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GDP叫做中國遊客 中國人只有旅遊沒有旅行

2020-12-12 囈言堂2020

中國盛產遊客,他們足跡所及之廣闊、出行人口之眾多、沿途花費之巨大、文化探索之深入、往來世界之頻繁,甚至讓他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也發生了小小的改變,堪稱「遊客帝國」。

他們裝備昂貴的萊卡相機,只為在景點前用10秒拍下V字手勢;他們用7天遊遍歐洲12國,每天都發條到此一遊的格式化微博;他們穿著短褲白襪加皮鞋,卻在香奈兒門店前大排長龍……他們是中國遊客,是歐債危機的救星,是Mandala Research調查得出的全球最討人嫌遊客排行榜第二名——第一名是美國。值得琢磨的是,在全球GDP排行榜上,也是中國排第二,美國排第一。

路引加上「父母在,不遠遊」的祖訓,讓中國幾乎變成一個宅男帝國。但在錯過了大航海時代、工業革命等時代拐點之後,世界終於在21世紀見證了一個遊客帝國的崛起。

中國最早的旅行家叫做周穆王,他也是中國自駕遊愛好者的祖先——他有一輛由八匹駿馬拉的「悍馬」,性能好到日行三萬裡,帶著他從西安出發,一路走到中亞。後世的一位無名粉絲帶著對這位旅行家的仰慕之情,誤打誤撞製作了中國第一本路書:《穆天子傳》。

夏商周時期,遊客仍然多是王侯,公款旅遊屢屢載入史冊;春秋時,教育家孔子的旅行最有時代意義;秦漢時,低級公務員亦有了出差機會,遊客發現了「當地特產」才是旅行永恆的主題——例如徐福不惜揚帆出海,以為跑到濟州島就可以找到長生不老藥;漢朝時,商人踏上了絲綢之路,而遊人隊伍裡也加入了司馬遷這樣搞田野調查的史聖。

到魏晉南北朝,知名遊客基本上都是騷客,各種詩歌遊記不遺餘力地做著地方營銷;隋唐時,著名遊客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大搞江南巡遊,為科舉長途跋涉的考生也成為了飄一代;宋元時,遊客中混入了老外馬可·波羅,而名氣不大的汪大淵也很爭氣,往東去到菲律賓,往西去到伊拉克,往南去到坦尚尼亞,朱彧則證明了宋朝時廣州已經有人在用指南針。

到明朝,出百裡外必需路引,加上「父母在,不遠遊」的封建思想,讓中國幾乎成為一個「宅男帝國」,沒有功名的庶民是寸步難行。但明朝偏偏除了盛產名太監,還出產知名旅行家——鑑於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最有名的旅行家和太監果然是同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鄭和。

儘管如此,鄭和絕對不是明朝唯一成名的旅行家。隨便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個人,19歲父親就去世了,但偏偏又得到了非主流母親「志在四方,男子事也」的批准,成為了一個沒有政府資助的民間地理學家兼旅行達人,遊遍中國十六個省,寫出至今依然人氣極高的旅遊暢銷書——《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好的旅遊廣告,徐霞客到此一遊的地方全部擁有了開發成旅遊景點的理由。一旦這些地方的門票漲價,就有人思念徐霞客,網文《徐霞客在今天成為旅行家要多少錢》便是其中一個證據。

遺憾的是,仁宗因「經濟空虛」頒布「片板不得入海」、「沿海居民內移一百華裡」的敕令,讓本來朝氣蓬勃的中國旅行家就此在未知的世界航路上缺席。恰逢其時,在大洋的彼岸,「遊客」漸漸成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忙於尋找地理上的空間坐標,西班牙、葡萄牙人洋溢著地理大發現的熱情;18世紀的啟蒙運動之後,歐洲人又開始尋找文化上的時間坐標——他們進入希臘,進入地中海,只為進入想像中的古代文明,進入想像中的東方;18世紀到19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女人也加入了探索世界的旅程,蒸汽機車的窗戶讓婦女也可以眺望遠方;而整個20世紀,暴發戶美國人則開始到歐洲尋根,也開始「徵服」世界之旅。當然,不能忽略的是,戰後好學的日本遊客也開始在全世界遊走。

到了21世紀,中國終於作為一個「遊客帝國」崛起。對他國而言,中國遊客從見識淺薄者、學習者、獵奇者,變成了GDP的增長點,變成了衰敗經濟的拯救者,變成了外交事件中不得不考慮的籌碼,也變成了一種隨處可見、人數眾多卻非本國國籍的社會「新成員」。

