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總能經住歲月的洗禮,在新的時光裡歷久彌新。一千個觀眾,便有一千個《千與千尋》。關於《千與千尋》的解讀,數不勝數。無論是對於日本泡沫經濟的冷嘲,還是關於童心童真的書寫,無不給作品增添一層人文關懷的色彩。敬仰宮崎駿導演之心,筆者不能例外,以下通過對影片中「名」的分析,闡述作品的關於「名」的表達。

影片的日文片名為千と千尋の神隠し,由於「神隠し」頗具日本特色,所以各國翻譯不盡一致。中文則把它簡易翻譯為千與千尋。然而,該詞意為「被神仙藏起來」,在中文譯名中其實已有表達。千是千尋在這個奇幻世界的名字,於是,千尋便是被神仙藏起來的主人公。兩個世界,兩個名字,一個被藏,一個被賦予,共同構成了片中的小女孩荻野千尋。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在這句話裡,孔夫子講述了一個道理,觚便是觚,不能將不是觚的東西表述為觚。這是儒家正名主義的寫照。在《千與千尋》中,同樣有相似的內核表達。例如千並不是千尋,只有記住自己是千尋,女主才能逃離奇幻世界回歸現實。故事中的白龍同樣如此,他的名字是琥珀川,只有知道自己叫琥珀川才能找到未來的路,而小白、白龍只是被賦予的名字。
以上段的道理來分析無臉男,就可以知道他的一些詭秘。無臉男一路追蹤千尋,是有愛慕之意的。可惜的是他無法表達,在吃掉幾個湯婆婆員工時,他才會講話,說出來例如寂寞的話。那麼,追尋他寂寞的理由,無非是因為沒有名字。因為他不為人知,不能言語,所以他並沒有稱呼。湯婆婆的員工只能叫他為客人,而千尋也只是以為他是客人,但他的名他自己不知,別人更不知。最終,無臉男成為了錢婆婆的助手,也許以後會有一個被賦予的名,來消解生的寂寞。


影片的整個故事很簡單,主要講述荻野一家誤入奇幻世界,千尋父母變成豬,千尋在白龍的幫助下努力工作,最終逃出奇幻世界。關於千尋父母變豬的敘事,有論者認為是對現實的鞭撻,暴露了人性的貪婪。這裡權且不評價對錯,筆者認為,與其說不工作就變豬,不如說不記得自己的名(一層的名是人,二層的名是姓名)便變成了豬。因為千尋父母在胡吃海喝之時,已經忘記了自己作為人的事實,此時,便忘記自己的名字,忘記了自己是千尋的父母,這也是為什麼千尋去豬圈尋找卻得不到父母回應的原因。

宮崎駿以華麗的色彩、瑰麗的想像,在現實世界之上構建奇幻世界,一個憎惡人類(不工作的人類變成豬或煤蟲)、妖魔鬼怪和諧相處的超現實社會。在超現實的社會,人人都被賦予名字,沒有名字的便和無臉男一樣似孤鬼幽魂。人人「忘我」工作生活,如同泡沫經濟下的日本人一樣,到頭來都是一場無盡的悲哀。
而破除悲哀的一種方式,便是找到自己的名,通過名找尋自我,找到自己,看清現實和未來。趁年華,銘記你的名字吧,畢竟時光荏苒、美質不常。
文/史海濱。獨家首發於綜合的藝術百家號,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