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我是如何思考和做設計的?

2020-12-14 騰訊網

房子、家是每個人幸福的起點。綜藝《夢想改造家》有一期節目令人印象深刻,43平米L型的奇葩胡同平房搖身一變成為立體陽光房。這一期改造的設計師是青山周平,日本人,卻在中國北京的胡同裡生活了十幾年的時間。

混沌大學有幸邀請到青山周平,為同學們分享他在作品背後對於建築設計和都市生活的思考。

授課老師:青山周平 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從設計師視角看世界

我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建築設計師,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做設計背後的思考,設計的過程,以及對於現代生活的一些理念。希望對身處各行各業的同學們有所幫助。

大家可能很好奇,建築設計師是如何保持靈感的。那要從我20歲說起,別人都在上大四,我一個人背起背包從大阪來到上海生活了一年,這趟旅行給了我很多思維方向上的改變。這些年我去過20多個國家。在旅行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本來世界就是多樣的,沒有什麼固定的方式,只是我們看到的角度不一樣。

1. 從彩虹顏色說起

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告訴我們彩虹是7個顏色。但實際上,彩虹的顏色是漸變的,可以說有6個顏色,也可以說彩虹有300個顏色。作為設計師,我希望回到比較原始的狀態看一件事件。於是我從顏色漸變的地方開始思考。

2. 回到原點思考

我平時做設計的原則是面臨任何問題先回到真實的狀態開始思考。比如做美術館,我會先把美術館的「館」字和「術」字先拿掉,從美開始思考。人與美的關係是什麼,現在時代的「美」是什麼。逐步思考美術、空間、具體的建築,最後變成美術館。

3. 好設計給人驚喜感

我覺得設計跟送禮物很像。如果我們詳細地把別人想要的每一個細節都問清楚,按照這個信息把禮物買來送給對方的時候,他肯定會開心,卻沒有驚喜。

但如果我是通過觀察他喜歡什麼東西,想要什麼狀態,然後找到合適的禮物送給他的時候。對方會覺得,這個禮物是我之前沒有想到需要,卻很合適我。這個禮物讓人感動和驚喜。我希望自己做這樣的東西。

第一次跟客戶聊天,他們總是會提很多要求,面積、空間、功能、風格等。但其實我基本上沒有聽這些具體的要求。我更多是關注客戶的狀態,那種沒法用語言和數據表達出來的感覺,我努力抓住他想要的感覺。最後我呈現出的設計,很多時候沒有滿足客戶第一次所提的那些需求,但是打動了他的心,讓他很驚喜。

都市新建築與新生活

小空間、新家族、共享、手工

1. 小空間

我特別喜歡小空間有幾個原因,除了小空間可以隨時移動,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讓人更能集中精力思考以外。

可能也與我所在的社會環境有關。我是80年出生,人生正好經歷了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逐漸放緩的過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人口越來越多,有很多大項目,新城市需要建設。但是這些都是前輩們的工作了。2015年開始做建築師的我,更關注不一樣的,小的東西。

| 胡同裡的小空間

我在北京曾經做過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設計。在北京胡同裡一個4平米的小雜物間是一對馬上有孩子的夫妻的家。這個空間需要變成一家三口可以臨時生活的地方。很多功能,比如吃飯、睡覺、學習、收納、工作、上廁所等都要在這個小空間裡完成。

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設計可以在這麼小的空間裡完成這麼多的功能。我在構思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之前在北京國子監看到的一個關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空間的展覽。

古代科舉考試專門有這樣的小隔間建築。科舉考試每個人都在小空間裡,經歷3-4天的生活。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不能回家,除了上廁所之外,所有的動作,吃飯、考試、休息等都要在這個小隔間裡進行。

科舉考試的房間,利用特別小的空間和設計,滿足了人基本生活的需求。這和我們這次需要設計的空間大小和需求特別像,所以我們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設計與這次空間改造結合起來。

我們在這個空間裡放置了4張位置和高度可以不斷改變的木板。通過調整木板的位置,可以變換出吃飯的飯桌,閱讀的書桌,以及所有木板都在一個高度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張床。這樣一個浪費多年,被廢棄的小空間就變成了年輕夫婦可以帶著孩子回到老城區生活的空間。

北京老城區裡有大量只有幾平米的小空間。因為太小,之前沒有設計師願意改變它們,一直被廢棄。如果設計師們發揮創意,把它們改造成可以使用的空間,這些地方就變成年輕人可以居住和創業的空間。我覺得這是未來北京老城區更新的重要方向。

2. 新家族

家庭1.0版本是大家庭時代,那時候是家族式群居,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孫子等很多人住在一個大宅子裡。家庭2.0模式是小家庭時代,爸爸媽媽帶著一個或兩個孩子,這是典型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模式。

