過,周圍的風景也為這座雕塑襯託出美麗的背景。協調林地、樹木、風等自然元素,這座雕塑將自然與人工的元素交互,創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視覺藝術美學。
Anthony Howe 的動力學雕塑看起來魔性、奇特,甚至有一種未來科幻感。當然,這其中不能缺少大自然的參與。原本靜態的雕塑,在一陣風吹過時,整個雕塑上數百個小零件逐漸變化,如同一朵華麗炫目的花朵一般綻放。正因為與風有了互動,藝術裝置似乎才有了自己的生命,看起來更飽滿更加有魅力。
Robin Wight :溫柔夢幻的鋼絲藝術
英國藝術家 Robin Wight 使用不鏽鋼絲或者彈簧,創作出迷人的造型,重新賦予鋼絲新的生命,展現出栩栩如生的景象。
她用鋼絲創作了飛舞的精靈系列作品,那婀娜多姿的人體,都是用鋼絲呈現出的精彩。
公園裡、小溪旁、樹林中,原來無處不在的蒲公英,輕盈的傘狀花絮有著天然的魅力。少女妙曼的身姿,手持蒲公英輕吹花絮,飄散的美景,就是迷人的景象。
風中飛舞的形態、隨風飄起的衣帶,都是用鋼絲來組成的。粗鋼絲組成骨架,細鋼絲從不同方位纏繞,組成肌肉和皮膚毛髮。有著彈性的鋼絲,更是嫵媚動人。
這些讓人大吃一驚的雕塑,受到大眾的一致追捧。藝術的無處不在,不得不讓人驚嘆,鋼絲可以這麼溫柔可愛。
Julian Voss-Andreae:「隱身」的量子雕塑
Julian Voss-Andreae是一名物理學博士,也是著名的雕塑家。他創造性的將量子力學用到藝術上,打造出一系列可以「隱身」的量子雕塑。
Julian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雕塑的構成部分,在團隊成員的合力下,將其拼湊成一件藝術品。雕塑之所以可以達到隱形的效果是利用燈光造成的視覺上的一種錯覺。
他的雕塑經常在國際藝術博覽會和畫廊展出,並且可以在北美,亞洲,歐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的主要藏品中找到。
在從事藝術事業之前,朱利安·沃斯·安德裡亞(Julian Voss-Andreae)在柏林和愛丁堡大學學習了量子物理學和哲學,並在研究中參加了基礎量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維也納大學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物理學研究實驗室之一。他在科學的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以及對量子物理學奧秘的濃厚興趣一直是他工作的靈感源泉。
Spannungsfeld作品被安裝在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的明尼蘇達大學的一座新的物理和納米技術大樓中。Spannungsfeld是 一個德國術語,字面意思是「張力場」,這意味著「動態張力,經常在相反的對立面之間,滲透到附近的所有物體中」。
Quantum Man:這座雕塑由平行的鋼板構成,象徵著量子物理學的反直覺世界,也象徵物質的雙重性質。表面上是經典的現實,實際是量子行為,雕塑似乎包含了屬於從正面看是堅固的鋼,但從側面看幾乎什麼也看不見。
文章素材來源網絡,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