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家是每個人幸福的起點。綜藝《夢想改造家》有一期節目令人印象深刻,43平米L型的奇葩胡同平房搖身一變成為立體陽光房。這一期改造的設計師是青山周平,日本人,卻在中國北京的胡同裡生活了十幾年的時間。
混沌大學有幸邀請到青山周平,為同學們分享他在作品背後對於建築設計和都市生活的思考。
授課老師:青山周平 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
從設計師視角看世界
我是一名來自日本的建築設計師,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做設計背後的思考,設計的過程,以及對於現代生活的一些理念。希望對身處各行各業的同學們有所幫助。
大家可能很好奇,建築設計師是如何保持靈感的。那要從我20歲說起,別人都在上大四,我一個人背起背包從大阪來到上海生活了一年,這趟旅行給了我很多思維方向上的改變。這些年我去過20多個國家。在旅行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本來世界就是多樣的,沒有什麼固定的方式,只是我們看到的角度不一樣。
1. 從彩虹顏色說起
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告訴我們彩虹是7個顏色。但實際上,彩虹的顏色是漸變的,可以說有6個顏色,也可以說彩虹有300個顏色。作為設計師,我希望回到比較原始的狀態看一件事件。於是我從顏色漸變的地方開始思考。
2. 回到原點思考
我平時做設計的原則是面臨任何問題先回到真實的狀態開始思考。比如做美術館,我會先把美術館的「館」字和「術」字先拿掉,從美開始思考。人與美的關係是什麼,現在時代的「美」是什麼。逐步思考美術、空間、具體的建築,最後變成美術館。
3. 好設計給人驚喜感
我覺得設計跟送禮物很像。如果我們詳細地把別人想要的每一個細節都問清楚,按照這個信息把禮物買來送給對方的時候,他肯定會開心,卻沒有驚喜。
但如果我是通過觀察他喜歡什麼東西,想要什麼狀態,然後找到合適的禮物送給他的時候。對方會覺得,這個禮物是我之前沒有想到需要,卻很合適我。這個禮物讓人感動和驚喜。我希望自己做這樣的東西。
第一次跟客戶聊天,他們總是會提很多要求,面積、空間、功能、風格等。但其實我基本上沒有聽這些具體的要求。我更多是關注客戶的狀態,那種沒法用語言和數據表達出來的感覺,我努力抓住他想要的感覺。最後我呈現出的設計,很多時候沒有滿足客戶第一次所提的那些需求,但是打動了他的心,讓他很驚喜。
都市新建築與新生活
小空間、新家族、共享、手工
1. 小空間
我特別喜歡小空間有幾個原因,除了小空間可以隨時移動,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讓人更能集中精力思考以外。
可能也與我所在的社會環境有關。我是80年出生,人生正好經歷了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逐漸放緩的過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人口越來越多,有很多大項目,新城市需要建設。但是這些都是前輩們的工作了。2015年開始做建築師的我,更關注不一樣的,小的東西。
| 胡同裡的小空間
我在北京曾經做過一個非常小的空間設計。在北京胡同裡一個4平米的小雜物間是一對馬上有孩子的夫妻的家。這個空間需要變成一家三口可以臨時生活的地方。很多功能,比如吃飯、睡覺、學習、收納、工作、上廁所等都要在這個小空間裡完成。
我們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設計可以在這麼小的空間裡完成這麼多的功能。我在構思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之前在北京國子監看到的一個關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空間的展覽。
古代科舉考試專門有這樣的小隔間建築。科舉考試每個人都在小空間裡,經歷3-4天的生活。為了防止作弊,考生們不能回家,除了上廁所之外,所有的動作,吃飯、考試、休息等都要在這個小隔間裡進行。
