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得意弟子,為何碰上鄧艾總是輸?

2021-01-13 尋史春秋

自曹操、劉備這代人離世後三國進入中期階段,這個時代由諸葛亮、司馬懿、陸遜等人主導。當他們三人離世後又進入後期階段,而這個階段則由他們的弟子、後人,比如姜維、鄧艾、陸抗、司馬昭等人主導。

姜維是諸葛亮的親傳弟子,鄧艾也是司馬懿的親傳弟子,兩人的年紀相仿、履歷也相仿,很多人都把他們看作是諸葛亮、司馬懿鬥爭的延續。但通過結果來看鄧艾其實稍勝一籌,這和兩人的綜合能力有關,但也和兩國國力有關,貫穿整個三國史的老將廖化看得很清楚。

廖化的評價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鍾會率領10萬大軍在進攻劍閣,蜀漢大將軍姜維領兵防禦。劍閣被稱為第一雄關,修建得易守難攻,魏軍無法使用大量攻城器械作戰,一時間難以攻克。面對損失慘重的魏軍,鍾會甚至有退兵的想法。此時鄧艾認為大軍好不容易攻破漢中城進入益州,願意領1萬精兵走陰平小道進入益州腹地佯攻成都逼迫劍閣大軍回援。

隨後鄧艾帶著1萬精兵翻山越嶺,在一張模糊的地圖下奇蹟般地穿越陰平小道進入成都地界。因為無人察覺,鄧艾打著擒賊先擒王的理念快速奔襲成都,結果在綿竹遭遇正在布防的諸葛瞻部隊。諸葛瞻不敵鄧艾,父子兩人很快被鄧艾斬殺,綿竹淪陷後鄧艾在此地休整並寫信逼迫劉禪投降。姜維得知消息後大驚,果斷帶一部分兵馬支援成都,而蜀漢後主劉禪在多位大臣的教唆下向鄧艾投降,自此蜀漢滅亡。

儘管後來經歷鍾會、姜維叛變、鄧艾被冤殺,益州動亂等等事件,但自姜維、鍾會被亂兵殺死後動亂很快被司馬昭平息。司馬昭強行把劉禪和蜀漢舊臣遷到洛陽,名義上是幫他們養老,實際上是更好監視、管控他們。劉禪胸無大志在洛陽過得有聲有色,甚至還鬧出了樂不思蜀的笑話。而跟隨他一起來的大臣們為此感到很丟臉,但人在屋簷下也不好指責劉禪。

曾經有人諮詢蜀漢老將廖化關於姜維、鄧艾兩人的評價,畢竟廖化是三國初期活到後期時代的人,一輩子見過無數名將也和名將交手,他的評價最客觀。廖化尋思片刻後緩緩說道:"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意思就是姜維能力不如鄧艾、蜀漢國力不如曹魏,再加上姜維頻繁用兵,自然輸多勝少。

鄧艾多次識破姜維意圖

姜維掌權後總共進行十一次北伐,其中有六次北伐對上鄧艾,從戰績來看的確輸多勝少。曾經姜維第三次北伐時鄧艾還不是魏軍主帥,雍涼地區一個太守。姜維效仿諸葛亮出兵祁山攻略隴西,彼時魏軍主帥是陳泰,他認為姜維很有可能聯合隴西邊境的羌人一起拿下隴西,隨後再和羌人借道攻打西涼,目的獲取西涼產馬地補齊蜀漢無騎兵的弱勢。

鄧艾認為姜維此招是聲東擊西,表面上攻打隴西實際上是要攻打南安郡,目的要切斷涼州和雍州的聯繫並斷我方軍糧,屆時自然可以吞併隴西、西涼兩地,於是提前命人在南安郡布防。結果和鄧艾預料的一樣,姜維大軍突然出現在南安郡,幸好城內提前布防才免於淪陷。

