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 華
與商業觀察家作者交流可添加微信lihua759321
盒馬做的數位化農業——大單品產地倉、銷地倉模型,就是一個B2B業務。相對於當下的生鮮流通模型,盒馬將供應鏈前移了一步,到農產品產地去建倉、建加工中心,這就是要去直接面對農戶做買手、分級分選加工、產地標準化,以及基於數位化的訂單農業了。
這也將是一個大投入、長周期、布局長遠的事情。
從生鮮供應鏈的角度來講,方向是對的,能優化流通效率。現在則也沒有人大規模做這件事,因為做這個需要有很強的投入能力、終端銷售規模、專業能力來支撐。
傳統商超的生鮮業務走得是供應商體系(盒馬是要直接面對農戶了),雖對外稱基地直採,去田間地頭直採,但絕大多數還是找當地買辦、供應商來負責採購、包裝、物流等,傳統商超的基地直採主要是輸出採購標準,深一點就做點培訓。所以,基於供應商體系的盈利、流通模型,傳統商超過去是沒有動力,也沒有大決心來做這件事的。
新興生鮮電商(包括社區團購)則沒有規模、資源來支撐它們做這個事,它們幾乎都是從銷地批發市場拿貨。
由此,盒馬又成為了吃螃蟹的人。
不過,這個事情能不能做成,可能也取決於阿里的「燒錢」決心、耐心夠不夠,以及盒馬的專業能力、持續性的專業能力有沒有。
因為吃螃蟹有可能會成為「先烈」,盒馬做的「產地倉」也是在幫行業培育市場。這可能會對市場造成一連串影響。
一
產地倉
2019年下半年,《商業觀察家》注意到盒馬的數位化農業部門在規模招人,產地一塊,到去年年底,據稱就已經有2、300人團隊規模了。
而根據盒馬近期披露的B2B業務發展近況。盒馬(阿里數位化農業)已經架構了5個產地倉、17個銷地倉網絡,圍繞水果大單品來做。盒馬賣場部分,有一些生鮮品類也是走供應商體系、聯營的,但水果一直來都是盒馬完全把控的。
做產地倉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把供應鏈前移了一步,以前的生鮮流通模型是在產地找買辦,由買辦對接海量分散的種植農戶。買辦,及供應商隨後組織採購、包裝、分選分級、運輸。送到銷地批發市場,或者連鎖超市。
盒馬現在自己來投產地倉,等於是直接對接海量農戶了,把供應鏈前移了一步。繞開了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
這意味著什麼?
首先,是要做訂單農業。
盒馬的門店是數位化的,現在來架構產地倉、物流、銷地倉,那麼,整個鏈路就都要做數位化。
做完數位化,就可以根據前端渠道的訂單,來反向定製生產,因為產地倉,產地加工中心也是自控、數位化的。有多少訂單就加工生產多少。
整個流通模型就變了。以前是,水果成熟後一車一車的拉貨,送到批發市場。賣不賣得完,不好說,如果賣不完再想辦法。
現在有了產地倉,就可以按需生產了。訂單多少,產地倉、產地加工中心就按訂單量來加工。是根據數位化按需按訂單生產,而不是提前生產。
它的基礎是數位化,模型是訂單農業。理論上,這能大幅降低生鮮商品損耗。
其次,是要做產地標準化。
只有標準化才能做品牌農業,才能做訂單農業。
架構產地加工體系,就是要標準化採購、分選分級、品質構建、包裝。
再架構物流、銷地倉,就是整個鏈路的標準化。
那麼,當整個鏈路都標準化後,農業品牌化就能更好做了。
過去農業品牌做不起來,很多並不是營銷的問題,而是品質不夠穩定的問題。因為生鮮非標,要標準化很難,這造成品質口感都不穩定。同一產地、不同批次的商品,口感都可能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下,農業品牌化是很難做的。
而不做農業品牌,就會出現大量滯銷,以及利潤提不上去等情況。
整體來說,盒馬的模型是:1、上遊為農戶輸入數位化標準方案。2、構建按產地倉為上遊提供加工能力。3、產出都是以預包裝、標準份商品呈現。4、下遊集單,線上下單,針對生鮮電商、超市、團購等,以訂單反向生產。4、投資銷地倉,物流,實現鏈路數位化,強化B2B服務能力。
二
機會
盒馬做產地倉模型的機會在那?
