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2020-12-14 澎湃新聞

【評論】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2020-10-22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e觀滄海 ,作者劉鳳敏

e觀滄海

立足河北,放眼全國;網評時事,理性表達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休養院全體同志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回信中表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發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勇往直前,浴血奮戰,為保家衛國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強調,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新時代是成就英雄的時代。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大力弘揚英雄精神,匯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英雄,是一個國家光輝歷史的記憶,是一個民族堅強不屈的脊梁,也是時代發展的先鋒力量。歷史上,無數先烈的英雄事跡及其精神,早已獲得全民族的廣泛認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核。任何時候,我們都要銘記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這不僅是一種內在精神的需要,更是一個民族得以永續的血脈傳承。從2014年到2020年,先後有七批716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懷抱,隨之一起回歸的,還有他們不滅的烈骨忠魂和永存的英雄精神。

9月19日,志願軍老戰士在少先隊員和講解員的陪同下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銘記偉大勝利,捍衛和平正義。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中,志願軍「二級英雄」鄭起的軍號、「神槍手」張桃芳使用過的莫辛納幹步槍、俘虜63名敵軍的「戰鬥英雄」劉光子使用的衝鋒鎗……一件件看似破舊斑駁的文物,是先烈們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歲月見證, 這1900餘件文物匯聚在一起,就成了一部連接歷史與現實的「英雄史」,靜靜地講述著70年前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讓人肅然起敬。70年鬥轉星移,人們對那一群「最可愛的人」的敬仰與緬懷,從未改變。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民族如何對待英雄,關係到全社會的道德觀、價值觀和歷史觀。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別有用心者惡意抹黑英雄、詆毀英雄,曲解英雄事跡和英雄精神,不僅擾亂人們對英雄形象的認知,傷害了公眾對英雄的深厚情感,而且也有可能動搖民族信仰的根基。為此,2018年國家制定施行了英雄烈士保護法,以國家的意志回應人民的情感與心聲,更好地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讓英雄精神不斷發揚光大,以實際行動匯聚起萬眾一心、不懈奮鬥的磅礴力量。

時代呼喚英雄,英雄光耀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今天,我們向抗美援朝的英雄群體致敬,就是要學習志願軍將士的英雄氣概和不畏強敵、制勝強敵的戰鬥精神,學習他們同仇敵愾、萬眾一心的愛國情懷,學習他們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高尚情操,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之中,讓新時代英雄輩出。

來源:e觀滄海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評論】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讀《人類群星閃耀時》有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讀《人類群星閃耀時》有感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幾點時代的星光在照徹歷史,更是無數寒星在長夜中所構成的歷史底色。 聲明:文章中的圖片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周溫馨,陝西省安康中學高二16班學生。
  • 唱不盡的英雄氣|滾滾長江東逝水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首歌,激蕩著一股英雄氣英雄人物,仍被人們深深銘記;英雄主義,仍如強光,輝耀於天地之間;如響雷,陣徹於宇宙虛空。我們常說,人生有限,珍惜寸陰。而當我們追憶英雄往事之時,忽然發現古往今來人同此心,天地萬物歸元於一。是以,我們觸碰到了永恆!
  • 「地評線」東湖評論:書寫艱苦卓絕奮鬥史詩 凝聚自強不息民族榮光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1937年7月7日夜,槍聲劃破宛平城。日軍炮轟宛平,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自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法西斯勢力不斷在中國境內發起挑釁,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 ——百館千場萬人「紅色記憶:抗戰中的中國...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西南聯大鄧稼先、朱光亞;浙大蘇步青、王淦昌、程開甲;國立中央大學黃緯祿、童第周;中央研究院李四光等年輕學者和青年才俊,在烽火硝煙中,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矢志報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