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魏水華
頭圖 |pixabay
春節,中國最重要的節日。
年夜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頓正餐。
牛羊魚蟹,鮮蔬果品、爆熘煎炸、燜燴焗扒,中餐最精妙的烹飪手法,和最精華的食材原料,都會應用於年夜飯。無論廣東人的盆菜、福建人的圍爐、山東人的酥鍋,還是東北人的大豐收,它們都代表了本地的文化傳統、物產資源,和大眾的審美味道。
而年夜飯的地理圖譜,則是中國數千年飲食文化最集中、最直觀的體現。
No:1壹
過年時節大吃大喝,不管從哪方面理解,都與南方的農耕文化、北方的遊牧文化背道而馳。
受到北亞地區中西伯利亞高原的獨特地形影響,每年冬天,來自北冰洋的冷空氣都會被壓縮成高壓氣流,一路南下,導致中國大部分區域的氣溫,明顯低於全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
低溫環境直接導致生態運行減緩,大量動植物進入休眠或半休眠期,繼而引發農牧業蕭條。對上古中國人來說,最終的結果,就是在漫長的冬季裡沒東西吃。
飢、寒,這是古人致死最重要的原因。所以至今,中國民間還把過年稱為「年關」;過年期間可怕的災病,則以「年獸」比擬;而熬過了一年中最寒冷、最黑暗的除夕夜,就意味著氣候回暖、活下去的可能性增大,要敲鑼打鼓放爆竹慶祝。
晉朝人韓鄂過年給家人喝屠蘇酒的傳說頗具代表性。屠,就是割;蘇,就是腐草。韓鄂割了腐草當作藥來泡酒,在過年時節給家人分食,就不怕生病過不了年關。後人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講的就是這個過年時節關心家人健康的典故。
從這個角度理解,過年非但不應該大吃大喝,還應該節省食物,以備不時之需。與春末夏初青黃不接的時節相比,過年是古代中國人生存更大的挑戰,畢竟青黃不接時還可以出門漁獵採集,而隆冬季節,屋外只有白茫茫一片。
No:2貳
中國人第一次把「吃」與「過年」聯繫起來,是西晉時代周處在《風土記》裡的描述: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很顯然,「守歲」的行為,來自於上古時期對「年關」的恐懼;而百姓們饋贈禮品,邀請吃飯,則是鄉鄰之間相互幫襯,共同度過年節的做法。
事實上,隨著私有經濟的發展,漢朝開始,中國社會貧富差距逐步拉大。而曹魏時期推行的給客制、民屯制、租調製,進一步刺激了地主階層的興起。農民依附於土地,而地主依附於農民。
在最難熬過的寒冬臘月裡,家有餘糧的地主操辦酒食,饋贈佃農,保證第二年能活下足夠的勞動力繼續耕作。也許年夜飯的起源,就在於此。
另一方面,東吳孫氏政權對江南的大開發,也是促成過年期間「酒食相邀」的原因。與華夏發源地黃河流域的氣候條件不同,江南地區冬季溫度很少會低於零攝氏度,如果耕種得當,很多作物在冬季也能有一定的產出。
周處出生於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他的父親是東吳末期鄱陽太守周魴。他記載的「酒食相邀」,很可能描述了冬季仍然有相對豐富食材的南方城市風貌。
No:3 叄
不得不說,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的中國南方大開發,是卓有成效的,年夜飯的進化,就是一個最直觀的表現。
南北朝末年,南朝人宗懍在他的《荊楚歲時記》中寫道:「歲暮,家家具餚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這大概是中國人第一次把「飯」作為具體的儀式,和過年結合起來。同時,這段話也第一次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大規模地浪費食物「故意多留去年的飯,放十二天再丟到街上去」。
對於信奉「粒粒皆辛苦」的農耕文明來說,這種做法簡直不可思議。要知道,即便到了今天,人們用於祭祖的供品,在使用完後,也是要「分而食之」的。這種吃祭品的行為,在全球其他地區也不多見。
