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印軍死亡人數為何大增?直升機飛不來,只能公路運傷員

2020-12-11 騰訊網

6月17日,印度軍方證實,在加勒萬河谷發生的衝突事件中死亡的印度士兵已經超過了20人,除了6月16日最開始被公布的一名上校和2名士兵外,其餘還有至少17人陸續因為傷重而不治。

由於衝突中雙方人員並沒有使用任何熱兵器,而是徒手格鬥和使用棍棒一類的工具,所以印軍這麼慘重的傷亡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但在仔細研究了加勒萬河谷地區的交通和醫療後送條件後就會發現,印軍死亡人數的突然增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當地的交通和印軍醫療救治條件實在太差了。在加勒萬河谷局勢本來已經趨緩情況下,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真是「自尋死路」。

圖:加勒萬河谷,該地河谷海拔超過4000米,兩側山頭海拔接近6000米。

從衝突後印軍向媒體流出的一些照片來看,不少受傷印度士兵的傷勢是比較重的,很多人是頭部受傷,而印軍在加勒萬河谷的營地並沒有太高級的搶救設備,因為那本身也就是一個簡易的前進營地。

而前往對峙的印軍部隊最多也就是營級部隊,人太多了那種河谷地區也展不開。一般營級部隊並不會配屬專門的衛生救護分隊,只有在旅團級部隊才會有連級的衛生分隊,營連一級一般是數個衛生員,頂多加強一個衛生排。

所以,如果不做事前的周密準備,印軍一線部隊的救護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對重傷員的搶救,光憑几個衛生員是很難完成的,再加上此次印軍受傷人數又多,一線的衛生單位肯定處理不了,只能做簡單的包紮然後儘快的後送到更高一級的野戰醫院。

圖:加勒萬河谷的印軍前進營地,有直升機停機坪。近年中印邊境衝突頻發的最大原因就是,印軍莫名其妙的蠻橫,其自己在實控線附近建設前進營地,卻阻撓中方進行同等的部署。印度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的邊境衝突,都存在這個因素。

圖:直升機轉運無疑是最快的,但該地海拔高,對直升機高原飛行能力要求高。

在後送的方式上,其實有車輛運輸和直升機後送兩種辦法。最快速的當然是直升機後送,而從衛星圖來看,加勒萬河谷的印軍營地的確是修建了一個直升機的停機坪,另外河谷本身比較寬闊,直升機起降是沒問題的,不過在目前印媒的各種報導中,都沒有提到印軍出動直升機進行後送傷員的消息,這個就比較令人費解了。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可能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就是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印軍自己估計也沒想到會發生這麼大的衝突,結果遭受傷亡後,來不及協調直升機。

距離前方最近的直升機常駐機場是位於帕特普爾的第102步兵旅(錫亞琴冰川旅)旅部,那裡有印度陸軍陸航單位的一個小直升機機場。另外,還有一個修建了3300米標準跑道,且能夠起降C-17大型運輸機的Thoise空軍基地,不過由於該空軍基地之前一直沒有機庫,而新修建的三個機庫又沒有完工,所以這裡並不常駐飛機。

圖:102旅旅部的陸航機場

圖:102旅旁邊的Thoise空軍基地,印軍的美制C-17大型運輸機已經到過這裡。

圖:Thoise空軍基地內正在修建的機庫

圖:C-17已經到過Thoise空軍基地了

位於102旅旅部旁邊的陸航基地倒是有小機庫,平時常駐有一個小隊3架左右的直升機,但是印度陸軍並沒有裝備中型或者重型直升機,進口的俄制高原型米-17-V5和最新的美制CH-47F支奴幹都是在空軍的手中,而且也並不配備給拉達克地區的空軍直升機單位。而陸軍在這裡只有輕型的印度豹和北極星直升機,所以運輸能力極為有限,即便是全部出動,也只能運走3到6名重傷員,完全是杯水車薪,要知道最終印軍證實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0人,其他受傷較重的肯定還有不少,整個受傷人數據稱超過100人。

所以如果要大量的運送傷員的話,就必須從列城增調直升機,而常駐列城的印軍直升機單位主要是空軍第21聯隊下屬的第114中隊和第130中隊,以及陸軍航空兵的第666中隊和第203中隊。但是這4個中隊中,只有第130中隊裝備的是米-17-1V直升機,其餘的第114中隊、第666中隊和第203中隊裝備的都是輕型的印度豹和北極星直升機,難以大量運輸傷員。

