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打開一枚希臘的時間膠囊

2021-01-07 手機光明網

  公元前一世紀,一艘滿載大理石和青銅雕塑的貨船,從小亞細亞沿岸港口出發,駛向義大利的羅馬共和國,不幸半途沉沒於愛琴海西部邊緣的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水域。於是,歷史便被封存在沉船中,如同一枚時間膠囊。直到兩千多年後,沉睡海底的膠囊才被打開。日前,這枚時間膠囊在中國打開——「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開幕。

  1、喚醒安睡海底兩千年的沉船

  1900年,一群海綿採集者在安提凱希拉島的50米水下意外發現的沉船觸動希臘當局和考古工作者開展了一直持續到次年的水下考古工作。這次水下考古承擔了巨大風險,克服了許多技術困難,在世界水下考古事業中具有裡程碑意義。據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館長瑪利亞·拉格吉安妮-喬爾加卡拉科斯女士介紹,1976年,希臘文物管理部門又在安提凱希拉島組織了一次考古行動,對沉船遺物做進一步打撈。這次使用了先進的電子監控設備和更為科學的打撈技術,發現了很多被遺漏的文物。

  文物展展品全部源自兩次水下考古行動,包括船板、陶瓶、食物、磨盤、武器、樂器、人骨、大理石雕像、青銅雕像、珠寶首飾、銀器、玻璃器、臥榻構件等。觀眾可從中獲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雕塑藝術、手工生產和奢侈生活等方方面面。

  2、時間抹不去藝術的光輝

  由於在水下浸泡兩千多年,許多文物已經被腐蝕得面目全非、支離破碎,但是經過專家學者們的詮釋,觀眾仍然可以品讀出豐富而有趣的信息。

  走進神武門展廳,一個巨大的大理石馬軀幹和眾多紅陶器皿堆放在一起,底下鋪滿沙子,配以光影投射,仿佛是當年水下的場景再現。海藍色是展覽主色調,展品放置在白色展臺上。藍色象徵海水,白色象徵海底細沙。櫥架上擺滿了船員們使用過的陶燈、陶瓶等生活器具,似乎讓觀眾看到艱苦的航海旅程。

  一塊殘存的船板、幾根生鏽的鋼釘,告訴人們古代用什麼方法造船;成堆的銀幣和銅幣,刻著不同城邦的名字,告訴人們這條船曾前往何處;男人和女人的骸骨、儲存在陶器裡的食物,告訴人們航海者在這條船上經歷過怎樣的生活與磨難……觀眾可以像偵探一樣,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展品中找到蛛絲馬跡,去解讀古代世界的點滴奧秘。

  展品中有一組大理石雕像,儘管被海水和時間磨礪得不再潔白細膩,觀眾仍然能從它們殘存的形狀中辨識出古希臘寫實主義雕塑的高超技法與迷人魅力。比如一個做出屈蹲姿勢的男孩雕像,應該是一名摔跤運動員,正面向對手,準備奮力一撲。人物的比例、肌肉、神態,均被刻畫得非常到位。

  青銅雕像中有一位「安提凱希拉哲學家」特別引人注目。他只剩下了頭部、手臂、雙腳和衣服殘片。這尊塑像是一位留有鬍鬚的長者,面部特徵刻畫得非常逼真。他的頭髮捲曲而雜亂,相比之下,鬍鬚經過精心梳理更顯整潔。他的鼻子很長,鼻翼寬闊,薄薄的嘴唇隱藏在濃密的鬍鬚裡。眼睛小而圓,由不同材質製成;粗粗的眉毛挑起,額頭上的皺紋很深,面部表情栩栩如生。展廳裡的一位故宮專家介紹說,他的形象與當時哲學的犬儒學派學者大致相符,所以被冠以「安提凱希拉哲學家」的暱稱。展覽還展出了幾件沉船中出土的其他類似尺寸的青銅塑像手臂殘件,它們都顯示出與這尊「哲學家」塑像相似的姿勢,腳部殘件也穿著一樣的皮革涼鞋。據此專家認為,這些塑像及殘件來自同一組作品,至少有4件,都是哲學家、演說家或公職人員的塑像,應該是樹立在戶外公共場所的。

