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印度是一個髒亂差,社會比較混亂的國家,在自媒體興盛的時代,我們藉助網際網路所看到的印度,好像確實如此,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是近十年來除了中國之外,發展最快的國家,特別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2014年印度的GDP增長速度超過了中國,隨後在2015年到2018年,連續4年實踐中,印度繼續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保持最快的增長。
印度坐擁超過13億的人口,可是有近10億底層人民過的窮困潦倒,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印度又是依靠著什麼崛起的呢? ,首先大家遠遠低估了,一個人口超過13億的國家,截止2016年,印度20歲以下的人口數量有5億,中國20歲以下的人口數量只有3億,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印度目前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這意味著印度會有源源不絕的低成本勞動力成為經濟發展的燃料。
雖然印度人均GDP只有2000多美元,在發展中國家排名倒數,但2002年中國人均GDP同樣不好,如果只以GDP看待印度就顯得太過片面了,一個超過10億人口規模的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勢必會出現越大越強的規模效應。
以前大家總覺得,人口多會拖累經濟,小國更容易快速發展,人口一多 好不容易取得的一些經濟成就,平均一下就沒多少了,人口在5000萬以下的小經濟體,只要少數幾個產業取得突破,就可以帶動整個經濟快速增長,與人口大國迅速拉開距離,所以印度和中國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下,提升一小點都是非常可觀的。
而人口帶來的紅利,是遠非小國家可以媲美的,就好比印度哪怕以1%的精英率計算,他都有千萬精英人才,前幾年是中國製造業風頭最盛的時候,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就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的基礎之上,可現如今中國勞動力價格越來越高,印度反而成為了發達國家轉移產業的最好場所,這也是印度經濟的一大支柱。
在印度的中東地區,有著印度將近500萬外勞人員,而且不僅是中東,印度勞工遍布世界各地,所以人口優勢就這樣體現出來了,就像我國廣東福建地區的人民,在幾十年前出國掙錢一樣,這些外勞人員讓印度創匯,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其次印度雖然國土只是我國的三分之一,但有著亞洲第一的耕地面積,加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熱量雨水充足,對農業有著極大的利好,不僅能夠餵飽自己還能出口糧食。
除此之外,印度的信息產業在世界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程式設計師之國的稱號,印度的計算機軟體行業堪稱世界一流,矽谷很多的軟體外包業務,都是由印度人接手,印度人憑藉著人口的紅利,瘋狂的對外輸出,人多力量大,這句話在印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印度在追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盲目追求數據的傾向。
從建築業來看,印度政府把貧民窟 馬路邊等搭建起來的窩棚,都算作建築的GDP,在中國,農民自建的房屋都是不計入GDP,從社會服務業來看,印度連牛羊馬車都是計入服務業GDP,金融類服務業在印度GDP構成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佔比超過了驚人的20%,而以金融業為中心的美國,其GDP佔比才7%,印度的金融業佔比是美國的3倍,其中所含的水分就不言而喻了。
我們再說回人口紅利這個問題,印度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印度的底層人民卻不見得有多富裕,這不僅是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有關,最重要的原因還要歸咎於,人口紅利伴隨而來的負面影響,人口紅利是要有足夠的教育和產業支持,倘若印度的人口紅利一直產生的是文盲,那麼這麼多的人口將毫無意義,因為這些都沒辦法轉移成實際的勞動力,大量低端勞動力會被取代。
有13億雙可以創造巨大財富的手,就有13張要吃飯的口,印度工業化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商業環境不足,自動化時代對印度廉價勞動的衝擊等原因。,這都是導致印度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底層人民依舊窮困潦倒的原因之一 。
2015年,莫迪提出「技能印度計劃」,承諾將在2022年為印度培養4億技術工人,而一年之後,該數據僅為1000萬,印度技術工人嚴重匱乏,這也是印度的主要痺症之一,印度表面上看起來潛力無限,如果細究之下,你會發現在印度繁華的背後,是一個內部矛盾不斷的國家,這限制了印度崛起。
國家的崛起必然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知識的傳播和民眾的決心,這樣才能動員全國民族的力量去推進,不過話說回來,不論印度GDP參水的多少,近幾年去印度確實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有句老話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未來的印度能否擺脫如今的尷尬局面,真正地實現經濟的躍遷,讓底層人民不再過得窮困潦倒,就看印度之後的改革成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