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印度軍方證實,在加勒萬河谷發生的衝突事件中死亡的印度士兵已經超過了20人,除了6月16日最開始被公布的一名上校和2名士兵外,其餘還有至少17人陸續因為傷重而不治。
由於衝突中雙方人員並沒有使用任何熱兵器,而是徒手格鬥和使用棍棒一類的工具,所以印軍這麼慘重的傷亡讓不少人感到驚訝。
但在仔細研究了加勒萬河谷地區的交通和醫療後送條件後就會發現,印軍死亡人數的突然增多並不是沒有原因的,當地的交通和印軍醫療救治條件實在太差了。在加勒萬河谷局勢本來已經趨緩情況下,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真是「自尋死路」。
圖:加勒萬河谷,該地河谷海拔超過4000米,兩側山頭海拔接近6000米。
從衝突後印軍向媒體流出的一些照片來看,不少受傷印度士兵的傷勢是比較重的,很多人是頭部受傷,而印軍在加勒萬河谷的營地並沒有太高級的搶救設備,因為那本身也就是一個簡易的前進營地。
而前往對峙的印軍部隊最多也就是營級部隊,人太多了那種河谷地區也展不開。一般營級部隊並不會配屬專門的衛生救護分隊,只有在旅團級部隊才會有連級的衛生分隊,營連一級一般是數個衛生員,頂多加強一個衛生排。
所以,如果不做事前的周密準備,印軍一線部隊的救護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對重傷員的搶救,光憑几個衛生員是很難完成的,再加上此次印軍受傷人數又多,一線的衛生單位肯定處理不了,只能做簡單的包紮然後儘快的後送到更高一級的野戰醫院。
圖:加勒萬河谷的印軍前進營地,有直升機停機坪。近年中印邊境衝突頻發的最大原因就是,印軍莫名其妙的蠻橫,其自己在實控線附近建設前進營地,卻阻撓中方進行同等的部署。印度與巴基斯坦、尼泊爾的邊境衝突,都存在這個因素。
圖:直升機轉運無疑是最快的,但該地海拔高,對直升機高原飛行能力要求高。
在後送的方式上,其實有車輛運輸和直升機後送兩種辦法。最快速的當然是直升機後送,而從衛星圖來看,加勒萬河谷的印軍營地的確是修建了一個直升機的停機坪,另外河谷本身比較寬闊,直升機起降是沒問題的,不過在目前印媒的各種報導中,都沒有提到印軍出動直升機進行後送傷員的消息,這個就比較令人費解了。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可能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就是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印軍自己估計也沒想到會發生這麼大的衝突,結果遭受傷亡後,來不及協調直升機。
距離前方最近的直升機常駐機場是位於帕特普爾的第102步兵旅(錫亞琴冰川旅)旅部,那裡有印度陸軍陸航單位的一個小直升機機場。另外,還有一個修建了3300米標準跑道,且能夠起降C-17大型運輸機的Thoise空軍基地,不過由於該空軍基地之前一直沒有機庫,而新修建的三個機庫又沒有完工,所以這裡並不常駐飛機。
圖:102旅旅部的陸航機場
圖:102旅旁邊的Thoise空軍基地,印軍的美制C-17大型運輸機已經到過這裡。
圖:Thoise空軍基地內正在修建的機庫
圖:C-17已經到過Thoise空軍基地了
位於102旅旅部旁邊的陸航基地倒是有小機庫,平時常駐有一個小隊3架左右的直升機,但是印度陸軍並沒有裝備中型或者重型直升機,進口的俄制高原型米-17-V5和最新的美制CH-47F支奴幹都是在空軍的手中,而且也並不配備給拉達克地區的空軍直升機單位。而陸軍在這裡只有輕型的印度豹和北極星直升機,所以運輸能力極為有限,即便是全部出動,也只能運走3到6名重傷員,完全是杯水車薪,要知道最終印軍證實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20人,其他受傷較重的肯定還有不少,整個受傷人數據稱超過100人。