唯一的答案是,當時的湖南湖北地區,食物真的已經多到了吃不完的程度。這也印證了後來「兩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而中國人的年夜飯,也從此開始,走上了越來越豐富、隆重、講排場的道路。在一年中最沒得吃的日子都能吃飽,祈禱闔家富裕,吃喝不愁。
No:4肆
隨著隋唐結束東漢以來戰亂紛爭的局面,大一統的王朝的南北交流變得頻繁和常態。南方人將年夜飯大操大辦的習俗,開始向北方遷移,吃與守歲二者的相關度逐步升高。
史料裡描述了唐代長安市民的年夜飯,按當時分餐制的模式,菜餚酒水一道道分開上,頗似今天的日本料理。
第一道是酒,椒柏酒是最常見的。這是一種改良版的屠蘇酒,不再用腐草,而是精選了大黃、白朮、桔梗、蜀椒、桂辛、烏頭、菝葜等藥材。唐代的蒸餾技術還未成熟,所以酒水的酒精度並不高,藥材的加入,更大意義上是增強其驅除寄生蟲、增加血液循環、升高體溫的效果。這種饒有古意的吃法,本質上仍然隱藏著百姓對過年的恐懼。
酒喝完後,第二道上的是五辛盤,所謂「五辛」,就是五種帶著辛辣味道的蔬菜,分別是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盤子裡一片青青綠綠的生辣氣沖天。和椒柏酒一樣,這也是為了驅蟲防病的。
第三道是膠牙餳。餳就是帶著黏性的麥芽糖。唐前期,甘蔗栽種和蔗糖提煉技術還未傳入中國並普及,烹飪中調味品的甜味主要來源於蜂蜜和麥芽糖,成本極高。所以麥芽糖製成的食物「膠牙餳」主要也是給老人吃的,它能考驗老人的牙齒堅固程度,也祝福老人牙齒不脫落。
最後上的是主食「湯中牢丸」。這是一種融合了餃子和湯圓的麵食,裡面裹著葷素各色餡料。煮熟後連湯上桌,這一餐填飽肚子,主要就是靠這玩意兒了。今天中國中原地區和北方過年必吃的餃子、元宵節吃的湯圓,都與唐代的「湯中牢丸」有著很深刻的傳承關係。
很顯然,唐代中原百姓的年夜飯還遠遠算不上豐盛,味道也不甚佳,其養身保健,祛病延年的祈願遠大於實際入嘴的功用。
而同樣是唐代,根據韋巨源《燒尾宴食單》記載,當時人為了慶祝士子登科或升遷舉行的「燒尾宴」,品種有飯、粥、點心、脯、醬、菜餚、羹湯等,食材有米、麵粉、牛奶、酥油、蔬菜、魚、蝦、蟹、雞、鴨、鵝、牛、羊等,極盡華美,更像是今天的年夜飯。相比之下,當時的年夜飯簡直可以用寒酸來形容。
即便是以富聞名的宋,年夜飯也並不隆重,北宋的《歲時廣記》和南宋的《歲首書事》,都記載了當時人過年吃一種名為「餺飥」的手擀湯麵。根據範成大的《吳郡志·風俗》記載,南方江浙地區還有「肥冬瘦年」的民諺,意思是冬至吃要得好,而過年從簡。
但至少,在唐宋時期,食物已經與年節緊緊地聯繫起來,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春聯、爆竹、祭祀,充分詮釋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價值觀。
No:5伍
今天年夜飯格局的正式成型,其實已經是明清之後的事情。
餃子和湯圓年糕的加入,是最具代表性的兩個圖騰。
餃子的原型是一種宋朝出現的麵食,原名叫「角子」。北宋時期,它是汴京和臨安街頭的小吃,帶著強烈的平民色彩,且沒有節令特色。
但到了明朝,它卻搖身一變,成了宮廷飲食中年去歲來時的象徵。《酌中志》記載,明代宮廷「正月初一五更起……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即餃子)。或暗包銀錢一二於內,得之者以卜一歲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賀新年也。」
餃子裡包硬幣,作為新年祈願,這顯然已經是今天北方流行的做派了。
餃子如何從下裡巴人的吃食變成宮廷御用,其過程已不可考,但或許與朱元璋本人出身於微末有聯繫。事實上,平民背景的朱明王朝時期,包括豬肉、燒酒、內臟(肚子)、豆漿這些前朝地位較低的食品,都得以翻身,逐漸進入中國人主流的餐桌序列。
