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六團隊 第十一診室
圖片設計: 番薯丫 | 責任編輯: 柴君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導言
有一種很常見的食物,姑娘們每天都在吃,有的甚至每天吃得還不少,一天不吃就心裡痒痒。
但是這種食物如果攝入過量,危害極大,猶如「毒藥」,它就是——糖。
作為重度甜食愛好者,六運助曾經是個「無糖不歡」的菇涼,然而在了解了近年來無數學者關於糖的研究,得知甜甜的糖果、美味的蛋糕、點心、甜甜圈等不僅會讓自己變胖、皮膚變差,還會增加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之後,六運助瑟瑟發抖,再也不敢待糖如初戀。
▲圖片來源:微博
之前六運助還在微博熱搜上看到了#研究顯示多吃糖或加重抑鬱#的話題,這對嗜糖如命的六運助來說簡直猶如晴天霹靂,以前覺得雖然會長胖但好歹能收穫快樂呀,但是現在連這唯一的樂趣居然也是錯覺,怎能不令人心碎。
六運助一想到自己那一柜子的零食可能要魂歸垃圾桶,頓時心如刀絞,忍不住捫心自問:糖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小妖精到底是為什麼讓我如此欲罷不能,又是為什麼對身體的危害這麼大?
相信這也是很多姑娘想知道的問題,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討論討論。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為什麼甜食有致命的吸引力?
基因傳承的力量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我們會拼命攝入脂肪和甜食來建立能量儲備,這樣才能夠在食物和能量不充足的時候存活下去。
糖不僅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熱量,還能幫助我們儲存脂肪。這對我們的祖先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生存條件。只有獲得了足夠能量,他們才能更好地生存並把基因傳承下去,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可以說是被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基因裡。
大腦的獎勵機制
作為地球上最聰明的物種,人類擁有著極其發達的大腦,而維持大腦運轉的代價也是高昂的,不停進食熱量密集型食物帶來的熱量攝入,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的大腦發育,因此,當我們攝入高熱量食物時,大腦的獎勵中心也會活躍起來。
高糖攝入會像藥物濫用一樣導致多巴胺從獎勵中樞系統之一——伏隔核持續不斷地釋放出來,這能夠正向激勵我們,使我們以為獲取更多脂肪和糖對自己有好處,然後繼續不斷增加食物攝入,以獲得同樣的欣悅感。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食品工業的陰謀
前幾年一部引發了熱烈反響的紀錄片《一部關於糖的電影》裡,就提到過食品巨頭利用我們基因裡對甜食的喜愛,使我們對甜食上癮的真相。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為了加大用戶對產品的依賴性,商業巨頭們投入的科技力量不可小覷,消費者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中招。
甜食過量的危害
除了我們已知的高糖飲食會導致肥胖、齲齒、參與糖化反應導致皮膚衰老之外,還有其他的研究成果也值得一提。
高糖有可能通過影響自身免疫來促進炎症發生,這也是近些年免疫性疾病發生率較之前有明顯增加的原因,尤其是在西方國家,高糖、高鹽、高油飲食習慣下,除了增加患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患免疫性疾病的風險也有所增加。
不僅如此,最近的研究又指出高糖飲食還會把觸角伸向大腦,通過影響腸道進而導致大腦神經元丟失……簡單來講,就是靠免疫系統殺死自己的腦細胞,好在從研究結果來看,這個事兒是可逆的。
除此之外,還有開頭提到的微博熱搜話題,美國堪薩斯大學近日發布的研究結果——攝入太多糖分可能會加劇抑鬱症狀。
研究人員分析了全球一系列有關攝入糖分對生理和心理影響的研究,發現吃太多糖會導致身體更容易出現炎症,而與炎症相關的一些激素會導致大腦進入抑鬱狀態。
拋開這些學術化的實驗和數據,關於高糖飲食的危害,《一部關於糖的電影》裡的導演兼男主角的真人實驗或許能夠更直觀地告訴大家真相:
來自澳大利亞的Damon·Gameau將為人父,為了提前做好準備,他決定找出糖對人體健康的真正作用。
已經好幾年堅持食用無糖食品的Damon在實驗的60天內,每天食用40勺糖(大約160g),這是澳大利亞人平均每天的糖攝入量。
在實驗期間,他維持同樣的卡路裡攝取量和運動量,不吃甜品、巧克力、冰淇淋等高含糖量食品,而是選擇果汁、麥片、酸奶等公認的健康含糖食品。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實驗結束後,Damon的身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肥胖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皮膚變差、長痘痘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疾病