所以如果要大量的運送傷員的話,就必須從列城增調直升機,而常駐列城的印軍直升機單位主要是空軍第21聯隊下屬的第114中隊和第130中隊,以及陸軍航空兵的第666中隊和第203中隊。但是這4個中隊中,只有第130中隊裝備的是米-17-1V直升機,其餘的第114中隊、第666中隊和第203中隊裝備的都是輕型的印度豹和北極星直升機,難以大量運輸傷員。
圖:列城空軍基地
而如果要調用空軍第130中隊的米-17-1V直升機,在這種突發情況下其實也是不容易的,這涉及到了跨軍種協調。因為沒有約定好,印度空軍是不知道一線印軍的行動的,而出了事兒之後,一線印軍也不可能直接調的動列城的空軍單位,它必須得逐級上報來申請。
如果一線的這個營是隸屬於第102步兵旅的,那麼它出事後必然得首先報告第102旅旅部,然後旅部上報位於列城的第14軍軍部(102旅直屬於第14軍),由軍部來協調空軍的直升機才行。
而如果這個營是隸屬於附近的第114步兵旅的,那麼上報就還要複雜一些,因為第114旅隸屬於第3步兵師,所以114旅旅部得先報告第3步兵師師部,然後由師部上報第14軍軍部,才能協調空軍直升機。
圖:第103中隊的米-17-1V直升機,這個型號其實缺乏高原和夜間飛行能力。
圖:印度豹直升機運力太小
但是即便第14軍軍部協調到了空軍的米-17-1V直升機,也未必能飛,因為事發是在晚上,能見度很差,而這又是氣候多變,且海拔達到5000到6000米的高原地區。米-17-1V直升機的高原飛行性能並不如後來進口的米-17-V5直升機,在拉達克地區只能沿著山谷、河谷飛行,這些地方的海拔是4000多米;要鑽山谷,米-17-1V卻又沒有配備地形跟蹤雷達。印度空軍沒有為陸軍冒險,夜間飛高原山谷,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最終可能是由於以上的種種限制,導致了印軍沒能及時出動直升機來救援重傷人員。因此要及時搶救傷員,就只能走陸地車輛後送這個方法了。
圖:公路運輸的三條路徑,這些公路都是在崇山峻岭的谷地中修建的。
而從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的部署和當地的地形來看,距離加勒萬河谷距離比較近,且具有一定重傷員搶救能力的地面單位有三個,一個是位於帕特普爾的第102步兵旅旅部,一個是位於杜爾巴克的第114旅旅部,還有一個就是位於列城的第14軍軍部了。
這三個地方的搶救能力無疑是第14軍軍部最好了。因為一般而言,步兵旅級單位下轄的都是一支連級的衛生救護分隊,其人員和設備雖然足以開設一個簡單的小型野戰醫院,但重傷處理能力還是會有限。而第14軍軍部則是配屬有一個陸軍第153綜合醫院,該院是東拉達克地區最好的醫院,也是唯一具備大規模搶救重傷員和進行複雜手術的醫院,所以重傷員肯定要送到列城。而最終的消息也證實,印軍的確是把傷員送到了這裡。
圖:列城的第153綜合醫院是印軍在拉達克唯一具備大量重傷人員救治能力的醫院。
不過使用公路去列城的153醫院也是三個地方中最遠的,由於拉達克地區是被海拔5000到6000米的高山山脈給割裂的,所以公路都是修建在峽谷和山谷裡。要從加勒萬河谷乘車前往上述幾個地區都得繞行峽谷公路,其中前往第114旅旅部距離是最近的,大約公路裡程是100公裡左右,前往第102旅旅部則是裡程在180公裡左右。
而要前往列城,則必須得翻越一座海拔超過5400米的大雪山,印軍之前為了能夠有效的支援第102旅和阿克賽欽方向,特意在這裡修了一條翻山公路,這就使得加勒萬河谷到達列城的公路距離縮短到了200多公裡,不然的話就得從班公湖方向繞過來,公路裡程就超過了400公裡。
到列城153醫院這200公裡的路程對於重傷員來說,也相當難熬。在海拔4000到6000米的高原山地開車,本身車輛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就受空氣稀薄影響,再加上道路複雜、路況也不好,所以車輛肯定是開不快。200多公裡的路程很可能要開上7、8個小時,再加上整個路程的海拔落差達到了2000多米,又非常顛簸,很多印軍傷員撐不住,也就可以解釋了。(文/元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