而在南方,宋朝上元節(元宵節)吃的「圓子鼓豉」則進化成了湯圓、湯糰、元宵等眾多品類叫法,製作方法也固定為「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與今天的湯圓已經沒有區別;而年糕,本質上則是沒有餡兒的湯圓,是盛產大米地區,更具平民意義和廣泛傳播性的食品。
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清時代的江南文風鼎盛、士子輩出。再普通的百姓,都有耕讀傳家的教育模式。文人士子引領了諧音、暗喻的文字遊戲,湯圓喻「團團圓圓」、年糕喻「年年高升」,這些吉祥的寓意,給了更多南方人選擇它們的理由。
根據史料,最晚到明英宗時期,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年糕的年夜飯格局,已經徹底形成。而這種食俗進化的背後,則表現了曾經作為華夏文化核心的中原地區逐漸平民化,曾經邊遠地區的南方在經濟文化雙超車的大歷史。
No:6 陸
滿清入關後,對待年夜飯的態度,其實非常微妙。
一方面,康雍乾諸代帝王,都在努力保留滿族特色的遊牧文化,防止被徹底漢化;但另一方面,作為大一統王朝的主宰者,對於漢族農曆節令,又不得不表現出社稷天下的重視。
滿漢全席,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
傳統漢族重視過年的儀式感,但卻並不鋪張;遊牧漁獵出身的滿族不重視節令儀式,但飲食裡卻有大量的肉食和高熱量的乳製品。兩廂結合,過年大宴,成了一個美麗的誤會。
清宮的膳食檔案中,記載了乾隆四十九年舉辦除夕筵宴中所用的物料的數額,其中皇帝御桌酒宴所用的物料數額為:豬肉65斤,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7隻,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關東鵝5隻,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雞6隻,魚20斤,鹿尾4個,大小豬腸各3根。另外,制點心用白面5斤4兩、白糖6兩。
大宴桌上的菜點由外到裡分成八路,有各式葷素甜鹹點心,有冷膳,有熱膳,共六十三品,還有兩副雕漆果盒,四座蘇糕、鮑螺等果品、麵食。
大菜之外還有果八品,以及奶子,小點心、爐食、敖爾布哈、鴨子餡包子、米麵點心等小吃,還有四品南北小菜。
這是一頓典型的滿漢全席,它將年夜飯的重點從「飯」轉移到了「菜」上,也奠定了後來中國民間年夜飯鋪陳、炫技、豐盛、富麗堂皇的底色。
此外,明朝末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殖民者們帶回了畝產量驚人的番薯和土豆,並在隨後一百年內傳入中國。塊根植物讓北方大量的苦寒不毛之地從此有了像樣的糧食,也養活了更多中國人。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史無前例地連續突破2億、3億,與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平民百姓家裡的餘糧多了,自然也想和貴族階層一樣,過年吃口好的。在沒有冷藏冷凍技術的古代,為了防止囤積的食物變質,臘腸、燻肉、醬鴨、醃雞,乃至泡菜、醬菜,在這一階段飛速發展,大行其道,並成為年夜飯的重要傳統和底色。
- END -
從縱橫兩個維度理解,年夜飯有著同一樣的內核。
橫向上,它反映了中國博大疆域和多元化的物產,是中國人高超烹飪手法和美食觀的縮影,是各地文化多元化的表徵。
而它蘊含的歷史縱深,則凝聚了這個國家五千年歷史一脈不變的傳承。它是農耕文明對一整年收成的檢閱,是人神共饗的美食,更是包含著家人歡笑和新年祈願的幸福圖騰。
今年春節,騰訊新聞發起了一場「中華年夜飯爭霸賽」,邀請全國網友投票,從來自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340道菜中,選出十道中國人最喜歡的菜。快點擊連結,看看全國各地有多少種五花肉做成的美食吧!別忘了為你喜愛的菜點個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