在20世紀,遊記曾經是中國的社論,中國人到歐洲並不是為了買LV,而是為了尋求救國之道。今天的中國遊客,是取經人還是小丑?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使人感覺到世界大倒退的,莫過於限制人的行動自由和減少人的自由權利。1914年以前,世界是屬於所有人的。每個人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沒有什麼同意不同意,沒有什麼允許不允許。」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中鬱悶地說。

但對中國遊客來說,20世紀卻是一個看世界的奇妙開始——康有為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流離異域一十六年,三周大地、遍遊四洲,經三十一國,行六十萬裡路,一生不入官,好遊成癖」。作為中國人,他的視角和老外是如此的不同——在啟蒙運動時期,義大利是歐洲人嚮往的旅行目的地,旅行者試圖尋覓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文化遺產,勃拉姆斯去了8次義大利,歌德也曾拋下魏瑪公國樞密顧問的工作,遠行義大利寫作(有人吐槽說主要原因是躲避債主)。但等到康有為過來看的時候,就覺得義大利不過是個窮地方,而且這個國家CEO的手段也不怎麼樣:「民貧而賦重,則以治海陸軍之故也。」

1903年,梁啓超到美洲走了一圈,從此有了談城市、談政治、談社會的《新大陸遊記》;同一年,晚清奇女子單士釐跟著丈夫離開日本,踏上她遍及俄、德、法、英、意、比、埃、希的漫長旅途,終於發現了裹腳不是女人的義務,因而寫成最早的中國女人出國遊記:《癸卯旅行記》。

在20世紀,遊記曾是中國的社論——上述人士的一個共同點,是遊記闡發了他們政治改革的思想,想在西洋找到中國將來發展的鏡像。中國的救國遊客努力了幾乎整整一個世紀,大片《建黨大業》裡就提及毛澤東到北京,亦是為了與同伴募款到法國去,尋找救國之道。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旅遊業低調誕生——晚清時,上海租界區有為外國旅遊者服務的「旅行社」;1923年,上海銀行家設立「銀行部」,為中國人辦理出國手續兼代訂車船票;1924年,第一批老外的旅遊團赴杭州遊覽(但直到2012年,福建省建寧縣才「迎來首批純種外國人」);1925年,中國有到日本的「觀櫻團」;1927年,中國有了第一本《旅行雜誌》,同年「中國旅行社」也申請到了營業執照……值得慶幸的是,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到歐洲並不是為了買LV,他們放入旅行箱的,是一份別緒,一份忐忑,一份期許。

1949年之後,「華僑服務社」、「中國國際旅遊社」、「中國旅行遊覽事業管理局」相繼出現。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對國內旅遊依然實行「不宣傳、不提倡、不反對」的方針。好在,急之國一字記之曰「快」,在短暫的30年後的今天,當羅浮宮的門票只收85元人民幣時,張家界的天門山舞臺劇的貴賓票就要350元。

澳大利亞人因為中國人開始吃鮑魚;英國人戲謔人民幣是北京鎊;韓國地鐵報站採用漢語;雅加達的超市掛大紅燈籠促銷;美國的酒店房間開始配上電熱水壺,酒店提供粥和鹹菜,還做大了中國人最愛的奧特萊斯;歐洲將「請勿吐痰」和「歡迎使用銀聯卡」都做了中文標識……短短30年,中國遊客展示出無形的力量,它甚至改變了他國的社會生態。

時至今日,有一種GDP叫做中國遊客——這個邏輯對中國的旅遊城市與他國的旅遊城市都管用。加拿大聯邦國庫委員會主席戴伊就拿出過如下數據:2020年,將有一億中國人出國旅遊,而中國遊客在加拿大平均花費一般為每人1600美元。

於是,在國內,一心為地方GDP作貢獻的旅遊景點要麼變成假古董,要麼破壞生態環境,要麼將文化傳承拋諸腦後;在國外,本該浪漫的異國旅行,時常被旅行社設計成只為購買伴手禮的銀聯卡之旅。其中,總有些中國遊客的不守規矩與瘋狂血拼,讓一心搞好旅遊業的老外痛並快樂著——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有文章,標題是《中國遊客:亞洲新的「醜陋的美國人」》。可見美國人自己也不怎麼樣,即使弄出一個《世界公民行為準則》也沒有起色。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讓一些中國旅行團在老外眼中變成來自東方的馬戲團,團友則淪為了帶來快樂(例如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小丑」。但是,這仍是一種難得的進步——零點調查公司1995年第一次進行「中國人眼中的世界」調查,城鄉居民中超過40%的人直接回答不知道或者與我無關。而17年後的今天,中國遊客起碼不再為認識自己而疲於奔命,終究開始認識世界。

