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探,一個神秘而又性感的職業。其神秘和讓人著迷的地方源於那些讓人浮想聯翩的案件上,而性感則更多體現在其縝密邏輯背後的細膩思維。
當然對於這種神秘又吸引人的職業,包容萬象的動漫領域當然不會輕易的放棄,一提起偵探類動漫,《名偵探柯南》自然是很多人的心裡第一的標榜作品,畢竟從漫改動畫後,柯南的TV版已經走走停停的邁過了23個年頭了,而且多個劇場版都登上了本土大熒幕的票房榜首。
這位外表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名偵探柯南可謂動畫史上繞不開的偵探形象
(比如說風靡世界的復仇者聯盟系列,票房從來就沒贏過柯南系列)
當然對於柯南的優秀我從來不懷疑,但是我個人覺得還有一部偵探類動漫也不應該被埋沒,他就是——《金田一少年事件簿》。
對於《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每一次都給足了關鍵細節的鏡頭,觀眾跟偵探掌握同樣的線索,甚至觀眾掌握的線索比偵探還多。這才是推理。
對觀眾隱藏細節讓觀眾猜不出來,然後當事偵探看到什麼就靈光一閃破案的,那叫懸疑。
金田一式的推理風格
推理漫就應該像金田一這樣,當阿一說出那句「一切的謎題都解開了」時,也是告訴觀眾,細節證據都已給出,看到此處的觀眾也理應解開謎題了——至於能不能明白,這取決於觀眾的能力。
所以為什麼還要讓偵探去解謎呢,因為解謎的過程才是推理之所以為推理。整合所有的線索,形成完整的邏輯鏈,從而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讓兇手無可辯駁,這才是推理的精髓。推理是證明題,而非僅僅是指出兇手這樣的問答題。
所以《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中,有時候明明猜出了兇手,還是滿懷興致地看到最後——因為不知道手法能不能嚴謹地證明;有時候知道了手法也朦朧地猜出了兇手,但還是看到最後——因為沒有證據。
比如說當年小編最喜歡的《露西亞人偶》就屬於後者。唯一勉強算得上證據的是糖罐,然而都算不上鐵證。連阿一最後也很無奈地只好設計讓兇手自己跳出來——實在是證據不足,符合條件的可疑人物不止一個。
案件手法什麼的都算不上精彩,但這個案件依然是經典—,首先是動機簡直匪夷所思;其次是高遠遙一和阿一的第一次合作;最後是高遠遙一對整個案件的解讀。
兇手說出來「這世間的一切原本就是錢!我想要錢,想要那數十億的錢,除掉其他人我也要拿到這些本該是我的錢。」別說是阿一和高遠都愣了,作為觀眾我也一樣吃驚。金田一裡少見這樣赤裸裸的金錢的欲望,犯人甚至沒有粉飾,因為也無可粉飾。說這些財產該是自己的屬於強詞奪理,畢竟洋館的主人山之內盜用其父的靈感而寫小說成名,這不能證明兇手的父親發表會一樣的成功。
就算同樣成功,他父親的死也是意外,而犯人的不幸完全是因為其父早喪。犯人無非是給自己要殺掉五個人來奪得遺產找個藉口而已,犯人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才宣稱「我想要錢」。但想一下,犯人還很小的時候由生活富足而一下變為困頓,十年來為了生存受盡欺侮,心理變態也很正常。動機讓人不齒,遭際著實可憐。
特殊的反派高遠遙一
至於高金的初次聯手,與其說塑造了高遠遙一的人性,不如說塑造了他的無人性和原則性。他有原則:「犯我者死」,以及對阿一言出必行一諾千金,說不殺兇手就不殺兇手。這跟二十年後新出的《薔薇館》他承諾阿一去自首就去自首一樣。但他的原則也真讓人齒冷:在他逃亡生涯裡給他幫助的幽月小姐最後無善終,他對此的憤怒程度竟然小於被嫁禍的憤怒程度,而由兩者帶來的殺意又不及他跟金田一的賭約——誰先破案誰說了算。所以我完全看不到他所謂的正常性。
高遠遙一事後對案件的解讀是這個案子最出人意料也最讓人脊背發寒的一點。他告訴了阿一那個困惑阿一的謎題的答案:為什麼山之內臨死寄出的手稿跟這個案件一樣。
因為山之內早就知道犯人就是故人之後,遺產暗號壓根就是為誘導犯人而設。而他挑的遺產繼承者都多多少少惹過他。最微小的原因不過是鄰居家的狗天天叫,吵到了他。一切都是為了微不足道的理由。其實山之內才真正是讓人無法理解的一個。
「不過有缺點無人情,禮儀好本性惡」,這種設定的愉快犯高遠遙一確實很有角色魅力。
總結:
可能因為年齡與閱歷的增長,現在的我對於柯南的喜歡,更多的是在於劇中各個角色之間的情感線,而非劇情推理(事實證明,柯南的推理部分遠不如從前)。
五六歲時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只覺得畫面驚悚;十五六歲時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沉醉於金田一與美雪「朋友以上,戀人未滿」的朦朧初戀;二十出頭再看《金田一少年事件簿》,雖然免不了吐槽陳舊的畫風與劇情的硬傷,但瑕不掩瑜,其仍舊是本格推理界一部製作精良的經典動漫作品。
縱使白駒過隙,時光荏苒,只要他們還年輕著,我們的心也依舊青春著
最後,我想知道對於名偵探柯南和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在劇情方面你們更喜歡哪一個,歡迎留言。
(以上內容部分參考百度與網絡,感謝「西貝小姐」創作,文中圖片摘自相關影視作品,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