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曹操、劉備這代人離世後三國進入中期階段,這個時代由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人主導。當他們三人離世後又進入後期階段,而這個階段則由他們的弟子、後人,比如姜維、鄧艾、陸抗、司馬昭等人主導。
姜維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鄧艾也是司馬懿的親傳弟子,兩人的年紀相仿、履歷也相仿,很多人都把他們看作是諸葛亮、司馬懿鬥爭的延續。但通過結果來看鄧艾其實稍勝一籌,這和兩人的綜合能力有關,但也和兩國國力有關,貫穿整個三國史的老將廖化看得很清楚。
廖化的評價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鍾會率領10萬大軍在進攻劍閣,蜀漢大將軍姜維領兵防禦。劍閣被稱為第一雄關,修建得易守難攻,魏軍無法使用大量攻城器械作戰,一時間難以攻克。面對損失慘重的魏軍,鍾會甚至有退兵的想法。此時鄧艾認為大軍好不容易攻破漢中城進入益州,願意領1萬精兵走陰平小道進入益州腹地佯攻成都逼迫劍閣大軍回援。
隨後鄧艾帶著1萬精兵翻山越嶺,在一張模糊的地圖下奇蹟般地穿越陰平小道進入成都地界。因為無人察覺,鄧艾打著擒賊先擒王的理念快速奔襲成都,結果在綿竹遭遇正在布防的諸葛瞻部隊。諸葛瞻不敵鄧艾,父子兩人很快被鄧艾斬殺,綿竹淪陷後鄧艾在此地休整並寫信逼迫劉禪投降。姜維得知消息後大驚,果斷帶一部分兵馬支援成都,而蜀漢後主劉禪在多位大臣的教唆下向鄧艾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儘管後來經歷鍾會、姜維叛變、鄧艾被冤殺,益州動亂等等事件,但自姜維、鍾會被亂兵殺死後動亂很快被司馬昭平息。司馬昭強行把劉禪和蜀漢舊臣遷到洛陽,名義上是幫他們養老,實際上是更好監視、管控他們。劉禪胸無大志在洛陽過得有聲有色,甚至還鬧出了樂不思蜀的笑話。而跟隨他一起來的大臣們為此感到很丟臉,但人在屋簷下也不好指責劉禪。
曾經有人諮詢蜀漢老將廖化關於姜維、鄧艾兩人的評價,畢竟廖化是三國初期活到後期時代的人,一輩子見過無數名將也和名將交手,他的評價最客觀。廖化尋思片刻後緩緩說道:"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意思就是姜維能力不如鄧艾、蜀漢國力不如曹魏,再加上姜維頻繁用兵,自然輸多勝少。
鄧艾多次識破姜維意圖
姜維掌權後總共進行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六次北伐對上鄧艾,從戰績來看的確輸多勝少。曾經姜維第三次北伐時鄧艾還不是魏軍主帥,雍涼地區一個太守。姜維效仿諸葛亮出兵祁山攻略隴西,彼時魏軍主帥是陳泰,他認為姜維很有可能聯合隴西邊境的羌人一起拿下隴西,隨後再和羌人借道攻打西涼,目的獲取西涼產馬地補齊蜀漢無騎兵的弱勢。
鄧艾認為姜維此招是聲東擊西,表面上攻打隴西實際上是要攻打南安郡,目的要切斷涼州和雍州的聯繫並斷我方軍糧,屆時自然可以吞併隴西、西涼兩地,於是提前命人在南安郡布防。結果和鄧艾預料的一樣,姜維大軍突然出現在南安郡,幸好城內提前布防才免於淪陷。
後來姜維在沓中屯田擺出要穩紮穩打的跡象,此時鄧艾已經成為雍涼副都督,通過情報得知蜀軍並不缺糧食,姜維屯田的目的不是因為缺少糧草,更多是障眼法。連續經過幾日的試探後發現隴西地區有小股蜀軍騷擾,很多人以為姜維攻略隴西,鄧艾冷靜認為姜維目標將是新城郡,再次派人快馬加鞭往新城郡送信。結果新城郡剛布防完畢蜀軍大軍已經到陣前,新城再一次擊退蜀軍。
還有最經典一場戰役名叫駱谷之戰,此戰姜維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朝隴西進軍,鄧艾同樣率領10萬大軍禦敵。因為兵力戰力相當,魏軍很多將領認為可以打消耗戰,避免傷亡過大。鄧艾認為蜀軍想速戰肯定輕裝行進,雖然士氣如虹但弱點同樣很多,消耗戰雖然穩妥但並不能根本性改變戰況,不如主動出擊。隨即命令部隊輕裝簡從日夜行軍至駱谷提前埋伏,第二日姜維果真帶著部隊經過駱谷,此時鄧艾突然發難,魏軍佔據山上有利地形不斷朝山下射箭,姜維嘗試帶著部隊反攻,結果蜀軍損失3萬人馬姜維無奈撤軍。這場仗也是姜維軍事生涯裡輸得最慘的一場戰爭。
蜀漢國力遠弱於曹魏
而國力問題也是幹擾兩人勝率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姜維掌權時代蜀漢全國上下僅有100萬人口出頭,全國軍隊只有12萬人。而此刻的曹魏已經接近600萬人口,單單軍隊就有超過40萬,再加上曹魏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蜀漢不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沒有任何勝算,對軍隊、兵裝的支援遠遠弱於曹魏。
在這種差距下,假如姜維持續作戰獲勝,那國家還有興盛的可能。但姜維總是輸多勝少,蜀漢的國力就這樣被姜維耗光,以至於最後連支持他的本錢都沒了,軍隊也沒有士氣,他又該如何戰勝鄧艾?
小結
戰爭雖然考驗兩軍將領、謀士的綜合能力,但更考究兩國之間的實力、科技等對比。廖化說得沒錯,曹魏的國力明顯是蜀漢的5倍甚至更多,而且還有廣袤的戰略縱深,哪怕輸了一場、兩場戰爭也不會傷筋動骨,更不會改變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而蜀漢則不同,畢竟耗不起也輸不起。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只能把人逼得非常緊張,人一緊張就出錯,判斷就會失誤。試問姜維的綜合能力沒有碾壓鄧艾,又身處被動的局面,如何打贏滿狀態又有無限補給的鄧艾呢?只是他不打可能蜀漢輸得更快,無奈只能硬著頭皮一直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