所以說中國盛產遊客,但大部分人連怎麼玩都學不會。拉闊視野也好,體驗文化也罷,中國遊客似乎應該先學的,是怎麼去玩。

《孤獨星球》作者託尼·惠勒和莫林·惠勒夫婦有一個說法,認為旅行是一種人類的本性,也是地球生物的本性。「旅途中,人類的天才智慧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旅途中,有新奇的感受,有神奇的發現,有生活的改觀,有人生的超越。真正的旅行是一種人生體驗。」

因此選擇旅行方式,也是在選擇生活方式。有人窮遊,陳宇欣搭火車晃晃蕩蕩走完西伯利亞鐵路全程,順便成為中國北極裸泳第一人;有人打工遊,吳非全球旅行打工,一年實現一個夢;有人貫徹周作人「30歲後旅行只是為了吃」的思想,記者蔻蔻梁辭職80天環球旅行;有人立志環遊世界,60多歲的張廣柱夫婦賣掉房子環遊世界,最後變成了伊利廣告;還有12個年輕人賣掉房子、辭去職務,用800萬買了兩輛房車,如今正在環遊世界。

事實上,不同的社會階層已經發展出不同的旅遊方式——師奶帶著電熱水壺和簡易麻將參團、高富帥到非洲打獵、白骨精到歐洲滑雪、富二代去歐洲遊學、驢友3000元遊遍歐洲、裸婚夫妻蓄錢到巴黎和平街13號買卡地亞、小清新窮遊你幾乎沒有聽過地名的地方、理科男則騎著自行車全世界找Wi-Fi。

有評論說「中國人只有旅遊沒有旅行」,這可不是「遊客帝國」應該有的文明。「遊客帝國」所見的世界(world),不應是被金錢(money)顛倒的morld——每一個旅人的每一段旅途,縱使再微不足道,也是一個認知世界的小小火花,有一天它會改善自我生活的處境;每一段旅途的每一次經歷,都是人生最好的手信——手信不是指給美女同事買的Longchamp餃子包,而是精神上從未有過的體驗。

