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萬物》雜誌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這個故事的主角——虛擬寶可夢「3D龍」
動畫片《精靈寶可夢》是很多讀者的童年回憶。但很多觀眾不知道的是,這部火遍全球的動畫在播放僅半年時,險些因為一次事故而被迫攔腰斬斷。因為一段只有5秒鐘的片段,超過600名日本觀眾因為感到不適,當即被送往醫院,其中一些兒童甚至一度陷入昏迷。此後的調查認為,出現輕微症狀的觀眾,甚至超過1萬人。這次動畫史上影響範圍最廣的意外事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撰文 | 柯石英
5秒視頻,讓685人進醫院
1997年12月16日,這是一個星期二。上千萬的日本中小學生放學後,回到家裡期待著《精靈寶可夢》的更新。1996年推出的《寶可夢》掌機遊戲大火後,1997年,據此改編的《精靈寶可夢》動畫版開始在東京電視臺等多個電視臺播放。當時,這部動畫迅速風靡日本,成為該時段收視率最高的電視節目。根據東京、愛知縣等地的統計數據,超過50%的中小學及幼兒園兒童都守在電視機前,等待皮卡丘和小智的出現。
這一天的劇情有些特殊,故事發生在電腦世界中,而這一集出現的全新角色——多邊獸(多邊獸為官方譯名,《精靈寶可夢》愛好者更熟悉的民間譯名為「3D龍」),也是一隻虛擬的寶可夢。
劇情進行到大約20分鐘時,殺毒程序發射的2枚病毒炸彈向電腦世界中的主角團隊飛來。緊急時刻,皮卡丘使用電擊將病毒炸彈引爆。為了體現爆炸時的閃光效果,動畫製作者使用了紅-藍兩種顏色迅速交替的方式,電視屏幕在5秒的時間內,以每秒12幀的頻率閃爍。正是這短暫的5秒鐘,導致了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
動圖就不放啦。正是這樣紅-藍的快速交替,產生了嚴重後果
當晚6時50分至7時30分之間,日本全國共有615人在收看了這集《精靈寶可夢》後,因為頭暈、視力模糊、噁心,甚至是痙攣與昏迷等症狀,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兒童。
這還沒有結束。很快,這一事件登上了當天的晚間新聞,5秒的閃光畫面通過新聞及重播的動畫劇集,被更多觀眾看到,這又引起了第二輪的症狀。次日,「《精靈寶可夢》引起學生昏迷」迅速成為日本全國的焦點新聞。儘管日本的電視臺作出響應,決定禁播這一集動畫,但仍有不少人通過各種渠道觀看了這段畫面。
最終,根據日本《讀賣新聞》的報導,被送往醫院的患者共有685人,而出現輕微症狀的患者更是接近1.2萬人。當然,在被送往醫院的患者中,多數在送醫途中就得以自行恢復,不過還是有150人住院接受治療,其中兩人住院超過兩周才康復。
儘管引發閃光的,是皮卡丘的電擊導致的爆炸,但由於這一集動畫特殊的劇情與角色,這一事件也被稱作「3D龍事件」。事件發生後,東京電視臺做出道歉,與其他電視臺共同決定停止播放《精靈寶可夢》。而日本的研究人員也展開行動,試圖查出事故原因。
光敏性癲癇
在1998年的《神經學年鑑》上,一支研究團隊在對山口縣兒童的調查中發現,12名沒有癲癇歷史的兒童,也出現了痙攣症狀,其中11人為光敏性癲癇。所謂光敏性癲癇,是指一些人在強烈的閃光刺激下,視神經的刺激引發腦部的神經痙攣,並可能引發昏迷。因此,這項研究指出,顏色快速交替的閃光引發的癲癇,是近700人出現明顯症狀、被送往醫院的原因。而這集動畫導致光敏性癲癇的發病率為萬分之一點五。
而童年的另一項研究在調查了出現輕微症狀的兒童後更是認為,觀看了這集動畫的兒童中,超過6%都出現了症狀。這一數據與兒童群體出現光敏性的比例(8.9%)相近。
九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則進一步揭示了這一片段引發嚴重後果的機制。在測試中,擁有高色差的紅-藍交替誘發的光響應程度,遠超相同頻率的單一色調(灰色-黑色)交替閃光,這一因素與閃光頻率、持續時長等因素共同造成了這次意外。此外,文章還注意到一個費解的現象:多數患者在此之前,從未出現過類似的症狀。
