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深遠。」這句出自《觸龍說趙太后》的名言,之前因為電視劇《知否》的熱播,再次成為爆款流行語。父母對孩子最深厚的愛,是深謀遠慮,為孩子的未來做好打算,這個觀點引起了眾多家長的共鳴,甚至是一些雞娃家長的心靈支柱。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為了得到目標,父母願意為此付諸心血傾盡全力。然而,這條本該勵志的路,卻被有些家長越走越窄、越走越歪了。
他們描繪出自己心中精美燦爛的願景,在地圖上設計好路線,要求孩子走得嚴絲合縫,如果孩子反抗,就搬出那句:「爸媽還能害你?這都是為你好!」也曾恨鐵不成鋼,認為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苦心。
實際上,這樣的「良苦用心」只是一廂情願。首先,忽略了孩子的主觀意識,讓他喪失自我和自主性,一旦失去制衡的外驅力,很容易崩盤。且過度的控制和逼迫,也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次,世界上沒有哪件事情是百分百確定的,充滿很多可能性,如何保證能一直按照安排好的道路一路走下去?授人與魚不如授人於漁,與其直接把路線給到孩子,不如教他如何選擇如何改變,如何去面對前方未知的風險。
家庭教育,講究「有所為有所不為」,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哪些需要適度地管,這是需要修煉一生的功課。過度管教,萬萬不可,但這卻是中國家長在日常生活裡最容易犯的錯誤,以下七種常見的過度管教行為,你犯過多少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 幹涉孩子間的正常遊戲
童年時期正是好動好玩的時候,交朋友、玩遊戲也有益於身心成長,小孩子之間有自己的規則,大人不應該輕易去破壞。有時候出現一些爭執的苗頭,家長就衝上去幹涉,這樣一來,孩子就無法學會獨立處理可能出現的危機,也會影響孩子們的關係。可以作為一個「裁判」的身份去觀察和引導,而不是上去控制一切。
2、 指定孩子的衣著打扮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中,楊笠吐槽道,自己從來沒有穿過喜歡的衣服,身上永遠是她媽媽覺得「面料好」的那件。
「你太黑了,不要穿粉色」「女孩子就是應該穿小裙子,別打扮得像個小男孩」「你一個學生不許穿成這樣」……從小到大,我們聽過太多這樣的話,永遠逃不開別人的眼光,哪怕已經有了自主權,依然缺少那一份自信。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多聽聽他們的聲音吧。
3、 定製孩子的興趣愛好
為了在家長間聚會中有面子,讓孩子去學聽起來高大上的技能,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有一些父母,年輕時有未完成的夢想,希望由孩子來繼續,而不顧孩子本身的想法。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從小樹苗長成大樹,沒有一棵會相似。自由生長,才會長成最美好的樣子。
4、 限制孩子的想像力
天空必須是藍色的,雪必須是白色的,魚兒只能在水裡,小鳥屬於天空。這樣的標準答案,在高速發展的多元化社會,早已落伍。創新能力,是人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當孩子說出與你心中標準答案不符的答案時,請不要馬上駁斥他,也許,正有一顆新星冉冉升起。
5、 要求孩子事無巨細地匯報自身情況
如果有一個監控攝像頭24小時對著你,你會有什麼感受?被掌控的感覺籠罩著,你的一舉一動對方都了如指掌,你會焦慮,還是恐懼?作為父母,了解孩子情況很正常,但事無巨細一分一毫都不遺漏,這就成了監控。每個人都需要空氣,才得以呼吸存活,孩子也需要獨自長大的空間。
6、 不注重孩子的隱私
曾經有人在網上發起話題:「你的童年陰影是什麼?」獲得高贊的答案是——父母不敲門就突然闖進房間,長大後養成了就算在家裡也要給房間上鎖的習慣。還有其他人表示,日記被偷看也讓人感到窒息。隱私權是人的基本權利,父母隨意侵犯,本質上還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獨立的個體。
7、 提前選定未來發展道路
考公、考研、留學……有些孩子才上初中,父母就已經提前規劃好了未來的發展道路,不管孩子如何提出異議,都堅決認為自己選擇的才是最好的。誰也無法預知人生,生命只有一次,自己經歷了才不會後悔。
蝴蝶很美麗,卻要經歷痛苦破繭的過程,可如果你幫它把繭剪開,它很快就會死去。在掙扎破繭的過程中,蝴蝶把多餘水分擠去,翅膀才變得乾燥,得以順利飛行。有些事情,總要自己經歷,才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