Damon甘油三酯的水平,也就是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從健康的0.08上升至1.5,而高甘油三酯量表明健康的膽固醇變成了小的、密集的低密度脂蛋白,有患心臟病的風險。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Damon體內變化最明顯的是肝,肝臟健康的重要指標是激素ALT,第一個月的時候該指標就從安全值下20升到了安全值上20,有了脂肪肝,還可能導致胰島素抵抗和二型糖尿病。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吃糖需適量,抗糖丸作用存疑
雖然上面列舉了高糖飲食的諸多壞處,但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能源物質之一,身體缺了糖也是萬萬不行的。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公布的新版飲食指南裡,建議將游離糖(包括食物及飲料中加入的單糖及雙糖,以及蜂蜜、糖漿、果糖及濃縮果汁中的天然糖分)的量減至每日攝取總熱量的5%以下,即不超過25克(差不多6茶匙),以避免肥胖、蛀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疾病。
哈佛醫學院同樣也發表了健康飲食餐盤指引,其中明確表示,應避免含糖的飲料,注意限制糖的攝取。因為糖為熱量的主要來源,而且通常營養價值很低。
所以大家明白了嘛,凡事過猶不及,糖分攝入也是一樣,不是不讓你吃糖,而是應該適當、合理地攝入糖。
▲圖片來源:《一部關於糖的電影》
那可能有姑娘會問了:「我不想承擔吃糖帶來的各種變胖、變醜、患病風險,但是又實在舍不下蛋糕、甜點、冰淇淋,聽說某某品牌的抗糖丸挺好用的,我要不要去買來吃?」
唉,姑娘們呀,你們說天底下到底哪裡有這麼好的事情呀?
關於抗糖丸,六分泌醫生之前有篇文章裡講得非常詳細,這裡借來給姑娘們做個解答:
我們不建議購買抗糖丸。
一個原因是貴,比如火到天上的pxx產品,主要成分標識是YAC精華。YAC是魁蒿的提取物,日本的魁蒿其實就是國內的艾葉,主要有抗炎抗氧化之功效。其餘的成分包括「銳刺山楂+羅馬洋甘菊+葡萄葉+蕺菜」。這些草本植物抗氧化的功效更多一些。
但是花這麼多錢去抗糖化、抗氧化真心不太值,因為如果自己身體健康,沒有糖尿病或者相關糖代謝異常的情況,說明身體完全可以代謝掉糖化產物,完全不必特意去抗糖化。
第二個原因是我個人對這些產品安全程度存疑,暫且不說產品是否真如廣告說的那麼吸引人,即使這些提取產物真的有效,能確保產品的安全程度嗎?能否確定它們沒有副作用呢?
第三個原因是抗糖化其實沒有那麼難,口服足夠的水果和蔬菜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多吃番茄、菠菜、胡蘿蔔等含有豐富硫辛酸的食物,它們可是抗氧化界的扛把子。
另外,像橙子、獼猴桃之類的水果,帶葉子的綠色蔬菜等,大多都含有豐富的VC,還可以多吃堅果一類補充VE的食品。除此之外,一定要注意防曬。
完
你們發現沒有,有個萬能公式,很多醫生都提到過,看似很容易然而大家總是說很難做到,但是只要堅持做下去就一定能夠收穫超出自己想像的成果。
對,就是早睡早起,適量運動,多吃蔬菜水果。
雖然確實挺難的,但是為了咱們美麗的臉蛋和健康的身體,也可以試著堅持一下~說不定就變成讓自己受益終生的好習慣了呢!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卡婭·努爾英恩. 大腦帝國[M].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8:387.
[2]Wikipedia-sugar[EB/OL]. (2019-12-09)[2020-01-1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3%9F%E7%B3%96.
[3]新華網-研究顯示吃糖太多可能加重抑鬱. [EB/OL]. (2019-12-15)[2020-01-11]. http://www.xinhuanet.com/2019-12/15/c_1125348828.htm?spm=C73544894212.P26997653879.0.0.
[4]Zhang D, Jin W, Wu R, et al. High Glucose Intake Exacerbates Autoimmunity through Reactive-Oxygen-Species-Mediated TGF-β Cytokine Activation[J]. Immunity, 2019, 51(4): 671-681. e5.
[5] Li J M, Yu R, Zhang L P, et al. Dietary fructose-induced gut dysbiosis promotes mouse hippocampal neuroinflammation: a benefit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J]. Microbiome, 2019, 7(1): 98.
原標題:《這種好吃到讓人上癮的食物危害太大,一定要遠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