後來姜維在沓中屯田擺出要穩紮穩打的跡象,此時鄧艾已經成為雍涼副都督,通過情報得知蜀軍並不缺糧食,姜維屯田的目的不是因為缺少糧草,更多是障眼法。連續經過幾日的試探後發現隴西地區有小股蜀軍騷擾,很多人以為姜維攻略隴西,鄧艾冷靜認為姜維目標將是新城郡,再次派人快馬加鞭往新城郡送信。結果新城郡剛布防完畢蜀軍大軍已經到陣前,新城再一次擊退蜀軍。

還有最經典一場戰役名叫駱谷之戰,此戰姜維率領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朝隴西進軍,鄧艾同樣率領10萬大軍禦敵。因為兵力戰力相當,魏軍很多將領認為可以打消耗戰,避免傷亡過大。鄧艾認為蜀軍想速戰肯定輕裝行進,雖然士氣如虹但弱點同樣很多,消耗戰雖然穩妥但並不能根本性改變戰況,不如主動出擊。隨即命令部隊輕裝簡從日夜行軍至駱谷提前埋伏,第二日姜維果真帶著部隊經過駱谷,此時鄧艾突然發難,魏軍佔據山上有利地形不斷朝山下射箭,姜維嘗試帶著部隊反攻,結果蜀軍損失3萬人馬姜維無奈撤軍。這場仗也是姜維軍事生涯裡輸得最慘的一場戰爭。

蜀漢國力遠弱於曹魏

而國力問題也是幹擾兩人勝率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姜維掌權時代蜀漢全國上下僅有100萬人口出頭,全國軍隊只有12萬人。而此刻的曹魏已經接近600萬人口,單單軍隊就有超過40萬,再加上曹魏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面對如此懸殊的實力差距,蜀漢不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沒有任何勝算,對軍隊、兵裝的支援遠遠弱於曹魏。

在這種差距下,假如姜維持續作戰獲勝,那國家還有興盛的可能。但姜維總是輸多勝少,蜀漢的國力就這樣被姜維耗光,以至於最後連支持他的本錢都沒了,軍隊也沒有士氣,他又該如何戰勝鄧艾?

小結

戰爭雖然考驗兩軍將領、謀士的綜合能力,但更考究兩國之間的實力、科技等對比。廖化說得沒錯,曹魏的國力明顯是蜀漢的5倍甚至更多,而且還有廣袤的戰略縱深,哪怕輸了一場、兩場戰爭也不會傷筋動骨,更不會改變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