現在我們進入家庭3.0版本,一個人的家庭。這種模式在大城市裡越來越多。比如在東京50%的家庭是一個人的家庭,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中國的很多大城市也是類似的情況。

我感興趣的是,家庭1.0版本我們有四合院,土樓,窯洞等傳統建築解決生活問題。2.0版本的時候出現了住宅小區,公寓等適合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間。現在城市越來越多的家庭變成3.0版本,但我們還沒有適合的住宅模式和生活模式。

| 新家族的「合居」

我們在北京通州一個120平米的房間內探索,未來家庭3.0模式的住宅。我們將其命名為「合居」,意思是這個空間不是為原來一家三口的家庭設計的。在這裡住著的幾個人,他們不一定有婚姻、血緣關係。

我將日本傳統民居室外的木頭廊道空間和中國傳統民居院子的合圍感結合起來,形成了院子、廊道、緣側結合在一起的創意。合居中間有一個開放空間的「庭院」,餐廳,臥室,工作間等功能圍繞在周圍。所有的房間都採用推拉門。居住在這裡的人,將門關上就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打開門又可以在開放空間裡與室友交流。

新都市中出現越來越多新的家庭模式。作為設計師,我希望設計探索適合他們的生活空間。

3. 共享

共享和新家庭有關,現在城市裡越來越多新家庭模式出現,所以我們也越來越重視共享。

城市化使得我們一平方米的價值越來越高。信息化使得一秒鐘的價值越來越高。過去我們可以欣賞兩小時的電影,現在可能在短視頻軟體上3秒鐘就刷過去了。

過去由於一平米,一秒鐘的價值沒有那麼高,所以空間可以是專屬的、靜態的。但是未來的空間應該是共享的,動態的。

現在我們在思考什麼樣的空間適合下一代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

| 一半是建築一半是家具的「盒子」

我差不多有10年的時間生活在北京的胡同裡。剛開始我住進胡同的時候,看到胡同裡胡亂擺放的家具用品,以及夏天不穿上衣的男性覺得很奇怪。後來我越來越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對於這裡的居民來說,這個空間不是城市裡的公共空間,而是他們的家。

我住的院子非常小大概只有40平米左右,很多東西都放不下。但是我可以將周邊的建築也納入進我的生活圈。比如周邊的菜市場,餐館,咖啡廳這些地方變成了我的冰箱、餐廳和會客廳。通過共享城市裡的公共資源,我們腦子裡家的範圍遠遠超過了房子本身的面積。

古代義大利建築說過一句話,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

對胡同生活方式的觀察,變成了我的設計靈感。我們把常規三室一廳的房子模式變成了一種更輕鬆,不一樣的住宅模式。每一個人的房子都變成可以移動的小盒子,小盒子裡面有床,外面有家具。這樣的盒子空間,材料輕便,組裝簡單,而且每一個盒子下邊都有輪子,可以移動,隨意組合。

盒子可以變成3-4個人共享的生活空間,他們的家具,物品放在盒子外邊,這個社區不僅僅是生活空間的功效,也包括物品的共享。

這個盒子是介於建築和家具之間的一種東西。通過半家具,半建築的設計,改變了我們對於原來生活空間的理解。

在未來,我們想探索一種盒子社區。住在這裡的人,原本不認識,也沒有血緣和家庭關係。但是他們通過一起建房子,一起制定自己的社區規則,變成某種意義上的新家庭。

400盒子的共享社區城市

4. 手工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逐漸遠離手工了,我們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工業品,易複製。這種大量生產的工業品,今天壞了,明天就可以買到一模一樣的東西。我們很難跟它產生感情上的連結。

建築也是如此,現在很多的城市建築都是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組裝,越來越變成很難跟我們產生感情連結的冰冷物體。

但是有一些建築是不可複製,替換的。

| 一所有溫度的美術館

我們參與一次現代藝術美術館改造的時候,在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建立這座建築與人的感情連結。

我們選擇了鍍鋅鋼板作為外牆材料。這種材料更多地被用在城市圍板,廣告版上,一般不太在建築上使用。

我在工地上出差經常會看到這種材料,它展現出金屬板的變形,有時候是比較平整的,有的時候是褶皺扭曲的。我覺得這種變性的金屬特別好看,有意思。這次美術館的設計也想要這種紙折過後又展開時出現的凹凸感。

最開始用1.4毫米厚度的鋼版,請工人用手摺再展開發現太厚了,折的時候很費勁,展開的效果也不好看。我們研究用0.3毫米很薄的鋼版,設計師自己一張一張用手摺,展開放在旁邊,請施工方安裝在外牆上。我們用了200張左右的金屬板,最後實現了外牆這樣一個立面的效果。