圖:列城空軍基地

而如果要調用空軍第130中隊的米-17-1V直升機,在這種突發情況下其實也是不容易的,這涉及到了跨軍種協調。因為沒有約定好,印度空軍是不知道一線印軍的行動的,而出了事兒之後,一線印軍也不可能直接調的動列城的空軍單位,它必須得逐級上報來申請。

如果一線的這個營是隸屬於第102步兵旅的,那麼它出事後必然得首先報告第102旅旅部,然後旅部上報位於列城的第14軍軍部(102旅直屬於第14軍),由軍部來協調空軍的直升機才行。

而如果這個營是隸屬於附近的第114步兵旅的,那麼上報就還要複雜一些,因為第114旅隸屬於第3步兵師,所以114旅旅部得先報告第3步兵師師部,然後由師部上報第14軍軍部,才能協調空軍直升機。

圖:第103中隊的米-17-1V直升機,這個型號其實缺乏高原和夜間飛行能力。

圖:印度豹直升機運力太小

但是即便第14軍軍部協調到了空軍的米-17-1V直升機,也未必能飛,因為事發是在晚上,能見度很差,而這又是氣候多變,且海拔達到5000到6000米的高原地區。米-17-1V直升機的高原飛行性能並不如後來進口的米-17-V5直升機,在拉達克地區只能沿著山谷、河谷飛行,這些地方的海拔是4000多米;要鑽山谷,米-17-1V卻又沒有配備地形跟蹤雷達。印度空軍沒有為陸軍冒險,夜間飛高原山谷,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最終可能是由於以上的種種限制,導致了印軍沒能及時出動直升機來救援重傷人員。因此要及時搶救傷員,就只能走陸地車輛後送這個方法了。

圖:公路運輸的三條路徑,這些公路都是在崇山峻岭的谷地中修建的。

而從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部署和當地的地形來看,距離加勒萬河谷距離比較近,且具有一定重傷員搶救能力的地面單位有三個,一個是位於帕特普爾的第102步兵旅旅部,一個是位於杜爾巴克的第114旅旅部,還有一個就是位於列城的第14軍軍部了。

這三個地方的搶救能力無疑是第14軍軍部最好了。因為一般而言,步兵旅級單位下轄的都是一支連級的衛生救護分隊,其人員和設備雖然足以開設一個簡單的小型野戰醫院,但重傷處理能力還是會有限。而第14軍軍部則是配屬有一個陸軍第153綜合醫院,該院是東拉達克地區最好的醫院,也是唯一具備大規模搶救重傷員和進行複雜手術的醫院,所以重傷員肯定要送到列城。而最終的消息也證實,印軍的確是把傷員送到了這裡。

圖:列城的第153綜合醫院是印軍在拉達克唯一具備大量重傷人員救治能力的醫院。

不過使用公路去列城的153醫院也是三個地方中最遠的,由於拉達克地區是被海拔5000到6000米的高山山脈給割裂的,所以公路都是修建在峽谷和山谷裡。要從加勒萬河谷乘車前往上述幾個地區都得繞行峽谷公路,其中前往第114旅旅部距離是最近的,大約公路裡程是100公裡左右,前往第102旅旅部則是裡程在180公裡左右。

而要前往列城,則必須得翻越一座海拔超過5400米的大雪山,印軍之前為了能夠有效的支援第102旅和阿克賽欽方向,特意在這裡修了一條翻山公路,這就使得加勒萬河谷到達列城的公路距離縮短到了200多公裡,不然的話就得從班公湖方向繞過來,公路裡程就超過了400公裡。

到列城153醫院這200公裡的路程對於重傷員來說,也相當難熬。在海拔4000到6000米的高原山地開車,本身車輛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就受空氣稀薄影響,再加上道路複雜、路況也不好,所以車輛肯定是開不快。200多公裡的路程很可能要開上7、8個小時,再加上整個路程的海拔落差達到了2000多米,又非常顛簸,很多印軍傷員撐不住,也就可以解釋了。(文/元火華)

