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學可謂是各有特色,猶如百花齊放各有優勢。有那種名字起得很霸氣的,也有那種因為學術成果優秀而出名的。而今天要說的大學,校名「一字不差」,而且還都是211大學,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武漢,這倆大學就是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的起源也是值得提起的,它在20世紀50年代左右被創建,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些學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併組建。在60年代被確立為全國重點高校。後來在20世紀70年代時學校進行外遷,經過多方考察與多次討論,最後決定遷至武漢.經過幾年的發展,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並且在北京、武漢兩地進行教學·,並將武漢設為總部。
到現在為止,中國地質大學分為好幾個校區,其中佔地總面積140多萬平方米。並且裡面的各種設施都很完善,也有很多一級重點科目,還有很多碩士點之類的。是很多學生心中一個好大學的選擇。
中國地質大學也是被看好的、被包含期待成立的。在剛剛建立初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就出席了他的首屆開學典禮,並給同學們打氣,言語之間也表達了對這所大學的肯定與期許。後來劉少奇同志還接見了學院畢業生代表,並給予它們高度的評價,稱他們是建設時期的遊擊隊、偵察兵、先鋒隊。
在不斷地被期許中成長,一直以來中國地質大學自信發展,但是在一段時間中遭受到了重創。很多知識分子遭受迫害冤枉,學校的教育被迫停滯不前,有5年都無法招生。後來遷至湖北好多資料、儀器、教學文檔等損失慘重。給學校帶來了極大的打擊。
黑暗過去後,這所大學也像是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慢慢的一切步入正軌,科研成果等也慢慢的進入學術界的範圍之中。後來在2005年,大學總部就不存在了,在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屬於不同的學校。
說起中國地質大學,就不得不提起它最知名的校友,知名校友也是涵蓋好多的階段,各種專業方面的,有航天之類的,還有金融等等,從這些就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來,這所大學的教學成果與教學水平絕對是一流的,並且知識多樣化。
同時在武漢市的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園景點也值得去看,裡面的邵逸夫博物館是國家4A級景區,裡面有著豐富的地質標本。
總之,不論是北京還是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他們既有聯繫又各自獨立。這所大學在洗禮中飄搖成長,即使經歷了很大的打擊,但是依舊頑強地成長起來了。作為一個211大學,出來那麼多知名校友,他的教學水平是毋庸置疑的。相反,我們更應該看到這所大學的堅強、自信,以及想梅花般的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