  3、時間膠囊裡的生活與奢華

  這艘名為「奧卡思」號的沉船,如同一個發達文明與一個新興帝國之間密切往來的紐帶環節。時間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也就是這艘船沉入海底的時候,亞平寧半島上的羅馬共和國已經稱霸地中海,迅速積聚的財富誘使上層貴族腐化墮落,熱衷於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而他們的高級需求,要靠「進口物資」來滿足,擁有發達物質文明的希臘世界恰是令羅馬人動心的奢侈品產地。

  展廳裡有不少精美的餐具,大都是尺寸各異的盤子和杯子,都是紅釉陶器。專家介紹,這種陶器被稱為「東方赭色黏土陶器A型器皿」,其鼎盛期在公元前1世紀中期左右,正是這艘船在安提凱希拉島海域沉沒的時間。可別小瞧這些陶器,在羅馬貴族看來,絕對比肩貴金屬餐具。有人說,它們可以與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所用的「紅色陶器」相提並論。安提凱希拉沉船原本是前往義大利的,船上除了其他貴重貨物外,還裝載著許多這樣的陶製品,人們推測,極有可能是供羅馬貴族享用的,他們對來自東方的奢侈品青睞有加。

  在二樓展廳的一角,幾個玻璃碗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與一樓展櫃裡那些或殘缺,或斑駁的雕像相比,它們幾乎完美到驚豔,不僅器型保存完整,造型別致,而且色彩鮮豔。專家說,這些碗是典型的敘利亞-巴基斯坦風格,有的是埃及製造的。記者特別喜歡其中的一隻綠色玻璃碗,兩根橄欖枝從瓶口伸出,覆蓋碗的全部表面,延伸至碗背面會合。兩根橄欖枝之間由一條裝飾線連接。碗底是一個圓形八瓣蓮花座。更令人讚嘆的是,在海水中浸泡了兩千年後,它依然晶瑩剔透。

  雕塑玻璃、美酒、家具、珠寶,還有神秘的科學儀器,紛紛被裝上貨船,從東往西穿越愛琴海,運抵義大利。而這艘滿載貨物的船,意外沉沒於安提凱希拉,將希臘與羅馬之間的物質與文化交流定格在海底的泥沙裡。

  這是一枚意外沉沒的時間膠囊,打開它,既可以看到希臘,又可以看到羅馬,還可以看到徵服者如何讓被徵服者的先進文化所徵服。

[責編:龐聰]