相關焦點

  • 論戰略運輸能力,印軍拿什麼抗衡解放軍
    青藏高原的寒冬已經來臨,我們不妨來個中印兩軍的戰略運輸能力大比拼。 翻看電子地圖,從喀喇崑崙山脈到喜馬拉雅山脈一線,無疑是一堵牆,從印度平原仰望中國的青藏高原,就是在「翻牆」。這堵牆緊挨著的,是遼闊的青藏高原。 從印度平原到達所謂「拉達克地區」,目前只有「列城-斯利那加」和「列城-馬利納」兩條戰略運輸線。
  • 印度邊境公路遭大雪封閉,數印軍困在山中,這才發現直升機用不了
    印度將這原本的一線部隊開始向公路調動的目的也是很明確,那就是儘管目前印度在列成的物資豐富,不過邊境地區比印度設想的環境還要惡劣,給這山中幾萬大軍運送給養的成本,是平時運輸的4~5倍。然而,這批印軍現在遭遇的情況卻令印度軍方高層更加頭疼,那那就是這幾萬大軍賴以生存的斯利那加-列城和馬納利-列城線公路,已經被大雪封閉!
  • 站崗印軍士兵看門狗上身,怕被風吹走繩子系自己
    雖然目前印度空軍看似運輸機和直升機數量不少,但它們的高原行動效率卻良莠不齊,且調動任務還會受制於陸軍航空兵和空軍的關係桎梏,所以空運對其邊境部隊基本屬於杯水車薪;而多年來印度也並未完成其設想的至少7條戰略鐵路完善邊境區域交通的計劃,所以最終只能依靠原始的公路運輸。
  • 拉達克零下30度,印軍靠喝酒抗寒,相比之下我軍待遇太「奢侈」
    受喜馬拉雅南麓和拉達克風雪天氣影響,通向列城的兩條戰略公路基本失去作用。截至目前,拉達克地區的氣溫已降至零下30度,高海拔地區降雪不斷,通往海拔4500米以上印軍高地的補給路徑全都封閉。印度軍方現在只能積極尋找天氣溫和的補給時間窗口,通過運輸直升機對拉達克東部前沿陣地的數萬印軍提供後勤支援。
  • 印軍還在為防寒服發愁
    此前,央視報導了解放軍在傷員救助中使用單兵外骨骼的案例。這種單兵外骨骼不需要電池,通過可以活動的外骨骼,把單兵的負重直接傳遞到地面,讓一名女兵也能背起傷員奔跑。當時,筆者就想,如果這個外骨骼能裝備高海拔部隊就好了,這樣無論是攜帶單兵作戰物資,還是把補給運上哨位就容易多了。如今,單兵外骨骼果然裝備到西藏阿里地區的部隊。
  • 印軍一架直升機疑遭自動武器射擊,在拉達克緊急迫降
    實際上,印軍對於中印雙方的軍事實力有清醒的認識。所以,印軍在大規模調動部署的同時,也在密切觀察中方的軍事動態。印度媒體22日引述軍方消息稱,中國軍隊在班公湖實控線F4山脊活動,解放軍觀察哨越過山脊線330米,居高臨下監控山下印軍新營地一舉一動。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印度陸軍要想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就只能通過抵近偵察來實現。印軍山地師在15號剛吃了大虧,著實不堪大用,這個時候直升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 死亡人數突破14萬,連中將都死於新冠,印軍高層將領人人自危
    據「印度時報」12月17日報導,截至16日,印度的新冠肺炎累計確診數字已經達到993萬人,即將突破1000萬人的大關,而死亡人數已經突破14.6萬人,外界普遍認為,由於統計數字並不準確,實際上印度的疫情比公開情況嚴重得多,對於嚴重的疫情,之前用「封國」這種嚴厲手段試圖對抗的新德裡當局目前已經束手無策
  • 印軍特種兵被困拉達克雪山,印軍直升機營救現場:再晚就來不及了
    結果印度特種山地部隊在錫亞琴冰川遇到了惡劣天氣,在暴風雪當中,印度陸軍北極星式直升機在風雪當中對印軍特種部隊進行救援行動。 北極星直升機更是印度國產主力高原直升機,常年執行空運,空投和救援任務。
  • 不要被海報騙了,《前哨》是近年來難得的戰爭片
    當不存在最優選擇時,只能進行次優選擇。加勒萬河谷的中國營地與坎德什山區的美軍前哨,都做出了次優選擇。所以,當襲擊初一發生,守方都相當措手不及。中國軍方在加勒萬河谷,首先遭遇印軍的突襲襲擊,導致帳篷被燒毀,人員被打傷,乃至部分傷亡,(據說我方死亡3人)。初期,我方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但後援隨之而來。
  • 大批印軍和直升機派往邊境,這是要在邊境過年了?後勤跟得上嗎?
