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溝通」,是當下辦公一族最為真實的寫照,可令人頭疼的是,「無接觸溝通」無疑大大增加了溝通成本和工作難度。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降低「無接觸溝通」的成本,讓信息更觸達、表達更高效、執行更靠譜呢?
作者:宋春濤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疫情之下,為了降低新冠病毒的傳播風險,我們不得不把相互之間的接觸機率降到最低——宅在家裡不出門,點餐使用「無接觸點餐」,外賣選擇「無接觸配送」。
而對於廣大職場人士來說,穿著睡衣睡褲、蓬頭垢面的在書房裡枯坐一天,工作協同全通過線上「無接觸溝通」,是當下辦公一族最為真實的寫照。
可令人頭疼的是,「無接觸溝通」無疑大大增加了溝通成本和工作難度,不論是主持會議、布置任務,還是項目協助、問題反饋,大家的反應和行動似乎都不止慢了半拍。
溝通不暢,工作效率低下不說,還會因為理解錯誤產生不少無用功……線上溝通能力的好壞,似乎已經成為判斷當代職場人是否靠譜的新標準。
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降低「無接觸溝通」的成本,讓信息更觸達、表達更高效、執行更靠譜呢?
1
「無接觸溝通」最主要的障礙在哪裡?
所謂「無接觸溝通」,指的是兩個或者多個人,在無法面對面的狀態下,通過電話、視頻、微信文字或語音、郵件、信函的方式,來進行信息交流,達到溝通目的。
以我自己為例,這段時間坐在家裡辦公,從早上9點半開始坐到電腦跟前,一直到晚上10點處理完最後一封郵件合上電腦,12個小時的時間大致要開6-8個電話會、參與10個以上微信工作群的討論、回應200條以上的微信語音……但無論是以上哪種互動形式,基本我都無法和對方面對面。
時間一長,我發現相對於大家在辦公室坐下來面對面溝通,「無接觸溝通」要想做到無障礙、高效率還真的不容易:
有時候自己唾沫橫飛說的正嗨,突然發現對方掉線了;有時候對方正在說著一個重要問題,突然他的聲音忽近忽遠,讓你根本無法聽清;還有的時候電話會開著正歡,突然聽到了孩子推門、大聲喊:爸爸、媽媽我要尿尿……
以上來自網絡硬體、家庭環境方面的幹擾還在其次,「無接觸溝通」更大的挑戰在於,作為會議主講人,你講到口乾舌燥,頭髮都要豎起來了,卻發現電話彼端靜悄悄,沒人給你反饋,因為大家說不好意思,信息量太大,無法消化,沒有聽懂;
又或者你收到了員工給你發來的一連串微信語音,7段話裡東拉西扯了3-4件事情,前後又完全沒有邏輯……
這個時候,你是否會開始反思「無接觸溝通」最主要的障礙在哪裡?當我們無法和對方面對面的時候,僅僅透過聲音和文字,為什麼難以向對方準確地傳遞你的主要觀點、核心信息、以及情緒感受?根本原因是什麼?
話說在1971年,美國加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梅拉賓博士提出了著名的人際溝通3V理論,用於說明在溝通過程中,人們是怎麼相互對對方產生影響的。
3V具體包括:
Visual(身體語言):主要指站姿、坐姿、手勢、眼神、以及面部表情等Vocal(聲線):主要指語速、語調、語氣、停頓、以及聲線變化等Verbal(語言):主要指你的遣詞用句、使用的具體言詞等
在梅拉賓博士看來,這三個要素對於溝通對象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我們的身體語言,它在溝通中對於對方的影響程度達到了55%。
梅老爺子寫過一本書,叫做《Silent Message》,翻譯成中文叫做《無聲信號》,強調了身體語言和輔助視覺信息在溝通當中的重要作用。
你可以想像一下,早上你打了一輛車去上班,上車的時候司機「熱情」地問候了你:先生早上好!但你發現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只是用眼角的餘光瞟了你一眼,而且表情非常冷漠,這時你一定不會去回應他的問候,也不會對他有什麼好印象。
在「無接觸溝通」的情景下,Visual(身體語言)這項最為關鍵的要素完全派不上用場了,你只能靠著聲線和語言去影響你的溝通對象,而正常情況下,這兩項要素合計起來,對於對方的影響都只有45%,這就是「無接觸溝通」最大的問題和挑戰。
我們該怎麼辦?
