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張載曾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這與「1%的天賦加上90%的努力,最後實現人生的目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對於天才來說,有一些不適用。
曹原就不在這句話的範圍內,雖然他並不志在遠方,但成就非常高,24歲就發表了轟動物理學界的石墨烯研究論文,被譽為「石墨烯駕馭者」。
回顧他的人生經歷,更是突破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其創造的一個又一個奇蹟,至今仍然為人們所尊敬的樂道和望其項背。
在成為麻省理工博士時,美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想要給他發放一張美國綠卡,但他卻拒絕了。那麼,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大神?
一、身為「鄉裡人」的曹原
1996年,曹原在四川省成都市出生。11歲時,他成功地進入了深圳的耀華實驗學校的學習。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他就已經將小學六年和中學六年的學業全部完成。
對於絕大多數的幼齡學生來說,必須要經歷9年的磨練,才能如期地完成這一艱巨的學業任務。
2010年,他以總分為669分的理科高考成績,成功地被中科大的少年班錄取,成為四川幾十年難得一見的天才少年。
如今,在深圳耀華實驗學校的校歷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名字。校歷介紹,他用兩年就完成中學六年課程(初中、高中各一年),從耀華小六(2)班脫穎而出。
小六(2)班實行的是超常教育,即不以六三三制(小學六年、初高中學各三年)為限制,只是因材施教和專業培養。也因此,班級從開班到畢業,總共的學生才有包括曹原在內的三個學生,相當於學校給他們開小灶。
培養的方式以純興趣和優長為基礎,不過每一步都很系統化。既能讓學生主動吸收體系的知識,又可以高效地完成學業,所以本就聰慧的曹原僅用三年就完成跳躍式的學業。
他從小就對物理及化學敏感,而這一興趣都得到很好的重視與培養,沒有被他的父母過早地扼殺。據說,因為年齡不夠以及沒有資金去購買硝酸銀做實驗,所以他便偷偷地把自己母親的銀鐲子放入硝酸中,製作出硝酸銀。
這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是孩子太淘氣才破壞的財物,而對他的父母來說,他異於常人、值得培養。正是有這樣的理解,他才有機會進入耀華實驗學校就讀,並成為天才少年。
二、天才中的王者
在中科大,曹原的天賦並沒有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消減,倒是越來越被表現出來。
2009年,中科大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成立嚴濟慈班,於耀華實驗學校畢業後,曹原就成為這個班裡的第二屆學生。
就目前而言,嚴濟慈班是全中國最厲害的一個班級之一,其立班的宗旨是「培養未來活躍在物理及其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
能夠考入這個班級的不一定需要高的成績,但錄取的標準包括知識基礎紮實、興趣愛好濃烈和擁有個別突出優點。班裡招的人數並不多,一般都控制在30人左右。
時至今日,這個班的平均深造率達到98%,其中又有82%的人到國外學習,包括英國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福大學等世界級高校。
就是在這樣一個到處都是學霸的班級裡,曹原還是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優勢,連被稱之為「科研殺手」的丁澤軍老師也禁不住地稱讚他為「非常聰明的小傢伙」。
中科大的教授曾長淦也對他作出評價:「曹原是一個非常低調和沉穩的人,情商也很高…就那些過氣的人才會恃才傲物,而他則是永遠都想嘗試新鮮的事物,有他在就極其放心」。
在研究中,同級的同學一般需要一年的時間才將一個項目搞定,但他卻能夠在寒假期間將所有的項目都做得很好。
由於表現很突出,所以他成功地拿到了中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郭沫若獎學金」。之後,在導師的推薦下,他成功地被麻省理工錄取。
但這並不是他第1次到美國,2012年,中科大首批赴密西根大學的交流生中,他就是其中之一;2013年,他又被牛津大學邀請,去做了兩個多月的科研實驗。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人早已經逐漸地將目光盯上了他。不過他卻對此不屑一顧,不把美國的綠卡當一回事兒。
三、不將美國綠卡當回事
2014年,在麻省理工的學習中,曹原被巴勃羅·赫雷羅(Pablo Jarillo – Herrero)收到MIT團隊中,而這一個過程並不簡單,經過多方的曲折之後,他才以電器工程系的身份進入團隊中。
MIT團隊對他的意義很大,在自己的努力下和團隊的協作下,他終於在2018年成功地於Nature(《科學》刊期)上連續發表兩篇文章。
由於其成果非常突出,所以Nature破例地將他稱之為「石墨烯的駕馭者」。
在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銅氧化物材料中的超導特性,從此開啟了這一項領域的研究。在石墨中,一直有超到特性的理論,但從未有人真正地成功用實驗證明過,而他的做到,就意味著一個新的領域被打開了。
其實研究的過程就遭到很多人的不屑一顧和嗤之以鼻,總是認為他是在做徒勞的工作,但他卻堅持了下來。他巧妙地通過兩層石墨烯材料的疊加,將它們同時旋轉到「魔法角度」1.1°,並將溫度調高到1.7K,從而打開了超導研究的大門。
2020年5月6日,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再次在Nature中發表兩篇論文,涉及的還是石墨烯超導研究的成果,讓他穩穩地坐住了「石墨烯的駕馭者」的位置。
在2018年的時候,美國就主動地向他伸出橄欖枝,希望贈送他美國國籍,並以高額的工資作為誘惑。不過,他卻對此嗤之以鼻,於博士畢業之後回到中科大做貢獻。
而今,他的那句話依然在許多國人的耳中迴蕩,即「美國綠卡算什麼?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到中國去!」
結語
對於一些人來說,參加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以及到大學中去完成學業,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謀一條生路,讓生活變得更好。但對於部分人來說,學習的意義不在於此。就因為是如此,所以他們才極其特別。
曹原少年得志,是少有的90後麻省理工博士,也是最年輕的在《科學》上發表論文的中國學者。以其優異的成績和特殊的經歷,如果都用這些東西來掙錢的話,那麼隨便某一項研究成果,都足以讓他吃一輩子,儘管是美國開出的優厚條件,對他也沒有影響。
所以,他選擇了回國。著名科學家巴斯德就曾經說過,「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由此開來,曹原既是一個少年天才,也是愛國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