大致來自於以下四點。
一、差價利潤。
現在很多生鮮商品的田間地頭收購價與最終的銷售零售價,會有2-3倍左右的利差。
這是盒馬走向源頭的最大機會之一。
供應鏈有利潤。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當下投資供應鏈相對於投資開店,投資生鮮電商渠道(燒錢補貼用戶等),更「便宜」。終端渠道層面的投資實際面臨產能過剩問題,投入大、太燒錢,整體回報率並不算太好。
而只有把供應鏈做強,也才能提升終端渠道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加工利潤。
投資產地倉是有一定現金流的。
農戶、合作社等將初級農產品送到產地加工中心、產地倉,是需要付費加工的。這是產地倉的一筆現金流和利潤來源。
這其中的關鍵是有沒有訂單,有訂單就可以「吸引」農戶付費在你這來加工。目前看整個農業產業鏈,有幾塊是賺錢的。一個是種子,一個是冷鏈冷庫等。
有訂單,比如,自己有自控終端零售渠道的支撐,就可以壓縮帳期,甚至現金採購(以銷定產),實現銷售資金的快速回流,進而銷售端也有現金流。所以,投資產地倉模型,如果自身資源夠,初始投入也並不是純燒錢,是能產生現金流的。
而通過產地倉來架構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則有助於做農業品牌,挖掘品牌利潤空間。
中國農戶由於老齡化,拍照上線線上渠道等工作,其實很多都不會做。架構產地倉後,也可以幫助農戶做這個工作,幫助農業種植數位化。
三、用戶空間。
歸根結底,盒馬現在能「吃螃蟹」,做產地倉、產地供應鏈,還是因為用戶需求有變化。
做產地倉、產地加工中心,出產的商品都是預包裝、標準份商品。
這類商品過去相對比較難賣,因為買菜主力人群——中老年人喜歡散裝商品。便宜、能挑選、新鮮。預包裝標準份商品,理論上則成本更高。這也是中老人為主力客群的傳統商超,過去沒有動力做這塊內容的原因之一——它的用戶需求不支撐做這個。
但是隨著生鮮電商的發展、年輕人的成家生子,以及疫情對中老年客群的線上消費培育等,預包裝標準份等加工生鮮商品的需求一直在增長,生鮮購買的便利性需求一直在增長(零售商幫加工選好,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疫情則可能讓增長加速了。
由此,這些新增的海量需求,開始能支撐盒馬去做產地倉了。
個體方面,盒馬在全國已經開了200多家店,有訂單量了,加上天貓渠道等,這個訂單量基礎也能支撐盒馬去做產地倉了。
甚至,這可能構成阿里巴巴的一個機會。
因為做數位化農業,做產地標準化、加工化,做產地倉、銷地倉的流通模型,如果要鋪開,是需要大量投資的,農業的複雜性則導致投資周期也比較長。
所以,這是一個長遠的事情。
那麼,什麼樣的公司才能做長遠的布局?
一定是有足夠資金能力的公司。像京東、拼多多、美團等當下盈利壓力比較大,它能像阿里那樣布局很長遠的事嗎?
有市場人士稱,耐心和投入都不會是一個量級的。盈利壓力可能會導致它們很多事情沒有辦法全力投入。
這一塊,美團和拼多多可能要相對好一些,因為農產品、「吃」是它們的「主營業務」,對它們來講,是不能輕易放棄的。
所以,阿里做數位化農業來重塑農業產業鏈,也是在發揚自己的優勢,攻擊競爭對手的短板。「阿里自己開幹了,其他競爭者有決心、有能力跟進嗎?」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個事做完了,就是阿里布局全國的一個基礎設施。
四、農業金融。
如果能建立一條「以銷定產」的數位化農業供應鏈,那麼,農業金融、農業保險就能更低成本導入了。
因為數據是清楚的,因為整個鏈條是標準化的,因為訂單農業能大幅降低損耗提升效率,因為擁有數位化鏈條能直接掌控農產品交易。
這些是農業金融的基礎,降低風控成本,提供金融場景。
而農業保險、農業金融的利潤回報很不錯。理論上,是個萬億市場。
五、產業鏈效率。
訂單農業能降低生鮮損耗,數位化鏈條也可以導入農資農具交易,產地標準化是農業品牌化的基礎,農業金融降低農業周期性風險。等等。
做這些是可以提升農業產業鏈整體效率,進而是從中獲得利潤,獲得附加值的。
三
挑戰
以上說了一堆好處和機會。
那麼,這麼多好處,為什麼以前沒有人做?
