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穎秋
來源:GPLP犀牛財經(ID:gplpcn)
長大以後,有快樂,也有痛。
字節跳動就是如此。
2020年,「抖音海外版」TikTok美國用戶下載量為1.65億,原本營收有望突破5億美元,結果突遭川普政府封殺。同時,TikTok海外市場,在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家,相繼遭到封殺下架。
38歲的張一鳴在美國市場遭遇了一場任正非式危機。
無論對於國家、企業還是個體,一旦「長大以後」,就意味著很多問題和挑戰都是新的,而『大人』的責任,就是想辦法去負責、去解決這些問題。
2012年,創立字節跳動以來,張一鳴就多次表示,自己的創業過程一直很快樂。
而今,字節跳動全球公司員工剛剛突破10萬大關。
今時今日的張一鳴,比誰都明白:
長大以後,責任和煩惱隨之而來,痛自然比快樂要多了。
長大以後,就要學會心平氣和地面對兵荒馬亂。
一本傳記帶來的啟發
張一鳴不喜歡被別人掌控,同時具備極高獲取信息的效率和能力。
紅衫資本中國合伙人孫謙這樣評價張一鳴:
「張一鳴學習能力和溝通能力非常強。」
讀傳記,是張一鳴自我充電的最佳學習途徑。
他覺得「人們看大的東西特別容易無感,對大的轉折一般也無感,是事後才感覺到。人生只能過一遍,無法去審視。而通過看傳記有機會通過別人的人生,去審視自己的人生。在閱讀傳記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代入感,看到一個人在巨大浪潮中的變化。」
張一鳴對《賈伯斯傳》推崇備至,前後翻閱了不下三遍。2013年,第一次讀完英文版《賈伯斯傳》,張一鳴寫下了自己的感悟:
花了6個月看完kindle上英文版《steve jobs》前半本,昨天花了6個小時在iphone上看完了中文版的後半本。實話說,我被震驚了:
賈伯斯不是完人,毛病很多。但在對平庸的極端不容忍和對卓越標準的極度追求,以及對此的犧牲上,好到令人怯步。
張一鳴和賈伯斯,一個極度理性, 一個略顯感性;
一個溫文爾雅,一個情緒暴躁。
但這樣個性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在經營管理公司方面,卻有很多共識:
共識之一 彼此尊重坦誠溝通
賈伯斯在自傳中這樣寫道:
「我試圖去打造一種文化,我們相互間誠實到了一種殘酷的地步,任何人都可以跟我說,他們認為我是一坨狗屎,我也可以這樣說他們。我們有過激烈的爭吵,互相吼叫,但那可以說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張一鳴對此深表認同,當感到溝通苦難的時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想太多的技巧和說法,而是更加坦誠。
共識之二 重視面對面交談
《賈伯斯傳》中寫道:創意產生於自發的談話,和隨機的討論當中。比如你偶遇到某個人,你問他最近在忙些什麼?聽完後,你會蹦出各種各樣的想法。
張一鳴也說過:討論使人聰明。
張一鳴十分重視促進信息的高效運轉。
在字節跳動,有內網溝通,有培訓交流大會。
每雙月公司會舉辦「CEO面對面」的交流會,公司的營收情況、發展阻礙等等「敏感」問題,每個員工都可以暢所欲言。
共識之三 重視一流的人才
《賈伯斯傳》中,賈伯斯表達了對一流人才的渴求:
「如果你想建設一個由一流隊員組成的團隊,就必須敢下狠手,讓二流的人離開,因為你不這樣做,沒人會這樣做。如果你吸收了幾名二流隊員,他們就會招來更多的二流隊員,很快,團隊裡甚至還會出現三流隊員。」
張一鳴也說過類似的話:「每當想放低要求的時候,我就提醒自己一定不能往低走而要往高走,我們要做得出彩,而不是完成事情。而尤其在早期,核心幾個人的能力素質態度是最關鍵的。很多企業失敗的時候,總說是政策的變化、市場的變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技術發展的變化等等,導致了失敗,其實這都是瞎說,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原因,都是因為人不行。可見,人才對於一個企業的重要性。」
