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全名是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19世紀歐洲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如今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無價之寶,可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卻死於自殺。
1853年,梵谷降臨在了荷蘭一個基督教牧師的家庭。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弟弟提奧·梵谷(Theo van Gogh),他整個的繪畫事業都是受到弟弟提奧的資助。很自然地,他的大部分畫作都留給了提奧,確切的說是留給了自己的弟媳和侄子文森特·威廉·梵谷(使用了與梵谷相同的名字)。因為提奧在他離世的第二年也因為哥哥的影響而導致精神崩潰去世。之後母子二人一生都在為梵谷的畫的宣傳而奔走。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他一共有一個哥哥,三個妹妹和兩個弟弟。而他與哥哥素未謀面,在早他一年與他同一天出生(1952年3月30日),並且當天就夭折了。
可以說他的前半生一直都活在死去哥哥的陰影下,甚至提前到其母腹中之時。
現在我們都知道一位母親在悲傷中再次懷孕、妊娠、哺乳,會對孩子的智力和性格會造成很不利的影響,在他出生後,名字用的就是死去哥哥的名字。
可悲的是,哥哥就葬他家旁邊,墓碑上赫然刻著Vincent Willem van Gogh,梵谷的名字。
他懂事後經常去憑弔這個和他同名的哥哥,看著那冰冷石頭上自己的名字,可能他後來繪畫中熾烈的顏色就是為了驅走童年留下的冰冷吧。
他母親的抑鬱情緒貫穿在梵谷的整個童年,可以說他的童年沒有享受過真正的母愛。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在他後來遇到懷孕的妓女西恩時,為其展現出來的母性氣息深深地吸引住。
弗洛伊德在人格發展理論屮把性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即口腔期、門期、性器期、潛伏期。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構成人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在性器期的兒童要出現「戀親情結現象」,這種戀親情結,一直影響兒童成年以後的性格。梵谷在此階段的戀親情結沒有得到解決,這就導致了他在堅定、隨和、自尊、獨立方面性格形成的障礙,從而造成自卑、冷漠、孤獨甚至絕望個性的形成。如果他今後一生家庭和睦,婚姻順利的話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然而,在其成年後卻不斷地遭受事業、愛情、友情的挫折,這一切就導致了最終的悲劇。
這時候我們再提一下弗洛伊德吧,大師的理論大家一直在用,也能確實解釋人生理心理的問題。這裡我們提一下他的「利比多(libido)理論」。
他說「藝術家也有一種反求於內的傾向,和神經病人相距不遠。他也因為太強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使他渴望榮譽、權勢、財富、名譽;但他缺乏求得這些滿足的手段。因此,他和有欲望而不能滿足的任何人一樣,脫離現實,轉移他所有的一切興趣和libido,構成幻念生活中的欲望」。
弗洛伊德將libido定義為包含所謂的本我精神內部主要的無意識結構中的本能能量或動力。一個人的libido(性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他將libido用在一個人身上,那麼用在另一個人身上的分量就會減少。正如梵谷,繪畫成了他釋放libido的發洩點,也成了在他最後彌留的三年間創作海量作品的原因。他所畫的靜物,實際上都添加了他的個人感情,確切的說,是把靜物擬人化了,在他的畫裡沒有了人和物的區別,就像他的《向日葵》,畫的也是他自己,這成了他對愛的解釋。
關於梵谷「割耳事件」大家都了解吧?
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梵谷和高更之間產生爭執後,衝動中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但有新的觀點指出:梵谷是在得知弟弟即將要結婚的消息後,認為弟弟再也不屬於自己了,那天晚上,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精神分析家韋斯特曼霍爾斯丁也指出了原因,提奧的婚約和他與高更合作關係的破滅,雙重的挫敗感在梵谷的內心激起破壞性的衝動,他沒有成功地對高更下手,於是轉而針對自己。他又說,在這一事件中,梵谷自我懲罰的衝動起因是與和同性戀有關的感情衝突。我更加贊同斯特曼霍爾斯丁的說法,梵谷對高更和其弟弟更像超脫了朋友和親人的愛。比如他的《向日葵》就是為了迎接高更來到他的「南方畫室」而創作的,以及後來畫的《高更椅子》這種細膩的表達只有在親眼看到這幅畫時才感受得到。
精神分析家施奈德也說:「梵谷活在永久性的、不可抗拒的威脅中,同性戀的自虐心態是他在潛意識之中產生閹割的渴望。最後他割下他的耳朵,將它送給那個妓女,他引發這一切便一走了之,而不是再去面對它。」
1889年,梵谷進入了聖雷米精神病院,這實際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刻。期間他神智時而清醒,時而混亂。僅1890年四個月的時間就創作了80餘幅畫作,其中包括《星夜》等為大家熟知的作品。1890年7月,提奧的經濟出了問題,也無力再資助梵谷畫畫了。對於梵谷來講,不能再畫畫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此後,7月27日,梵谷在熱愛的黃色田野上,朝自己的胸口開了一槍,以此結束自己的生命。7月29日,在提奧的懷中去世。
梵谷的經歷,塑造了我們知道的梵谷,讓百年後的我們能看到驚世駭俗的畫作。但是我們都希望他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或者,可能,終身致力於他的第一份工作,當時的荷蘭海牙古皮爾公司。而後娶妻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