相關焦點

  • 時間膠囊到底是什麼呢
    時間膠囊的介紹時間膠囊,也被叫做「時間慢遞」,顧名思義就是把現在的東西慢慢的寄到未知的遙遠的未來,只不過在寄的過程中用可以保證物品保存良好的時間膠囊進行封存,時間膠囊可大可小,小到放一張紙條,大的可以放一件玩具,又或者其他物件,一開始是特定一個時間,深埋地下,到了時間再取出來。
  • 特殊的時間膠囊:這5個有趣的時間膠囊,帶我們見證歷史!
    在科技還不發達的過去,有些人會把自己的生平或者期許放在時間膠囊裡面,這些時間膠囊也許掩埋在地下,也許保存在某個特殊的地方,膠囊的主人希望未來的某一天能有人把它重新打開。比如接下來我們要說的這5個特殊的時間膠囊,接下來就跟著小編看一下吧。賈伯斯的時間膠囊。賈伯斯這個名字可以說是非常吸引人了。
  • MIT「劫胡」了一個留給 2957 年的時間膠囊,60 年前校長埋下了啥
    於是文摘菌就想到了 2015 年麻省理工學院 (MIT)曾發現一枚 1957 年的 「時間膠囊」(指將現代發明創造的有代表性意義的物品裝入容器內,密封后深埋地下,等待後人發現),儘管埋藏不到 60 年就被發現了,但仍然轟動一時
  • 50年前的這五封信,來自蘇聯1967年封藏的時間膠囊
    11月3日,新西伯利亞的時間膠囊啟封。原標題:50年前的這五封信,來自蘇聯1967年封藏的時間膠囊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據俄羅斯媒體報導,近日,一批蘇聯在1967年封藏起來的時間膠囊被打開了,這是在十月革命50周年之際當時蘇聯各地的人們給後代們留下的信息。
  • 蘇聯「時間膠囊」:那些預言的前世今生
    同一天,在千裡之外的新西伯利亞市,26歲的瓦列裡·謝波什尼科夫將類似的「時間膠囊」封存在文化宮的牆上。牆上鑲嵌了一塊石板,上面寫著「請於50年後打開」。    別裡亞耶夫和謝波什尼科夫很幸運。2017年11月,在人均壽命一度跌至60.4歲的俄羅斯,古稀之年的兩人得到了故地重遊的機會,見證自己當年「寄往未來」的信件如何被啟封。
  • 長3.2米,還原網紅貓……故宮就這樣被「打開」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1日電(記者上官雲)全長3.2米、包含數百個大小零部件……這幾天,一本有關故宮的立體書在網上走紅,相關眾籌項目籌得342萬餘元,完成度達11417.98%。  太和殿、角樓、午門……打開書後,這些故宮的建築物都變得立體可感,甚至連「網紅」故宮貓都儘可能進行了還原。
  • 時間膠囊漂浮4000公裡從北極漂到愛爾蘭
    據英國廣播公司5日報導,愛爾蘭衝浪運動員柯倫和麥克洛裡日前在該國多尼戈爾郡海邊發現了一個來自北極的時間膠囊。這個金屬罐製成的膠囊離開北極圈的冰層後,漂浮了4000公裡,來到位於大西洋岸邊的愛爾蘭。麥克洛裡告訴《多尼戈爾日報》,他們小心翼翼地打開時間膠囊。
  • 他們在50多年前埋下的「時間膠囊」,預言了如今這個時代!
    那一年,蘇聯以政府的名義,在全國各地埋下了許多「時間膠囊」。這些「時間膠囊」裡,是人們寫給子孫後代的信,或者留給後世的照片等等,它們或者被封存在巨石當中,或者被封存在混凝土建築裡。期待日後有一天,能夠被後人打開。50年後,俄羅斯人,履行了前輩的囑託,打開了時間膠囊。這50年,一半屬於蘇聯,一半屬於俄羅斯。
  • 時間膠囊從北極漂到愛爾蘭用了兩年,漂浮4000公裡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5日報導,愛爾蘭衝浪運動員柯倫和麥克洛裡日前在該國多尼戈爾郡海邊發現了一個來自北極的時間膠囊。這個金屬罐製成的膠囊離開北極圈的冰層後,漂浮了4000公裡,來到位於大西洋岸邊的愛爾蘭。麥克洛裡告訴《多尼戈爾日報》,他們小心翼翼地打開時間膠囊。
  • 《新華網 》有話邀請時間膠囊李海一話談未來情感大趨勢
    所以我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打造一個時間膠囊博物館,通過時間膠囊享受到記憶封存和故事珍藏帶來的價值,讓生活充滿儀式感,讓這些精彩難忘的瞬間不被錯過,能夠完美地被我們珍藏。時間膠囊的概念來自於西方,人類史上最早的一顆時間膠囊是1938年愛因斯坦為人類埋下的。當時,他約定五千年以後讓我們一起再打開這顆時間膠囊。
  • 3年打磨3.2米長卷 他們用一本立體書「打開」故宮
    原標題:他們用一本立體書「打開」故宮   全長3.2米、內含數百個精巧零件、全景還原故宮中軸線樣貌……近日,一本名叫《打開故宮》的立體書在網絡上走紅。這本書由主創團隊花費3年時間精心打磨而成。
  • 他們用一本立體書「打開」故宮