    文/蟲汝不驚 中印邊境衝突在兩國的多次交涉下已經稍有緩和,不過印度方面似乎並不甘心,不斷向邊境地區增兵,此前外界猜測印軍可能要在邊境地區過冬,不過對於增兵和撤兵都顯得異常困難的印度,將軍隊駐紮在邊境地區後勤能跟得上嗎?別到時候士兵凍死又拿這事污衊中國。
  • 胡錫進發文:中印邊境衝突印軍死亡升至20人
    周三(6月17日)最新發微博稱,北京時間周二深夜,印度軍方表示,又有17名在加勒萬河谷肢體衝突中受傷的印度軍人由於暴露在零度以下的高海拔地區死亡,印度軍人的死亡人數從3名增加至20名。這件事引起印度輿論的強烈反響。
  • 現在條件下,印軍一夜凍死17人?古代士兵受傷難道只能自生自滅?
    發生在加勒萬河谷的中印邊境衝突,印軍表現讓人大跌眼鏡,尤其印軍醫療保障能力,實在超越大家想像力!印軍在我方對峙點死亡人數只有3人,但負傷印度士兵撤回後,沒有及時被醫治,暴露在零下低溫中,竟然被凍死多達17人!
  • 中國疫情的死亡人數為何突然增長這麼多?
    截至4月17日,我們確實能夠看到,中國疫情病故人數由3000多上漲到4000多人。武漢今日核增確診病例325例,核增死亡1290例,核減治癒965人。核增後,全國死亡率由4%升至5.52%;湖北死亡率由4.75%升至6.62%;目前國外的平均死亡率為6.79%。
  • 印軍士兵紛紛逃出營房,莫迪:不惜代價救援
    :駐守在超高海拔地區的印度士兵,渴望能去平原輪換,當前各種凍傷、皮質靜脈血栓等疾病頻發,但印軍士兵的野戰醫院已經處於超負荷狀態運行。據消息人士披露:「拉達克」地區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大量石塊向印度軍隊營房襲來,印軍士兵紛紛四處躲避,由於擔心還會有餘震發生,因此印軍士兵只能住在搭建的帳篷中,但如此單薄的帳篷根本無法抵禦嚴寒,再加上山體滑坡與雪崩切斷了後勤補給的道路,前線士兵情況相當嚴重。
  • 直升機轉運危重傷病員 打造戰時立體救援模式
    11月24日18點30分,伴隨著巨大高音低頻的螺旋槳聲,一架空軍藍直升機平穩降落在空軍軍醫大學操場上,一場「生死時速、生命接續」緊急救治拉開帷幕,從幾十公裡外的「戰場一線」轉運傷員到西京醫院僅需十餘分鐘。
  • 環球霸王運坦克,俄制飛彈上高原,阿帕奇就位,印軍突然底氣大增
    印度空軍的美制C-17「環球霸王」戰略運輸機已經飛赴拉達克地區,運輸了大批T-72M1和T-90坦克,以及裝甲作戰車輛,此外印軍的美制C-130J「超級大力神」戰術運輸機和俄制安-32戰術運輸機也不斷抵達。這是1962年以來,印軍首次將坦克和重型裝甲裝備緊急空運到拉達克。此外,印度空軍還將十幾架美制AH-64E「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部署到達拉克地區。
  • 印軍阿帕奇武直超低空戳進雪地:軍車摔進懸崖
    近期印軍是事故連連,據印度媒體「DefenceXP」網站報導,印軍1輛軍車近日在乃堆拉山口27公裡位置發生事故。因為,印軍在邊境地區道路,特別是山區道路。基本上都是單行線,而且缺乏必要的欄杆,路障,隔離墩等等設備。而且近期一直在下雪,印軍除雪速度太慢。
  • 山區下雪降溫,印軍佩戴美國暴風雪面罩!專家挖苦:印軍太寒酸
    因此,也有專家挖苦印軍太寒酸!為什麼這麼說呢?印度陸軍就連高寒保暖衣都沒有,還要去央求美國,結果,美國賣給印度11000套高寒保暖衣去,其中,還有很多都是穿過的二手衣服。
  • 2張照片曝光印軍慘狀,零下50度露宿野外,美:活著已經很不容易
    距離印度挑起邊境衝突已經過去了大半年時間,目前印軍仍在堅持軍隊駐守高原,隨著冬季的來臨,大雪即將封山,而邊境地區氣溫會越來越低,這對印度後勤與防寒工作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鄰國士兵已經住上溫暖營房,穿上最新的邊境防寒大衣以及羽絨服,還有熱乎乎的食物,相比之下,印軍只有石塊堆砌的營房和漏風帳篷,防寒服也十分稀少。在這麼惡劣的條件下,印軍如何能與敵軍對抗,美國媒體更是感嘆,印軍能夠活著已經很不容易。前不久,網絡上曝出一段邊境印軍前線生活的畫面,再一張照片中,1名印度士兵正在雪坑中休息,由於天氣非常寒冷,他只能將身體蜷縮在一起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