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異形》系列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話,《異星覺醒》將會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科幻電影,然而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但好的一面是,《異星覺醒》從來沒有掩蓋其靈感源泉留下的痕跡,反而在動作、節奏、鏡頭和結構上有著獨特之處。事實上,「外星生命登船殺人」的故事早在1958年的《外星惡客》就已經登場現身,而雷德利·斯科特通過《異形》的生殖(器)意象將這一B級的恐怖體驗提升到了A list。自此以後,各種烏合成眾的太空探險家和星際商人們假科學和資本的名義,冒險涉入宇宙的黑暗角落,無意中遇到「超凡脫俗」的殺人機器,於是瞬間變成了零重力的星際自助餐。這一流派在流行文化中是如此根深蒂固,簡直成為了好萊塢的傳統之一。而《異星覺醒》真正令人震驚的是,它一步步地遵循著這一創作公式,沒有絲毫偏差,重塑或影射現實,卻依然有著不錯的娛樂效果。沒錯,這部103分鐘的驚悚電影,雖然在故事上有著數之不盡的槽點和智商下線,人物設計也缺乏深度,卻在氣氛和節奏上保持著良好的表現。在2013年大師級的《地心引力》之後,我們還沒有見到過一部敢於挑戰這一巔峰的太空電影——雖然《異星覺醒》遠遠不能與之相提並論,但在傳統科幻電影日漸萎縮的今天,這種嘗試本身依然是值得稱讚的。《異星覺醒》絕對不會是今年最好的科幻電影之一,但依然能夠很好地避免在短期內被觀眾所遺忘。這就是一部非山寨的山寨電影能夠奉上的不錯結果。
和寥寥的驚悚創意相比,其幕後的人員構成似乎更加令人感興趣。略特·裡斯和保羅·韋尼克兩位編劇,幾乎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都在進行既有題材的喜劇性解構。從殭屍電影(《殭屍之地》)到無腦動作(《特種部隊2:全面反擊》) 到超級英雄(《死侍》),再到這一次的《異星覺醒》,我們很容易會認為,這部電影也會有著豐富的喜劇成分。
然而並沒有。在《異星覺醒》中,你甚至找不到任何笑話。這是一部高度精簡的典型科幻電影,飽含著無私與勇氣,大規模的破壞和殺戮,以及不能再經典的「最後一刻」英雄主義。如果其中有任何顛覆性的內容的話,那也不是能夠輕易發現感知得到的。
那麼問題來了,除了不落俗套的結尾,《異星覺醒》就真的沒有什麼新鮮感嗎?
首先,我們見到的是技術上的一絲不苟。 電影甫一開始就介紹了一個巨大的近地空間站,有著清楚和明確的人物介紹。這顯然不是《地心引力》級別的高度震撼,但也很好地建立了人物和環境的互動,也很好地結合了恐懼和敬畏,而著名攝影師西穆斯·邁克加維也為電影打造了華麗的視覺體驗。至於外太空生物本身,憑藉CG技術的發展,我們再也無需看著穿膠皮的「特攝」或者機械道具而驚聲尖叫了,逼真的特效將單細胞生物變異成惡之花,進而變成「愛手藝」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蘇魯神話」範兒的荒誕和反胃模樣真切地反映了出來。
富有才華的瑞典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在浮誇的歷史驚悚片《44號孩子》之後,從2小時的搖擺不定退回了90分鐘的精益求精。雖然影片能夠傳遞出令人神經緊張的懸念氣氛,但在節奏和平衡性上依然存在著一定問題,時而汗毛倒豎,時而吐槽不能。
一個簡單例子,為了表現出人物的恐懼和混亂感,伊斯皮諾薩並沒有清晰地讓觀眾了解到整個空間站的物理架構,所以我們幾乎不知道這些角色到底在什麼(相對)位置,外星生物Calvin又在什麼(相對)位置。這種混沌的設置有助於建立懸念,即使我們不知道為什麼Calvin作為無脊椎動物可以對消化整隻老鼠,經受住長時間的火焰灼燒以及缺氧和極低溫,但這種不確定性確實提升了驚悚感。然而,當Calvin開始下手殺人時,由於影片在人物設定上太過平均,沒有一個角色具有高於他人的特殊地位,是無法引起觀眾更深層的情緒的。而這一點對於恐怖片至關重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就是要(假性)主動選擇一個喜愛的人物,並且希望他/她能夠堅持到最後,才能建立感情上的共鳴——這就是西格妮·韋弗能夠從《異形》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由此,整部電影成了一種街機遊戲,只有Calvin才是主動者(或者說沒有塑造成主人公的主人公),而真人演員們就是一個個活靶子。但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德州電鋸殺人狂》《猛鬼街》《十三號星期五》走過的道路——真正的主角,反而是手持各種大兇器的嗜血狂魔。畢竟《異星覺醒》是一部A級製作的,徹頭徹尾的B級片,創作者們也很清楚它自己到底是什麼。