外牆看起來類似,但實際上每一張圖案都不一樣。每一張都是設計師親手摺的,呈現出在任何地方都沒有看到過的外立面的效果。並且它是唯一的,無法複製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座感情連結的建築,這也是這個時代越來越重要的特點。

未來的設計

建築讓人享受此刻的生命

人的價值是在不斷變化的。工業革命之前,因為沒有機械,人用自己的身體勞動來產生價值。工業革命時代,機械代替了身體勞動,我們產生價值的載體從身體變成了知識。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承載了成千上萬的知識量,這時人的智慧越來越重要,因為網際網路無法代替你去思考。

未來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後,技術的思維邏輯可能超越人的思維能力,這時人的價值載體將變成「心」。因為據我了解人工智慧是沒有心的,這是人越來越重要的地方。

設計師的價值或者設計的載體也會發生變化。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關於丹麥餐廳的紀錄片。這個餐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餐廳,它只提供附近的,時令的菜品。有的菜品可能不好吃,但是通過吃飯我可以意識到此刻的生命。因為這個菜,只能此時此刻在此地才能吃到。

我覺得建築很像他們的菜,建築也需要讓人享受或者認識到此刻此地的生命

註:本文轉自混沌大學,僅為課程部分內容。歡迎在混沌大學app聽青山周平親自講述自己的設計故事與思考。

相關焦點

  • 青山周平 | 以建築師的名義 給這個世界多一些善意的設計
    「我想做的設計就是通過空間、建築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改變我們對生活、城市和建築空間的理解。」 他一直這樣努力著,我們也始終關注著。青山周平來自日本,是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及主持建築師,並擔任北方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講師。
  • 川蜀記 | 喧囂與寧靜中,與青山周平邂逅成都
    如今的寬窄巷子來了一家% Arabica咖啡館,幾乎成為成都新的網紅打卡地,而這家有名的咖啡館設計便出自設計師青山周平老師之手。設計師們來到% Arabica寬窄巷子店的門前,紛紛拍照留念,隨後跟隨青山周平老師的步伐,仔細認真的聆聽他的設計理念和設計過程中的趣事。
  • 新作|青山周平: 北京協作胡同膠囊酒店
    前院東側通道為可供休憩的共享廊道空間,這條公共走廊使城市和胡同的街道得以延長,形成「半戶外街道」式的全新空間,灰磚與公共家具既成為連接著過去的橋梁,也將膠囊空間變成一個真正的「家」。整條廊道貫穿前、後院,利用落地窗,隔而不斷,框取庭院風光。遊走長廊時仿若置身悠長的胡同,原本陌生的遊客、住客、鄰裡不自覺停駐於此邂逅交流。
  • 青山周平:也沒什麼遺憾的
    青山周平:也沒什麼好遺憾的……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後臺回復「設計說」日站君會為您推送一條設計物語365天,365句經典設計師爆改的精美學區房堆滿雜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爭議最大的兩家——設計師青山周平改造的胖大嬸家和陳彬改造的王阿姨家。日站君搜索了一下網上流傳的圖片,對比改造後的,爆改屋的現狀著實讓人有點心寒!
  • 我與整理收納界明星近藤典子、逯薇、青山周平的近距離接觸
    上圖這個案例,在未經近藤典子的設計前,這些房子的銷量是很慘澹的. 通過她的設計,該房子未經任何廣告宣傳很快就賣完了,是通過客戶們口口相傳賣完的. 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其實近藤典子說,她僅僅是在房屋裡設計了功能性強大的衣櫃,解決了她的實用性,做了件很要好的事情,受到眾人的青睞,自此近藤一炮而紅.
  • 青山周平、加藤匡毅設計的%Arabica不只是咖啡那麼簡單
    在日本明星建築師青山周平的操刀下,在最富有情調的街區之一的建國西路,開了一家「探索理想城市界面」的新店鋪。 這家位於上海最富有情調的街區之一的建國西路店,是 %Arabica 在魔都開的第五家新店,重磅請來了日本人氣建築師青山周平主刀設計。
  • 原研哉、張永和、青山周平……16位頂級設計師眼中的未來生活什麼...
    中國各大城市隨處可見日本設計師設計的建築,這些建築到底想傳遞怎樣的理念?為什麼他們的設計注重視覺衝擊和超前性?中國的居住方式,從大院、筒子樓到現在的別墅、洋房、公寓,形態各異的背後,我們的住宅形態又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 設計|設計和創意是什麼?是入了坑就出不來的硬通貨!
    FREITAG是一家做包包的瑞士公司,特色是用低廉的老舊卡車防水篷布做包包,所以包包都有一種厚重的歷史感,背起來像背了個文物一樣。它在大眾圈裡其實挺小眾的,而在設計圈裡簡直爆到不行,幾乎是人手一個,沒有的也想擁有一個。
  • 對話青山物語:如何評價自己、然壽司和其它?