這是因為這裡面的坑也很多,挑戰也很多,不好幹。
《商業觀察家》簡單說四個挑戰。
一、不得不做。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阿里、盒馬選擇自己去做產地倉的重要原因是,沒有別人做。「生鮮電商虧、燒錢就燒在這裡,按自己理想模型做,發現很多環節都不通,這是現有的產業環境造成的,那麼,如果要大發展,只能自己動手、投入大量資金來做,來梳理流通、產業鏈。」
農業牽扯的學科太多,網際網路過去單點突破的應用方式,在這個領域作用有限。
因此,要規模做這個市場,就需要自己下場做。
目前來看,盒馬做的產地倉模型構成可能為:產地倉自己租,或自己建,都可以,這塊當下都很便宜。
從產地倉運往銷地倉的物流基本可能走第三方,自己幹難度大。
銷地倉一塊則一般會自己建。因為要為客戶、自己提供服務。沒有自控的銷地倉,服務能力可能是沒有保障的。
因此,沒有人做過的事,盒馬來做,不管怎樣可能是要交學費的。
但盒馬的優勢在於,它現在有訂單量了。這個是幫節省成本、提升效率的,原來的一些生鮮電商規模都不大,一年的銷售額分到每天來看,沒多少量的。
二、專業能力。
現在盒馬做產地倉,做生鮮B2B。就是要服務更多零售終端,而不僅是自有門店、渠道。
那麼,盒馬也是一個供應商了,只是它供應的是產地直發、線上訂貨、預包裝標準份的商品。
這塊會面臨什麼問題呢?
首先,是資金佔用。
供應商的一個價值是資金蓄水池作用。向農戶採購是要付現金採購的,農戶不接受賒帳。賣給商超則是要被壓帳期的,因此,做這塊需要大量資金能力。
其次是,品控。
品控是核心能力,品控的意思是從收購、加工、運輸、零售交貨,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作為產地供應商,盒馬是要把買辦發展成為自己的員工,由此,如出了錯,造成的退貨、損耗等損失,就得你自己擔。這個不僅考驗技術能力,還考驗標準、執行能力。
這對團隊的要求很高,既要懂農業,又要懂技術、物流,還要懂網際網路營銷、用戶需求、零售等。這些環節都是不同的人在做,懂農業的在地裡,懂技術的坐在辦公室裡。都不是一路人。
所以,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不然,怎麼沒人做呢。不然,過去的零售商為何都不做這塊,都把這塊風險轉嫁給供應商呢?
再一個是,不同渠道的服務能力。
做產地倉、做B2B服務,面對的客戶就很多,有前置倉生鮮電商,有連鎖商超,有夫妻店,有社區團購,有其他新零售渠道,有企事業單位福利採購,要做產地一件代發等等。
不同渠道的需求則是不一樣的。
因此要做好這個B2B服務,既需要有標準的推行、影響能力,也需要能形成針對不同渠道的專業化服務能力。
大的平臺、零售公司在這塊一般都是相對不擅長,更靈活的初創公司、區域公司可能會表現得更好。
目前來看,盒馬做的產地加工這塊內容,適用範圍可能更適合電商、新渠道。
傳統商超渠道會有需求,因為大家也都在做到家業務了,尤其在一二線城市。但是這塊的量可能也不會太大,因為傳統商超過去的盈利模型是,生鮮做低價,引流讓消費者來挑選,所以做得都是散貨,預包裝、加工生鮮商品的成本則更高,傳統商超的主力客群可能不會太喜歡。比如,讓老頭老太太買盒裝商品,老頭老太太其實不太樂意的。
這也是造成傳統商超過去沒有動力去做產地加工內容的原因之一。
最後,運營成本。
為什麼零售渠道很難去產地做加工化、分選分級?