而蜀漢則不同,畢竟耗不起也輸不起。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只能把人逼得非常緊張,人一緊張就出錯,判斷就會失誤。試問姜維的綜合能力沒有碾壓鄧艾,又身處被動的局面,如何打贏滿狀態又有無限補給的鄧艾呢?只是他不打可能蜀漢輸得更快,無奈只能硬著頭皮一直打罷了。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弟子姜維為何這麼慫?北伐十一次,最終還是失敗了?
    作為諸葛亮的弟子,姜維在歷史上似乎沒有什麼亮眼表現,所以也常常遭到詬病。以諸葛亮之智,他所欽定的接班人絕對不會是庸庸碌碌之輩,而姜維也確實是自己那輩人當中的翹楚。那麼,師承諸葛亮,讓這位蜀漢丞相願意把北伐大業託付給他的姜維到底厲害在哪裡,為何他先後多次發動北伐,但是都徒勞無功,被人們指責是白白浪費民力財力,甚至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都悔恨自己"外不能制姜維"呢?姜維生於建安七年(202),是天水郡冀縣人氏,他幼年喪父,於是獨自供養老母,靠才學被州裡徵辟為了從事。
  • 為何鄧艾能進武廟72將,而姜維卻不能進?姜維到底差在哪裡?
    對於這九位名將,分別是諸葛亮、張飛、關羽、張遼、鄧艾、周瑜、呂蒙、陸遜、陸抗,也即蜀漢三位,曹魏兩位,東吳四位。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廟72將中,鄧艾這位消滅蜀漢的名將得以入選,但是,對於和鄧艾齊名的姜維,則無緣這份榜單。在不少喜歡三國歷史的朋友看來,姜維和鄧艾之間的關係,正如同諸葛亮和司馬懿一樣,二者的能力和水平,是比較接近的。
  • 諸葛亮弟子姜維水平怎麼樣?為何北伐十一次,還是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五虎上將的能徵善戰加持,讓劉備得以在群雄中有一席之地。然而,後期的蜀漢人才並不算多,姜維可謂其中佼佼者。那麼,姜維為何被諸葛亮視為可用之才?如此英才卻北伐失敗,原因何在?姜維本在曹魏陣營,因有將才而被諸葛亮用計所降,成為蜀漢將領。姜維乃是天水郡功曹姜冏之子,姜冏因為在叛亂中護衛郡守而死,其子姜維得以被賜官中郎,天水郡參軍。諸葛亮北伐之時,曾設計取天水郡。
  • 諸葛亮臨終留下27字遺言,令姜維守陰平,為何還被鄧艾偷渡陰平?
    這是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病逝之前,對姜維的一點忠告。可惜《三國演義》畢竟是文學小說,無論它多麼精彩,都難以改變真實的歷史。我們來看看正史中,姜維究竟為何沒有防住鄧艾。姜維此時的建議正是當年魏延鎮守漢中時期的防禦曹魏的方法,可惜諸葛亮病逝之後,姜維這個大將軍並不能指揮所有蜀軍,只能上表,請求劉禪來下詔。
  • 姜維已經自殺身亡,為何還遭魏兵剖腹取膽?
    最終姜維只好轉頭投降諸葛亮,如果馬遵知道自己讓這麼一位絕世良將叛離魏國,不知其內心會作何感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馬謖失街亭而宣布失敗,姜維既然投靠了蜀軍,那就不得不跟隨蜀軍一塊離開天水郡從而告別自己的老母親。北伐中原在魏國不受重用的姜維在蜀國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可以說姜維是繼馬謖之後諸葛亮的第二位弟子,因為諸葛亮教會了姜維太多東西。
  • 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導讀:諸葛亮的衣缽傳人姜維,為何死後被人剖開腹部取其膽呢? 文/以史論今 孔明死在五丈原,臨死前,把兵書戰策、排兵布陣的方法都交給了姜維。說姜維繼承了孔明的衣缽這話沒毛病。
  • 姜維鍾會陸抗鄧艾,誰是後三國時期的第一名將
    要說起來這鐘會和鄧艾二人,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畢竟這兩個人可以說一手主導了對於蜀國的亡國行動。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那種滅國奪城的狠人。要知道在當時滅亡蜀國的戰爭當中,鍾會獨自一人直接拖住了姜維。而鄧艾則率領大軍趁機進軍蜀國腹地,要知道當時蜀國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荒無人煙。鄧艾率領軍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最後到達了蜀國腹地,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直接逼迫劉禪投降。
  • 鄧艾偷渡陰平帶了多少兵馬?以逸待勞的諸葛瞻為何會敗給鄧艾?
    偷渡陰平是鄧艾的成名之作,他以孤軍深入蜀漢腹地,在綿竹擊敗諸葛瞻,迫降劉禪,滅亡蜀漢。那麼鄧艾偷渡陰平到底帶了多少兵馬,迎戰的諸葛瞻有多少兵力呢?鄧艾方面263年秋,曹魏起兵18萬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蜀漢。其中鄧艾為左路軍,率領涼州兵士3萬人進攻屯兵沓中的姜維所部。
  • 《三國志》竭力貶低姜維,難道諸葛亮看錯了人?
    與此同時,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卻極高,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又稱讚其「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將姜維稱為「涼州上士也」。是《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有失公允?還是諸葛亮看人不準呢?