對於劇中的角色,他們對於科學的未知是可敬的,為了探索,他們在外太空中進行生物培育,藉以了解生命的本質,起源與發展。有的人帶著對科學的熱愛與求知,有的人心帶牽掛,有的人厭倦了地球上人們對生命的蔑視,有的人基於職業操守,各有各的情況,聚在一起,這空間站這個獨立的小世界裡,他們就是家人。
從名稱上看,異星覺醒,其實名字起得有點太泛。劇情主要講了一個火星生命體覺醒後,肆虐空間站,主角們與此怪物的生死鬥爭,最後不敵怪物,怪物降落到地球。一開始,導演詳情地展示了空間站中,太空人們的日常生活點滴,而且採用了上下顛倒,左右翻轉的角度來拍攝,如果用3D看,應當是一個絕妙的體驗,定讓人身臨其境,細節關註上也可圈可點。
後來卡爾文開始成長暴動後,主角們使用各種手段試圖阻止,嘗試殺死這怪物,卻都失敗了,最後反被KO,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中間,有個場景,倖存的人聚集到一個倉時,導演特定展示了太空站中各角度中的安靜與冰冷,讓人一瞬間就感受到了各人心中的恐懼與不安。他們是太空人,可能也接受過相關的危機處理培訓,但他們更多的只是科學家、醫生和技術人員,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實驗,對於生死之事,也的確非他們所應經歷之事。
看這劇時,一直有個感覺,看了這麼久,會不會要結束了,沒有了怎辦,還想繼續看呢。我想,這就是好劇本的魅力。不管其它人怎樣,我必須給這劇5星。劇情,主題,演技,細節和拍攝手法,都值得點讚。
追求科學是無止盡的,也是非常艱難的,但是艱難也要前進,如果科學不在前進我們不會坐在這裡寫影評。另外,成為科學家前提應該是要有一顆好奇心!作為人類,在太空中是渺小的如同一粒黃沙!
認同了以上,就認同了黑哥生物學家對科學的態度。同時也是好奇心和對工作的態度害死了他。其他隊友也死了剩下一男一女。說實話,劇情中部後半部全是逃生,沒有任何思考難度,無非就是隊友們展現了大無畏的精神,對科學的奉獻精神,前僕後繼在所不辭。有一部分影迷朋友在罵現代科學家,是科學家毀了地球。我只能呵呵呵!
說說結尾,為什麼卡爾文讓男帥哥不死?其實就是想讓他活著見地球人好給逃生艙開門,然後大殺特殺。
回過頭來,如果大家把異形跟卡爾文相比,都是屬於高智商動物。但是我敢說,異形打不過卡爾文。這就是作者想要的最終設定!異形成功了!老子就是要製造一個比異形還要牛逼的!要是設定一個都不比異形厲害的那還搞個毛。
卡爾文為什麼比異形厲害?就憑兩點!第一,卡爾文是軟體動物有彈性,伸縮自如像章魚。異形的大舌頭髮射雖然力量大速度快,但是卡爾文是無脊椎動物,真的打過去真的不痛不癢。就類似我們人用拳頭去打一個橡皮泥一樣。第二,這個更厲害,卡爾文居然能在太空外跑跑跳跳,而異形,只要在飛船扎個孔直接太空壓力能給它擠成肉泥!有人可能會說,異形的腐蝕性口水能給卡爾文給燒焦了,卡爾文敏捷程度絕對比異形要高許多,趴到異形後背,異形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覺得卡爾文劣勢的地方是繁殖,估計第二部會說繁殖。
如今除了經典系列的重啟,像《地心引力》或者《星際穿越》這樣的劇本故事直屬難得,一方面是前期準備、撰寫難度高,要在科學的基礎上,架構有深度內涵的故事。二是製作成本高,影片需要卡司來撐,去年的《太空旅客》就是一例。該片即便有「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以及「星爵」克裡斯·普拉特的加持,卻依然無法拯救故事後半程走向愛情片的爛尾,以及架空的深度休眠科技與人工智慧系統,多少還是令人充滿了疏離感,讓影片的真實感不斷降低。唯一引發深思的,就是男主角的行為與動機,如果是你,面對同樣的境遇,會不會也喚醒自己的心儀之人?回到新片《異類覺醒》,該片由瑞典導演:丹尼爾·伊斯皮諾薩執導,故事則由去年大熱的漫威電影《死侍》的兩位編劇操刀。雖然同樣是【空間站、人類與未知生命體】。但是這裡探討更多的,是人類與未知生命的相遇過程,以及接下來展開的,一些列關於生存的「競賽」。
用真實環境營造恐怖氣氛影片劇情的編排,有效的避免了那些虛幻的未來科技,而是像《地心引力》一樣,重現了太空站的工作環境與太空人真實的工作狀態。在故事隨後的發展與高潮中,我們將看到太空人在危機時刻的無助與機智,都來自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素質、科學知識與現有的太空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