2016年,張一鳴在演講中再次提到了對人才的重視:「字節跳動人才機制主要包括三個要點:第一是回報,包含短期回報和長期回報;第二是成長,他在這個公司能得到成長;第三是他在這個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幹起事來覺得有趣。」
企業諮詢顧問劉潤老師曾經披露過字節跳動「搶」人「軼事」,讓人領教了張一鳴「對人才,看上就拿下」的「伯樂」手腕。
首先,是員工內部推薦。
在字節跳動,推薦一個新員工加入,最高能得3萬元。
推薦得多的,甚至追加送汽車。話說有位員工內推了500多人,拿到獎金30萬,攢夠了家鄉房子的首付。
其次,老闆張一鳴親自出馬,三顧茅廬。
有一次,張一鳴看上了一個候選人。於是,他就去他樓下咖啡館找他。聊完後,候選人還是比較猶豫。
沒事,那就等。隔段時間在去問問近況。
等了3年後,這位候選人終於加入了字節跳動,成為一位產品研發的負責人。
如果這個候選人正在創業呢?
那就把他的公司買下來。
還有一次,張一鳴看中了一位候選人陳林。可是,陳林這時候正在創業。
於是,張一鳴就把陳林的創業團隊整個買下來了。
現在,陳林是字節跳動大力教育的CEO。
還有一次,張一鳴又看中了一位候選人張楠。張楠這時也正在創業。
他就把張楠這個創業公司也買下來了。
張楠現在是抖音的CEO。
大力出奇蹟下的務實浪漫
張一鳴在做事方法上,倡導大力出奇蹟;而在做事風格上,卻追求務實浪漫。
在張一鳴眼裡,字節跳動是一家非常務實而浪漫的公司。
我們看看一個理工男眼中的浪漫是什麼樣子?
他說:「對字節跳動來說,理想主義還不夠,浪漫比理想主義更浪漫,只不過我們是務實的浪漫。什麼是務實的浪漫?就是把想像變成現實,直面現實,改變現實。」
「精緻的文藝不是浪漫,粗糙的宏大是浪漫,新事物都是粗糙的。曬情懷故意感動別人不是浪漫,獨立思考,穿越喧囂是浪漫。有生命力是浪漫,面向未來是浪漫,擁抱不確定性是浪漫,保持可能性是浪漫。」
關於字節跳動的務實,張一鳴是這樣解釋的:
「大力出奇蹟是務實,刨根問底是務實,抓住本質是務實,有同理心是務實,尊重用戶是務實,認識世界的多樣性是務實。」
這種務實基因已經深深注入到了員工的骨髓當中。
字節跳動的一個個項目,仿佛神兵天降一般,被簡單粗暴高效神速搞定。
2019年3月,剪映app立項。
5月,就正式上線。
8月,就登頂APP Store的中國區免費APP榜。
平均兩個月,做出一個app。
難怪字節頭條被稱為「app製造工廠」。
2020年春節期間,團隊操刀《囧媽》項目,由100位員工通過線上「雲辦公」聯動完成的。
抖音CEO張楠說:「小夥伴們36個小時不眠不休瘋狂工作,從聯繫影業公司老闆、談判價格到確定籤約,這其中絕大部分工作都是通過線上『雲辦公』聯動完成的。」
於是乎,6.3億的囧媽項目,36小時達成。
大年初一,賀歲電影《囧媽》抖音、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抖音火山版上可以全片在線免費播放。
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別人家的務實高效」啊。
張一鳴提煉出字節跳動的24字「字節範兒」:即追求極致、務實敢為、開放謙遜、坦誠清晰、始終創業和多元兼容。
一走進字節跳動的辦公室,就能感受到這24個字帶來的一種平等的、去頭銜化、去等級化的氛圍。
在字節跳動,大家對張一鳴都直呼其名為「一鳴」。
「一鳴,我們定了這個會議室。你們超時了。」
這時候,張一鳴只有說抱歉。然後拿著電腦去找別的地方了。
還有一次,張一鳴有一天到一個部門去開會。
他提前到了幾分鐘,沒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就老老實實坐在那裡自己看手機,等著時間到了再開會。
誰能想像出這樣的一個沒有架子、憨憨萌萌的人,是一家10萬員工的網際網路巨頭的掌舵者呢?