    在中國日料中,青山物語是一家特殊的公司。大量公司是從垂直領域開始成長,然後不斷延展,所以他們難免由行業思維出發,更多去思考終局和邊界。而青山物語是用商業流轉中的一個環節來作為自己的內核——這個內核從商業上看,是交易;從客戶看,是服務。它的業務是橫向的,所以青山物語的思考和多數餐飲企業不太一樣,他們更多通用的、跨界的思考。
  • 《夢想改造家》我們為何心疼夢改設計師,網友:用心設計被浪費
    因為曾經在節目裡看到設計師們一點點做出的悉心努力……  懷著心疼,我想重新拉出《夢想改造家》裡我最喜歡的兩位設計師(也是人氣最高的兩位)——王平仲和青山周平,曬曬他們的經典案例和曾經為「別人的家」做過的努力
  • 贏在中國,名揚海外—2020中國知名設計師 家居空間設計評選活動
    ~卡思摩家居主辦、日本知名天然木材地板品牌WOODTEC朝日木泰科協辦~中日既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又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文明古國,兩國在地域、歷史和文化上緊密相連。中日兩國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一直受到國際設計界的廣泛關注。為促進兩國在設計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加深設計師對日本知名天然木材地板品牌WOODTEC朝日木泰科的認知。
  • 藤澤周平:擁有高尚品格的人,比擁有高明劍術的人更強
    撰文 | 張旋藤澤周平本名小菅留治,出生於山形縣鶴崗市,師範畢業之後做了中學教師,因患肺結核進入療養院,在療養院期間他對俳句產生興趣,出院以後被朋友介紹去了東京的一家商業小報做記者。他在這個職位上工作了14年。他在人生接近四十歲的時候才開始小說的創作。
  • 如何正確看待家居企業推聯名款產品的動作
    另據觀察,在做聯名款產品這件事情上,宜家的熱情非常高,屬於數一數二的主角。僅僅是2020年裡,就有多次聯名款的發布。比如與泰國設計品牌Greyhound Original合作了SAMMANKOPPLA系列,以家居用品為主,靈感來自曼谷街頭風情,探索小空間生活裡的多功能產品。
  • 火爆全世界的咖啡館%Arabica,把設計玩到極致!創始人還是富二代
    「雲門製作」—火爆全世界的咖啡館%Arabica,把設計玩到極致!創始人還是富二代!東海林克範,一個從小到大都在思考「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的人;一個富二代,卻只想過每天有衣服穿有東西吃的簡單生活的人。
  • 致遠塾仙女學員分享|看看音樂生如何逆襲考上青山學院大學!
    教務老師和班主任都會反覆提醒,以防大家錯過出願時間,這實在大大節省了自己去查詢官網和收集資料的時間。 志望理由書千萬不能千篇一律,你有我有大家有的理由可以不用寫了,因為這樣老師為啥要你不要別人呢MBA課上,於老師教了很多分析學校的方法,比如從教授,學科長發言,課程設計角度,優秀畢業生的關鍵詞各種角度入手分析等等。
  • 致遠塾學員篇|擁有顏值及實力於一身的小仙女如何上岸青山學院大學!
    ,比如從教授,學科長發言,課程設計角度,優秀畢業生的關鍵詞各種角度入手分析等等。我在描述自身情況的時候,也針對性的加入了一些類似於多元文化和包容的問題。一是基於青山基督教的辦學背景,二是他本身的課程設計和文化,帶有鼓勵多樣性和自由性的元素。和老師一起分析清楚這些,再結合自己的情況,會有很多新的發現。當然,一定要在被帶著分析的過程裡,快速思考自身能建立關聯的地方,才能避免千篇一律,讓自己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
  • 如何通過思考,做一塊智能的海綿
    羅素說過: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思考。我們天生就存在惰性,但在知識獲取空前容易的時代,思考力拉開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思考能力才是決定你人生的關鍵。1.什麼是思考思考是指針對某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的活動。
  • 原型製作過程中的誤區,如何提高原型在設計思考過程中的使用價值!
    在這樣的需求激發下,對設計思考這種有針對性的高效創新工具的需求越來越多。熟悉設計思考的朋友都清楚,設計思考包括:探索機會、理解洞見、發想創意、呈現概念以及實現體驗5個環節。筆者觀察過很多的孵化器和加速營舉行的設計思考工作坊,對於前3個環節的操作各家各有特色。
  • 從「島嶼困境」到「爆單模式」,看躺平設計家如何重塑家裝家居新...
    文 | 江小橋  通過《夢想改造家》這個電視節目而為許多大眾了解的日本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最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網際網路正在給建築帶來怎樣的變化?  這位80後的年輕設計師認為,網際網路科技改變的生活方式,「未來可能會影響住宅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