遊人所見的世界,可以改換內心的天地。也許,旅行不一定有收穫,不過是做點無用的事;旅行是無分遠近的,皆因風景可能就在身邊;旅行未必有目的地,雖然漫遊的旅人總是突然就找到人生方向;旅行甚至不是必須的,只要你在無趣的日常生活之中,依舊可以找到幾乎擦肩而過的感動。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至此,不妨捫心自問:即便遊客帝國已經崛起,但你旅行的意義找到了麼?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為啥中國人很少去印度旅遊或定居?聽聽中國人的回答,原因很實在
    為啥中國人很少去印度旅遊或定居?聽聽中國人的回答,原因很實在我們中國的經濟力量不斷加強,使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比其他國家的的條件好很多,通過國家的交通,可以看出明顯的變化,人們交通便利,因此,我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很多,這些都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強的一個證明,生活環境的變化,對兩國的人們有了去外面世界的念頭。
  • 中國最富有的四線城市,人均GDP超越北上廣,40年GDP增長了1033倍
    但其實不是的,國內就有一座四線城市,其經濟總量雖然只能進入全國100強,但是人均GDP卻超越大部分發達城市。那麼這座四線城市是哪裡呢?鄂爾多斯,說出這座城市名字的朋友們會有些生疏,因為並不出名,內蒙古自治區管轄的一種地級市,地名源於蒙古語,意思是「許多宮殿」,比國內重慶市還要大,雖然重慶市人口只有206萬,但面積為8.67萬平方公裡,2017年,鄂爾多斯GDP達到3579億元,成績在國內各城市都不是很出色,但在省份卻名列前茅,有些朋友可能會想,城市這麼大,GDP是不是只有三線城市的經濟水平?
  • 中國遊客去塞爾維亞但在晚上被阻止了:中國人不能留下來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歐洲行,除了一些熱門國家,人們也開始開闢新的旅遊景點。塞爾維亞是歐洲的小國,他不同於英法德和我們經常聽到的其他國家,雖然位於歐洲,但這裡的生活並不發達,條件也遠遠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其實,人們對塞爾維亞並不熟悉,但說到南斯拉夫,很多人的歷史記憶會再次被回憶,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福利出來的國家之一。
  • 中國這個5A景區,日本遊客免費中國人收費,網友:再也不會去了
    我喜歡去有名的山和河旅行,我在江西有一個廬山景點,也是中國的5A旅遊景點,這座山雖然不是在五嶽中,但是中國非常有名的山,有很多朋友去觀光,廬山不僅廬山,廬山瀑布也很有名。廬山風景區位於我們祖國的江西省,同時也是江西最具價值的景點之一,以其雄偉、奇觀、秀麗和危險而聞名,每年夏天來中國旅遊的千萬人,古代有詩,李白曾經用流行的方式畫過廬山風景詩,另外,宋詞名家蘇軾也在廬山寫詩。因為獨特的景觀,每年都可以吸引全世界各地的遊客來觀光,一到旅遊旺季,廬山景點內的停車場就完全不夠了,遲到的話,應該幾乎沒有停車位,這個景點有多受歡迎?
  • 中國遊客再不出去旅遊,全世界都要「撐不住」了!遊客:我也想
    2020年的春節假期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都十分的漫長,因為受到了疫情的影響,雖然放假時間變長了,但是都只能呆在家裡哪兒也不能去。很多喜歡旅遊的遊客都沒辦法出去度假旅遊,真的是在家過上了度日如年的日子,簡直就是如坐針氈。
  • 與中國關係最好的非洲國家,紙幣印的是中國人
    每個人在他的人生發軔之初,總有一段時光,沒有什麼可留戀,只有抑制不住的夢想,沒有什麼可憑仗,只有他的好身體,沒有地方可去,只想到處流浪文章類型|旅行見聞而且,模里西斯對中國友好,不僅把中國人印在紙幣上,對中國遊客的收費也遠低於其他國家。模里西斯是火山島國,旅遊資源豐富,周邊幾乎都被珊瑚礁環繞。體驗世界級的潛水、觀鳥和在叢林和山區的徒步旅行。很多中國人也會選擇來模里西斯度蜜月,住豪華酒店,享受貴族生活。
  • 螞蜂窩:中國人旅遊餐飲消費呈兩倍增長,愛用旅行尋找正宗味道
    中國烹飪協會近期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全國餐飲收入預計超過3.9萬億元,同比增長達10.7%。中國人的餐飲消費能力逐年提高,「吃」成為愈發重要的主題。而在日常生活與旅遊中,中國人對美食種類的偏好呈現出些許差異,消費意願、消費方式也各不相同。
  • 中國遊客去俄羅斯旅遊,都要買一種東西,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遊客去俄羅斯旅遊,都要買一種東西,這是為什麼呢!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這些年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旅遊來放鬆心情,增長見聞,而俄羅斯與我國東北地區接壤,所以每年都會有很多中國遊客去到俄羅斯旅遊,但這些來到俄羅斯旅遊的中國遊客,卻都在瘋狂搶購這種東西。
  • 中國遊客到美國旅遊,遊玩三天後懵了:你管這個叫做公園?
    現如今,隨著我國旅遊業的高速發展,外出旅遊已然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了。對於許多遊客來說,旅遊不僅僅是一種休閒娛樂方式,更是能從中了解到許多文化與歷史,極大程度增長自己的閱歷,可謂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說到公園,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
  • 中國遊客到巴基斯坦旅遊,當地人紛紛「搖頭」,這是什麼意思
    很多中國遊客在沒有去巴基斯坦之前都會非常的期待,認為自己去了巴基斯坦以後,一定會受到當地人的熱情歡迎,但是令一些遊客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去了巴基斯坦之後,當地人不僅沒有表現出熱情的態度,反而對著他們紛紛搖頭,這讓中國遊客感到非常的失望。