可以延遲滿足感,卻無法卸載生活
在張一鳴南開大學的室友梁汝波印象中,「恐怖的自律」與「不一般」一直都是貼在張一鳴身上最顯著的標籤。上大學期間,張一鳴不是成績最好的,但他對自己要求是最嚴格的,「他不打牌、不玩遊戲、不看碟,還給自己起了個封號叫「道德狀元郎」。
昔日同窗,如今的抖音短視頻創始人、今日頭條技術監梁汝波回憶起往昔時光依舊曆歷在目。
他眼中的張一鳴現在依舊「非常人可比」。
作為一家在全球擁有10萬員工的網際網路帝國掌門人,38歲的張一鳴依舊一如既往地像機器一樣訓練自己,篤信算法至上的他沒有太多情緒化的東西,日復一日地周轉於找到目標、完成目標的循環往復過程中。一旦遭遇失敗,就優化手段,繼續開始,直到完成,繼而完美。
張一鳴最欣賞自己身上的一個特質,就是延遲滿足感。
在微博裡,關於「延遲滿足」,他寫下了如下一大段解讀的話:
有同事問我說:延遲滿足感太過也不好,與即時滿足相矛盾,不好把握。
我的理解是:延遲滿足感無關高興、慶祝、分享等行為。更多的是內心的,是不是滿足感將內心蒙蔽、智慧遲鈍、錯過機會。
常言道: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我的版本:以大多數人滿足感延遲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什麼是努力?早出晚歸,常年不休的人有很多,差別極大,區別好像不在努力。
張一鳴口中的高頻詞「延遲滿足感」,這是一項長期修煉,也是一種成熟的自律。
史丹福大學凱裡·麥格尼格爾教授在《自控力》裡寫道:
人類的天性不僅包括了想即時滿足的自我,
也包括了目標遠大的自我,
自控力最強的人,
不是從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
而是學會如何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
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顯然,張一鳴就屬於那種自控力超強的人。
張一鳴知道延遲滿足感的本質是克服人性的弱點,很多人很難做到。於是,他將「延遲滿足感」這套人生哲學進行逆推,倒逼出一套字節跳動系產品的底層邏輯來: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抖音、西瓜視頻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即刻滿足人的本能欲望,千方百計地通過算法讓人馬上即刻獲得快樂,甚至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張一鳴本人推崇「延遲滿足」,但他通過算法構建的產品卻統統「逆延遲滿足」,倡導即時滿足。這固然令人感覺有一點矛盾,細思下來也並非極恐,這世間所謂高人與贏家,不就是這樣,基於對人性弱點的洞悉,自己通過嚴格的自律,控制住人性的弱點,而同時盡最大限度去挖掘、滿足和釋放別人的人性弱點嗎?
正如張一鳴所言:生活中,大部分人是需要圍繞一個東西轉的,來打發一段時光的,不管這些東西是宗教、小說、愛情還是今日頭條、抑或是抖音。我不認為打德州、喝紅酒和看八卦、視頻有多大的區別。
深諳人性的張一鳴比誰都明白,生活本身是殘缺的,但是通過算法技術可以讓它變得日趨完美。畢竟一個人是克制,還是隨性,是延遲滿足,還是即可滿足,都無法卸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