因為人力成本很高。自己做比在當地找買辦的成本更高。
中國人飲食口味多樣,吃很多種水果與蔬菜。
一個超市如果每個品項都自己去產地分選採購,一個品項就可能需要1-2個人常年駐守產地,去盯品質。因為即便同一產地,不同批次商品的品質、質量都是不一樣的,是需要專人去盯的。
那麼,一個超市、一個生鮮電商正常運營,是要經營數十款蔬菜和水果的,這麼多品項做產地分選直採,得養多少人呀,比找當地買辦,成本肯定是要高的。
這塊就是盒馬當下的重要挑戰。盒馬也只能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慢慢做,做大單品的產地分選倉。
這個是長周期的事情。
但如果盒馬做這塊形成網絡後,它的營銷、損耗、公攤的成本會降低的。
三、替代所有?
按照盒馬現在的模型,如果B2B業務、產地倉模型做大了,那麼,盒馬可能就是要替代銷地批發市場,其與產地批發市場的功能也重合了。
《商業觀察家》認為,一直來,盒馬的一個問題是不夠簡單。不夠簡單就可能會缺乏力量。
舉個例子,如果看歷史任何一個商業形態,從來沒有一個業態會像盒馬這樣有這麼多競爭對手。
大賣場是盒馬的競爭對手,都做「一站式購齊」。
社區商業是盒馬的競爭對手,盒馬提供的到家服務和預包裝方便菜與社區業態在競爭購物便利性。
精品超市是盒馬的競爭對手,因為都偏中高端,盒馬的模型如果不能賣高毛利,是很難覆蓋成本的。
倉儲式會員店,如Costco、山姆會員商店是盒馬的競爭對手。盒馬定位做會員店,過去幾年,一直也都盯著山姆等,它像把山姆消費的「一次買一周」的大包裝銷售,培養為讓消費者「一兩天買一次」的小包裝銷售。
生鮮電商是盒馬的競爭對手,前置倉生鮮電商,像叮咚買菜主要做的是周末市場,盒馬的生鮮業務也是。都售賣大量活鮮,和提供到家服務。
跟基於中央倉發貨的B2C生鮮電商比,盒馬也是24小時提供線上訂單服務,1小時達則主要是打B2C生鮮電商。
餐廳是盒馬的競爭對手,盒馬做的大海鮮和堂食,以及與餐廳都布局於購物中心,就是在搶餐廳市場,尤其是海鮮餐廳的生意。
便利店是盒馬的競爭對手。門店布局購物中心商圈,直接在搶辦公商圈的午餐市場。
批發市場是盒馬的競爭對手,比如海鮮批發市場,家附近就有活海鮮賣,消費者為啥還要去「稱」都不準的海鮮批發市場?
餐飲外賣,如美團是盒馬的競爭對手。過去看,盒馬做什麼,美團也都會跟著做一個。因為盒馬提供了大量堂食餐飲,半成品、熟食,盒馬一開始是做中央廚房的。這些方便食用的半成品,難道不是在抄美團的後路嗎?
人民幣還是盒馬的競爭對手,強推無現金支付、無人支付終端,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很不友好。
把整個市場的業態鋪下來,就會發現盒馬比較貪大,似乎什麼都想做,也就是所謂的「四不像」。
現在如果盒馬的產地倉做起來,那就是完全跟批發市場對打了。
未來的競爭壓力會怎樣,不好說。
不過,盒馬架構的這套數位化鏈路,可能也是阿里所要構建的基礎設施,有可能會開放給其他企業用。
四、品類局限
目前盒馬做的產地倉模型,全都是水果品項。
這其實體現了這套模型的一定應用局限。
比如蔬菜,蔬菜跟水果不一樣,蔬菜是要本地化的,因為供應半徑短、保質期更短,城市周邊也都有種。只是根莖類的,比如土豆、芹菜可以長途運輸,可以去做原產地。
以葉菜為例,葉菜長得快,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就能長出來了,這個是不需要產地倉做的,就在城市周邊做採購就可以了,比如盒馬在上海周邊搞的盒馬村。
水果就相對比較適合原產地建倉做,因為要有明確產地,優質產地。水果年輕人吃得多,不僅有餐桌屬性,還有零食屬性。適合原產地分選、預包裝、標準份做。蔬菜購買主力人群是老頭老太太,他們往往不會願意買盒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