  • 日本「櫻桃小丸子故鄉」成中國遊客旅行熱寵
    中新網2月16日電據日本新華僑報網報導,今年的春節小長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了出境旅遊,而其中,赴日觀光便是很多人共同的選擇。固然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以及之後的核電站事故曾在中國引發「日本是危險」的恐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擔憂逐漸削減,而給赴日旅遊市場所帶來負面影響也逐步煙消雲散了。
  • 中國人的春節旅遊:大江南北來「找茬」,誰家中國紅是最美
    中國人的春節旅遊:大江南北來「找茬」,誰家中國紅是最美,紅色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顏色,它代表著喜悅,象徵著吉祥,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依附,正月裡最顯眼的是紅色和紅色,它經久不衰,充滿了詳細的內涵,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文明五千年中國的紅色。
  • 巴鐵如何區分中國和日本遊客?當地人:中國遊客這兩個特徵很明顯
    巴基斯坦是我國的鄰國,這個國家的旅遊業發展不是很好,事實上巴基斯坦不是有名的旅遊國家。但是,近年來很多中國人選擇了去巴基斯坦旅行。這個國家不僅免除了我們的籤證,還有一個重要的理由是很多中國人都想去看「巴鐵」。至今為止,我們把巴基斯坦稱為「巴鐵」。我們兩個國家一直互相支持、互相幫助、兄弟般的關係,很多國家都很羨慕。
  • 中國遊客到日本旅行,看到街頭中文標語哭笑不得,網友:神翻譯
    現在隨著旅遊也越來越受歡迎,很多國家也抓住了機會,開始轉變自己國家的產業。我們看到很多人為了能夠得到一次愉快的旅行,一直在努力攢錢。對於現在的我們要有很好的奮鬥目標,並且努力去實現。要有自己的經濟能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多年輕人都很迷茫自己的未來,可能一場旅行才會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
  • 面積僅有中國1/6的國家:GDP不如安徽,資源價值卻多出中國28萬億
    我們常說中國物產豐富,大的東西薄,和伊朗比起來,真的顯得小了。伊朗的1/6三分之一的面積為中國,也就是說164.5萬平方公裡,但這裡的資源的價值是27.3萬億美元,182萬億元人民幣的話,全世界排在第五位,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的自然資源的價值就約2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4萬億,28萬億元人民幣的伊朗更少了,只有伊朗之後排在第6位。面積僅有中國1/6的國家:GDP不如安徽,資源價值卻多出中國28萬億!
  • 印度食物難倒了中國遊客,食物是糊狀的,沒有食慾,味道很好
    每個人在他的人生發軔之初,總有一段時光,沒有什麼可留戀,只有抑制不住的夢想,沒有什麼可憑仗,只有他的好身體,沒有地方可去,只想到處流浪文章類型|旅行見聞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全世界都能看到我們中國人的身影,而在中國遊客最喜愛的國外目的地中,東南亞和歐洲常年吸引著中國遊客。但有些國家,雖然人們對它很好奇,卻一直不敢去,比如印度,作為一個千年古國,這裡吸引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但一提到印度菜,很多人就會皺眉頭,尤其是印度菜總是被做成糊狀,讓人看著就沒有食慾。
  • 日本旅行,租和服的中國遊客擠滿店鋪,網友:為啥漢服火不起來
    隨著日本籤證的放寬,中國直接成為日本第一的客流來源地;不少日本店鋪為了服務中國遊客,大量招收中國留學生,不少公共機器也加入了中文選項,身邊有朋友去日本,第一反應甚至覺得是到了江浙滬。沒辦法,現在日本街頭的中國人,真的是太多了!
  • 中國人「最喜歡」的美國城市,不是紐約和西雅圖,GDP是上海2倍多
    現在中國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出國旅行成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有條件的人主要去周邊的很多國家旅行,如果條件不差的話,他們會選擇去歐洲和美國旅行,(威廉莎士比亞、溫斯頓、生活)那麼,你知道2018年中國人最喜歡去美國哪個城市旅行嗎?
  • 每斤3元出口日本,轉身3萬賣給中國遊客
    曾經有人這樣詮釋旅遊的意義:人們之所以出來旅遊是因為,沒有什麼比在火車,飛機,輪船上,更能傾聽到自己的內心。經濟發展後,如今,很多中國人愛旅遊,其實更喜歡出國旅遊。這樣的發展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來的。據了解,目前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已超過數億人次。因此,在人口基數和中國遊客喜歡帶「伴手禮」的文化下,很多國家都收穫了大量的經濟利益,這導致很多國家都把中國遊客當成了「香餑餑」,開闢了大量的福利來服務中國遊客。但中國遊客不應成為別人任人宰割的「搖錢樹」。事實上,中國遊客在國外旅遊時,遇到不少被騙的案例。
  • 春節購物旅遊席捲日本 中國遊客深度遊方興未艾
    上午10點30半,記者在店門口看到,五六位導遊已淹沒在人群中,只有高舉著的「攜程」、「春秋」小旗異常醒目,兩位店員在人行道上忙於疏導遊客,防止把人行道堵住,一名廣報負責人在忙於應對電視臺的採訪,一側小路上塗裝Laox標示的大貨車在來往穿梭。  在店裡,電飯煲商品專櫃前擠滿了遊客,多名中國人店員不厭其煩地回答著顧客的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