紅-藍交替誘發的光響應程度,遠超灰色-黑色交替閃光
無論如何,在一系列研究與調查之後,光敏性癲癇成為了「3D龍事件」的標準解釋。事實上,快速閃光引起癲癇的案例並非首次出現。早在1948年,法國科學家就發現,快速閃爍的燈光可以誘發光敏性的症狀。此後,隨著電視以及遊戲的普及,這一現象也開始受到重視。1993年,英國一則電視廣告中快速移動的圖形及強光,就導致了3位觀眾出現癲癇症狀。第二年,英國的電視廣告及節目規定,閃光頻率不得超過每秒3次。
另有他因?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釋。2001年,美國作家Benjamin Radford和澳大利亞詹姆士庫克大學的Robert Bartholomew在《南部醫學雜誌》上發布了一篇文章,質疑光敏性癲癇並非眾多兒童出現症狀的唯一原因——對於大量第二波出現症狀的人,引發症狀的另有他因。他們的主要依據有兩點。
首先是症狀本身,患者的一些症狀(如頭疼、頭暈、視力模糊)並非癲癇的典型症狀,相反,癲癇的一些典型症狀,例如流口水、咬舌頭,沒有出現在這些患者身上。那麼,這些症狀更符合什麼疾病?作者給出的答案是——群體性癔症。
說到癔症,一些讀者可能會首先想起《走近科學》的《誰在背我飛行》。癔症是由壓力、暗示等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需要指出的是,癔症的生理症狀是確實存在,而不是患者想像出來的。而當這樣的精神因素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時,癔症還可以「傳染」,形成群體性癔症。
回歸到「3D龍事件」,作者認為,在16日傍晚的首播後,多名觀眾被送往醫院的新聞迅速在日本傳播。而在此之後觀看這一片段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幹擾,出現頭暈、視力模糊等癔症的典型症狀。
Radford質疑光敏性癲癇的另一個原因是,聲稱出現症狀的觀眾似乎太多了。此前一項對英國人群的研究指出,癲癇的發病率為1%,而這其中只有3%的人屬於光敏性癲癇。因此Radford認為,在播出時出現症狀的人屬於光敏性癲癇合情合理,但此後報告輕微症狀的兒童如果屬於光敏性癲癇,那麼這一疾病在日本兒童中的發病率將遠超人們此前的認識——因而不合常理。
當然,Radford等人的論證也並非無懈可擊,並且他們也沒有提供足夠有力的證據。由於事發多年後,人們已經無法對當時患者的腦部活動進行細緻的研究,因此「3D龍事件」的完整誘發機制至今尚無定論。但無論如何,光敏性癲癇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這起事件也造成了深遠影響。
首先是對這部動畫本身。經過了4個月的停播,1998年4月,《精靈寶可夢》重回電視銀幕。而這一集的主角多邊獸(3D龍)卻在《精靈寶可夢》的動畫版永遠消失了。雖然不是罪魁禍首,閃光也不是它產生的,但為了避免觀眾聯想到這一事件,後續的動畫創作中,多邊獸及其進化型就不再登場了。而中國引進的《精靈寶可夢》,也刪去了這一集。
這一事件對於規範整個動畫產業也有著深遠影響。多國開始對於作品中可能的視覺刺激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例如閃光的顏色與變化頻率。
而對於當初的600多名(或者說超過1萬名)受害者,好在他們很快都得以恢復,也沒有留下持續的症狀。最後提一句,雖然這一集動畫仍然能在網絡上搜索到,但不建議大家出於獵奇去觀看這幾秒的片段——畢竟,還有很多集可愛的皮卡丘值得補檔呢。
來自看過這一集的作者的劇透:這一集裡,主角團隊罕見地救了火箭隊一命呢。
來源:環球科學
轉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