  •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姜維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為何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才開始北伐 2020-12-21 16:23:46
  • 盡得諸葛亮平生所學的姜維,為何沒能挽救蜀國滅亡命運
    當諸葛亮寫下這些贊語時,他對北伐事業的前景猶抱有樂觀的期望,對姜維在這一前景中的作為也抱有很高的期許。諸葛亮臨終前,李福問誰可任大事者,諸葛亮答以蔣琬和費禕之後,便不再說話。他沒有提到姜維。或許那時,諸葛亮無論是對北伐的前景還是對自己身後蜀政的演變,都不再那麼樂觀。
  • 姜維的能力到底如何?是諸葛亮高估了還是《三國志》貶低了?
    與此同時,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卻極高,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又稱讚其「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將姜維稱為「涼州上士也」。是《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有失公允?還是諸葛亮看人不準呢?一、說姜維軍事才能一般,這一點有失公允如果說蔣琬是諸葛亮生前指定的政治上的接班人,姜維就是諸葛亮軍事上的接班人,諸葛亮對姜維的軍事才能評價很高。
  • 諸葛亮為什麼要重點培養姜維?原因是什麼?
    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中,最大的收穫或許便是那個讓他吃了一些苦頭的小將姜維。彼時的姜維不過是一個年輕的無名小將,但也正是這個無名小將最終成卻了諸葛亮所指定的接班人,亦是影響蜀國命運的重要一員。那麼姜維為何能夠取得了這位三國智囊的諸葛亮的認可和信任的呢?
  • 三國1089:姜維得到諸葛亮的真傳,與鄧艾鬥陣,差點要了他的命
    姜維臨變不亂,擊退了魏兵,王含、蔣斌也收集了敗兵,前來請罪。姜維道:「這不是你們的過失,是我不明地理,中了鄧艾的詭計。」撥了軍馬,讓他們再去立營。第二天,姜維帶兵來到祁山前面,按照孔明的傳授,布下了一個八卦陣;鄧艾見了,照樣也擺出一個八卦陣來。姜維問他能不能變化。
  • 從品格和情懷上,姜維的內心繼承了劉備,理想繼承了諸葛亮
    首先,從品格和情懷上,姜維內心繼承了劉備,諸葛亮的理想,從郤正的評價,屬於個人自守約束很高的人,對於信念理想堅貞而矢志不渝。那些攻擊諸葛亮,姜維品行的觀點,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的野心鋪路,真的是不想與這種說法辯駁。
  • 諸葛亮兒子和孫子為何差別那麼大?環境不同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人物,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他作為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為何兒子和孫子差別會如此之大,兒子諸葛瞻是個庸才,而孫子是個壯烈的將軍呢?(諸葛瞻) 說諸葛瞻是個庸才,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 三國姜維對鄧艾說:就算你吞下成都,我也讓你消化不了!
    鍾會向姜維請教怎麼才能抓捕鄧艾,姜維想也沒想就說,你可以找衛瓘,讓衛瓘去成都收鄧艾的兵權,如果鄧艾把衛瓘給殺了,那麼鄧艾謀反的罪名就坐實了,你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兵消滅他。鍾會聽了很高興,於是立刻把衛瓘叫來,給他分配了任務,讓他帶著十幾個人到成都去收鄧艾的兵權。
  • 諸葛亮兒子臨死前,為何後悔沒有除掉姜維?兩人有何矛盾?說出來你別...
    這也不能全怪諸葛瞻,諸葛亮死時他只有7歲,換言之,諸葛亮的才能和智慧並沒有傳給他的兒子,反倒傳給了他的接班人——姜維了。姜維的名氣要遠大於諸葛瞻,姜維九伐中原時,當時諸葛瞻在幹什麼呢?
  • 魏延和姜維誰更厲害,為何挑選接班人時,諸葛亮選了降將姜維
    和魏延相比,諸葛亮卻很欣賞姜維,他曾對張裔、蔣琬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姜維是曹魏降將,但到蜀漢之後,十分受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還多次向劉禪上書推薦誇獎姜維。諸葛亮還將畢生所學傳授給了姜維,將姜維當成自己的接班人培養,由於諸葛亮的培養和推薦,姜維在蜀漢的地位是步步高升。
  • 姜維、鍾會、鄧艾三大牛人,居然都死在同一個小人物手裡!
    三國前期人才湧動,鼎立局面形成之後似乎人才沒那麼多了,但是姜維、鍾會、鄧艾三人絕對稱得上三國後期的名將,可就是這樣三個牛人,居然都死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衛瓘(guan)手裡,實在是令人慨嘆。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為了給自己篡位奪權增加資本,決定大舉伐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