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9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獻給愛麗絲》、《歡樂頌》、《命運交響曲》……提起貝多芬,你最先想到的是哪首曲子?
2020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同時代人認為他是一位革命音樂家,去世時已成為一個「浪漫主義的神話」。今天的作曲家依然或多或少生活在他的「陰影」之下。
然而,更多人不懂他的音樂卻知他的故事,抗爭命運的形象讓他化作抽象的符號而非現實的人和藝術家。
真正的貝多芬什麼樣?音樂天賦、不凡作品、性格缺陷、健康問題乃至失敗的感情生活,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的貝多芬?他的音樂對後世有什麼樣的影響?
//本期話題//音樂人生@甜分七:請問貝多芬的耳聾是完全聽不見還是聽力障礙?這種情況他是怎麼搞創作的。貝多芬生於1770年。在1798年前後產生了明顯的耳聾症狀。他是後天耳聾的,因此對於聲音有記憶和聽覺經驗。
他在20年代之後的創作基本靠觀察展開。比如,樂器演奏的發聲方式他比較熟悉,樂手的動作在很多時候為他做具體的聲響指示。另外,他的內心聽覺和想像力豐富,善於營造超越性的全新聲響和結構關係。因此,
他不但可以創作,而且還能夠譜寫石破天驚的前衛作品。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手稿扉頁
貝多芬的這種能力令人吃驚,卻都有具體的實踐依據。當然,耳聾對他的人際交流和聲響反饋帶來直接障礙,是他難於克服的缺陷。
@立馬豆:老師您好。好像貝多芬、莫扎特、海頓都是同時代人,為什麼那個時代的音樂界大師輩出?後來的人們為什麼無法超越他們呢?這個問題是,
歷史是後人篩選出來讓你相信的。其實貝多芬人生早年,屹立於歐洲藝術音樂舞臺的知名人物有幾百號人,絕不僅僅只有今天人們熟知的這幾個哥們。後人其實早已超越他們,但是他們的音樂所體現的,並且被後人普遍信奉的,卻使他們成為一個時代的高峰,仿佛無法企及。其實不然。
@_Chelsea_:劉老師您好,似乎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有變奏曲情結,是真的嗎?變奏是他從年幼時代就掌握的一種表演技術和創作手法。他的變奏曲或變奏曲式樂章的創作貫穿一生,並且在不同階段表現出個人的創作旨趣和要求。貝多芬晚年的確重視變奏曲創作,然而將它當作某種情結,似乎並不恰當。我更認為是一種思維慣性,以及他對這種體裁努力經營的目標。
名曲鑑賞@藍州峰:貝多芬有那麼多曲子,為什麼《獻給愛麗絲》成為最通俗流行的一首?這首小曲包含很多19世紀大眾崇尚的音樂特徵。
短小、悅耳、簡單、平淡、易學等等,都成了它能夠迅速普及的重要條件。
@林久歌:老師您好,每當我聽到悲愴奏鳴曲的時候,我焦慮的心情就會得到平復,我覺得這首鋼琴曲可以讓我心臟跳動變得平緩(我心臟不大好),可以讓思想放輕鬆,但仍然在思考。但看了百度百科我也不太懂如何鑑賞它。老師可以說一下它大概傳達了什麼麼?第一樂章顯然是如此。第二樂章是為了紓解這種心情,變得深沉而安寧。
第三樂章繼續找尋自己的出路,最終是無解和沒有盡頭。應該說,它挺悲劇化的。您的感覺描述得非常貼切。它或許真能夠讓心速放緩,大概是因為您聽他那麼鬧騰,會感到舒服些。這就如同,聽悲傷的樂曲來治癒悲傷。
@糯米飯糰團:請問老師,作為一個對古典樂並不熟悉的普通人,想要了解貝多芬的音樂特點,應該先從哪幾部作品入門?如何系統地欣賞他的音樂呢?這個不困難,請您可以從下面五部作品進入:
第一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好聽;
第二部《第五交響曲》,雄勁,抗爭;
第三部《「皇帝」鋼琴協奏曲》貴氣;
第四部《致遠方的愛人》,深情;
第五部《田園交響曲》,輕鬆愉悅!
新手入門@製造者741:老師好,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就是,我們這種普通人,這種沒有接觸過任何器樂指導,看不懂五線譜的人,是否有可能欣賞貝多芬的古典音樂,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聽?如果不行的話,我們應該加強哪方便的訓練?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該聽些什麼?您好。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首先,一個人能夠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和個人的希望有關。比如,我希望了解古典音樂,那麼
你需要的就是啟動它。第二,
不要擔心自己的現有程度和水平。因為,這不是阻斷您做希望的事的障礙。如果希望了解貝多芬和他的音樂,您可以從聽比較有名的作品開始。不需要考慮那麼多前提和要求,先來聽。
第三,古典音樂的複雜性和技術難度的確會對欣賞它帶來挑戰。然而,聽音樂或當觀眾是最重要的起步。陌生的音響和作品從來使人產生排斥心理,然而,您可以將其當作背景音響,不必那麼專心。先放出來,然後
不當回事地「泡」裡面,兩三天後,您再聽,就會發現熟悉了很多。這是一個原則,從生疏到熟悉,就是這樣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這樣以後,你就容易接受它了。
第四,增加聽音樂的時間,減少看手機的時間。這個對於今天的我們會比較有益。這就是一種自我調整和約束的訓練:
動用自己的耳朵,而不是視覺觀感。第五,可以了解一位人物一個作品的歷史和常識,培養文化興趣和記憶力。這個方面,同自己的興趣相聯繫。如果希望聽古典音樂,不妨找找這方面的閒書,或者在網絡上查詢。快捷而便利。
第六,用半年到一年
立個「小目標」。比如,聽20首作品。有了這個量,如果感覺還可以,就可以進一步學習一下音樂常識和譜子了。
第七,不要認為音樂知識有多大難度,相比很多科技話題和常識,音樂常識一般都比較容易理解和記憶。找一個比較清楚的朋友講給您聽,或者找晚輩幫忙,很快就能掌握。真沒那麼難。
第八,
不要擔心所謂天賦、樂感和什麼細胞之類的。很多屬於誤導。音樂是等著您的,而且不會催促和壓迫。想聽,那麼就可以開始了。這扇門,一推就開。門後是個大世界。
關鍵詞 >> 問吧精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