2
「無接觸溝通」的正確姿勢
接下來,我會和大家分享提升「無接觸溝通」能力的三個關鍵方法:
第一是以聽眾為中心,識別並滿足對方的邏輯訴求。第二是基於對方的訴求,構建符合邏輯的表達框架。第三是基於框架,為你的表達內容製造「畫面感」。
方法一:識別並滿足溝通對象的邏輯訴求。
「無接觸溝通」和任何其它溝通一樣,目的都是為了與溝通對象達成共識,達成共識的前提在於,你是否提前識別了對方的邏輯訴求,並透過音頻或文字,將對對方期待得到的信息準確傳遞給他。
邏輯訴求的第一組關鍵詞是背景目的
在電話或者視頻會議當中,請記得第一時間跟大家分享關於這個溝通主題的具體背景,以及來龍去脈,確保大家對於話題的認知處在一個層面,接著把你希望通過這次線上溝通達成的目的,同樣加以準確說明,然後確保大家沒有問題。
邏輯訴求的第二組關鍵詞是價值好處
「你說的跟我有啥關係,對我有啥好處?」這個簡單的問題,是你在講話之前必須要考慮的。這個問題背後,就隱藏著聽眾的邏輯需求。
如果聽眾是你的老闆,他的關注點可能就是:業務結果、落地方案、競爭對手……如果聽眾是你的團隊夥伴,他的關注點會是:業務目標、工作重點、實施關鍵……
邏輯訴求的第三組關鍵詞是語言選擇
一個符合職業化要求的職場人,必須學會用聽眾能接受的方式來表達,簡單來說就是要學會「說人話」,而不是「說行話」。
區分優秀的表達者和合格的表達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優秀的表達者能夠基於對方的年齡層次、知識水平、職務級別進行判斷,找到理解上的共同點,並用對方能夠聽懂的方式來表達,從而讓對方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方法二:構建符合邏輯的表達框架
在「無接觸溝通」的狀態下,一定要確保你呈現給對方的不是散亂的珍珠,而是一根有主線串接的項鍊,這根能夠起到串接效果的主線就是你的表達邏輯。
所謂見木之前,先見森林。人類的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對方如果對我們想表達的框架結構有一個整體理解,那麼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明白我們接下來呈現給他們的每一個局部信息。
我們如何能夠構建符合邏輯的表達框架呢?大家可以看看下方這個簡單的金字塔結構:
金字塔結構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條:
首先必須把主題結論做清晰的歸納提煉,並找到支撐主題的核心觀點。每一層次的思想觀點必須是對低一層次思想觀點的概括。每一組思想觀點必須屬於同一範疇。每一組思想觀點必須符合邏輯順序。
金字塔結構看似簡單,但對於表達者而言,卻非常實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梳理、提煉邏輯結構,從而帶來更高的「無接觸溝通」效率。
方法三:為你的表達內容製造畫面感
一個擅於表達的高手,他會有意識地把抽象概念做具象化表達,把枯燥數據做生動化呈現,從而在溝通對象的腦海當中製造了一幅鮮活、直觀的畫面。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你的「無接觸溝通」的效果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如何能夠做到呢?
首先在溝通者大腦中必須構建兩座知識倉庫,一座專業知識倉庫,一座人生閱歷體驗倉庫;然後在兩座倉庫之間通過類比和轉換技巧,建立橋梁加以打通,最終實現表達上的形象生動、深入淺出。
以下三個充滿魔力的短語能夠幫助我們在「無接觸溝通」狀態下,實現有效的類比和轉換:
「就像……」「例如……」「設想一下……」
先跟大家分享一個如何將抽象概念具象化的例子。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在《把蕭條看作再發展的飛躍臺》的演講中,把企業的發展和竹子的成長做了一個形象類比:
企業的發展如果用竹子的成長做比喻的話,克服蕭條,就好比造出一個像竹子那樣的「節」來。經濟繁榮時,企業只是一味地成長,沒有「節」,成了單調脆弱的竹子。但是由於克服了各種各樣的蕭條,就形成了許多的「節」,這種「節」才是使企業再次成長的支撐,並使企業的結構變得強固而堅韌。
再跟大家分享一個如何將枯燥數據生動化的例子。前IBM公司董事長郭士納在1998年IBM股東大會上,面向聽眾介紹了一款容量高達20,000,000,000位元組的存儲產品:
「我們計算機存儲裝置業務的復興1997年呈持續增長的態勢,這是因為我們在磁碟驅動的技術上下了大功夫。我們的團隊為密集性存儲創立了世界新記錄,並發明了世界最高能力的PC驅動器,其體積只有錄音機磁帶大小,但是容量相當大,有20,000,000,000位元組……——如果列印成紙摞起來,比約翰漢考克大廈還高。這已經相當棒了,但是我告訴我們負責存儲裝置的團隊,今年,我想讓摞起來的紙比西爾斯塔還高。」
對於身處家中、遠程辦公的職場人士,如果能夠靈活掌握並且運用以上三種方法,相信一定會大幅提升你的「無接觸溝通」效率,助力你的職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