    全長3.2米、內含數百個精巧零件、全景還原故宮中軸線樣貌……近日,一本名叫《打開故宮》的立體書在網絡上走紅。這本書由主創團隊花費3年時間精心打磨而成,網上眾籌時超額114倍完成任務,有網友感嘆「這簡直是一本寶藏書。」
  • 「時間膠囊」:十年後開啟塵封記憶 見證時光軌跡
    中新網吉林新聞5月20日電 (孫博妍)19日,「時間膠囊」主題活動在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圖書館舉行,師生們在校園裡埋下了承載希望與寄語的「時間膠囊」,相約十年後,共同開啟塵封的記憶,見證時光的軌跡。
  • 網絡盛典|時間膠囊見「圳」美好
    在這個追求更高情感需求的時代,時間膠囊提出「記錄·臻藏·傳承」的品牌理念,通過線上智能雲存和線下實體館藏的服務體系,結合一系列IP衍生品,為每一個用戶提供記錄生活、臻藏回憶、傳承情感的全方位服務,致力於為人類的情感打造一個安放之地。時間膠囊與深圳新聞網建立戰略合作
  • 讓生活充滿儀式感,全球首家時間膠囊博物館落地深業上城
    (記者 陳彬)8月21日,全球首家時間膠囊博物館暨時間膠囊&T-BABY波普藝術展在福田區深業上城正式開館。在海外學習工作多年的創始人李海一將這一概念從海外帶回國內,成為國內時間膠囊商業化的第一人,成功的把時間膠囊打造成為小有名氣的品牌IP。過去三年裡時間膠囊在教育、商務、政務等領域獲得了不俗成績,業已覆蓋了全國十幾個省市。此次時間膠囊博物館落地深業上城是他打造時間膠囊這一品牌IP道路上又一次重大舉措。
  • 佛山文化新地標,時間膠囊走進嶺南天地
    活動現場,由數百顆時間膠囊拼出的背景牆吸引了眾多嘉賓駐足拍照。市民劉女士說,她曾經在深圳參觀過時間膠囊博物館,裡面藏著兩千多顆時間膠囊,承載著人們的喜怒哀樂、離合悲歡。「大家印象中的博物館,一般是典藏、陳列重要歷史文物的場所,而在時間膠囊博物館裡卻是記錄普通人成長印記的地方。」劉女士對即將落成的佛山時間膠囊博物館充滿期待。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如約而來,鄧倫又來故宮上班了!
    對於故宮來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迎來了建成600周歲的生日,也因此,故宮在今年舉辦了很多文化展覽活動,比如600周年大展等。六百年歲月悠悠,紫禁城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與新生,都源於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而在這個特殊年歲如約推出的《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也自然而然地圍繞600周歲做起了文章。在10月24日推出的首期節目中,鄧倫、聶遠、張魯一三位明星作為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尋找解鎖紫禁城六百年生生不息的印記。到第三季,《上新了·故宮》依然有著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出。
  • 《七龍珠》裡的萬能膠囊是怎麼回事?可以把人裝進去嗎?
    萬能膠囊公司除了生產萬能膠囊之外,還涉及反重力技術和噴氣式飛行器的開發,公司規模非常大,所以在那美克星遭遇危機的那美克星人一度被安排到布爾瑪的家中,其實是萬能膠囊公司的實驗基地。我們繼續說《七龍珠》漫畫中的萬能膠囊,整部漫畫中,萬能膠囊都未曾出現把人裝入膠囊的情節,因為沒有必要,龍珠是一部熱血戰鬥漫畫,膠囊作為道具的作用,是在早期的小悟空冒險時憑空提供必要的交通和居住設備,隨著漫畫劇情的展開,中後期超級戰士們都開始使用「舞空術」飛行、主角悟空又增加了「瞬間轉移」這項技能,再也不需要花費筆墨在這些細枝末節上了。
  • 這裡是希臘!
    這裡是希臘!(新華社記者吳魯攝)2018年9月14日350件古希臘文物亮相故宮博物院展示古希臘羅馬時代的文化藝術同一天154件清朝珍貴文物在衛城博物館展出把乾隆時代的宮廷生活介紹給西方
  • 2020故宮開放時間一覽
    ➤2020故宮什麼時候恢復開放?  》》故宮博物院自5月1日起有序開放公告  ➤疫情防控期間故宮開放時間  8:30—17:00(16:00 停止入院)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疫情防控期間故宮開放範圍  結合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和我院實際情況,目前開放前三殿、後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