科舉考試的房間,利用特別小的空間和設計,滿足了人基本生活的需求。這和我們這次需要設計的空間大小和需求特別像,所以我們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設計與這次空間改造結合起來。
我們在這個空間裡放置了4張位置和高度可以不斷改變的木板。通過調整木板的位置,可以變換出吃飯的飯桌,閱讀的書桌,以及所有木板都在一個高度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張床。這樣一個浪費多年,被廢棄的小空間就變成了年輕夫婦可以帶著孩子回到老城區生活的空間。
北京老城區裡有大量只有幾平米的小空間。因為太小,之前沒有設計師願意改變它們,一直被廢棄。如果設計師們發揮創意,把它們改造成可以使用的空間,這些地方就變成年輕人可以居住和創業的空間。我覺得這是未來北京老城區更新的重要方向。
2. 新家族
家庭1.0版本是大家庭時代,那時候是家族式群居,父母、兄弟、姐妹、爺爺、奶奶、孫子等很多人住在一個大宅子裡。家庭2.0模式是小家庭時代,爸爸媽媽帶著一個或兩個孩子,這是典型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模式。
現在我們進入家庭3.0版本,一個人的家庭。這種模式在大城市裡越來越多。比如在東京50%的家庭是一個人的家庭,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中國的很多大城市也是類似的情況。
我感興趣的是,家庭1.0版本我們有四合院,土樓,窯洞等傳統建築解決生活問題。2.0版本的時候出現了住宅小區,公寓等適合一家三口的生活空間。現在城市越來越多的家庭變成3.0版本,但我們還沒有適合的住宅模式和生活模式。
| 新家族的「合居」
我們在北京通州一個120平米的房間內探索,未來家庭3.0模式的住宅。我們將其命名為「合居」,意思是這個空間不是為原來一家三口的家庭設計的。在這裡住著的幾個人,他們不一定有婚姻、血緣關係。
我將日本傳統民居室外的木頭廊道空間和中國傳統民居院子的合圍感結合起來,形成了院子、廊道、緣側結合在一起的創意。合居中間有一個開放空間的「庭院」,餐廳,臥室,工作間等功能圍繞在周圍。所有的房間都採用推拉門。居住在這裡的人,將門關上就擁有自己的私密空間,打開門又可以在開放空間裡與室友交流。
新都市中出現越來越多新的家庭模式。作為設計師,我希望設計探索適合他們的生活空間。
3. 共享
共享和新家庭有關,現在城市裡越來越多新家庭模式出現,所以我們也越來越重視共享。
城市化使得我們一平方米的價值越來越高。信息化使得一秒鐘的價值越來越高。過去我們可以欣賞兩小時的電影,現在可能在短視頻軟體上3秒鐘就刷過去了。
過去由於一平米,一秒鐘的價值沒有那麼高,所以空間可以是專屬的、靜態的。但是未來的空間應該是共享的,動態的。
現在我們在思考什麼樣的空間適合下一代年輕人新的生活方式。
| 一半是建築一半是家具的「盒子」
我差不多有10年的時間生活在北京的胡同裡。剛開始我住進胡同的時候,看到胡同裡胡亂擺放的家具用品,以及夏天不穿上衣的男性覺得很奇怪。後來我越來越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對於這裡的居民來說,這個空間不是城市裡的公共空間,而是他們的家。
我住的院子非常小大概只有40平米左右,很多東西都放不下。但是我可以將周邊的建築也納入進我的生活圈。比如周邊的菜市場,餐館,咖啡廳這些地方變成了我的冰箱、餐廳和會客廳。通過共享城市裡的公共資源,我們腦子裡家的範圍遠遠超過了房子本身的面積。
古代義大利建築說過一句話,城市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城市。
對胡同生活方式的觀察,變成了我的設計靈感。我們把常規三室一廳的房子模式變成了一種更輕鬆,不一樣的住宅模式。每一個人的房子都變成可以移動的小盒子,小盒子裡面有床,外面有家具。這樣的盒子空間,材料輕便,組裝簡單,而且每一個盒子下邊都有輪子,可以移動,隨意組合。
盒子可以變成3-4個人共享的生活空間,他們的家具,物品放在盒子外邊,這個社區不僅僅是生活空間的功效,也包括物品的共享。
這個盒子是介於建築和家具之間的一種東西。通過半家具,半建築的設計,改變了我們對於原來生活空間的理解。
在未來,我們想探索一種盒子社區。住在這裡的人,原本不認識,也沒有血緣和家庭關係。但是他們通過一起建房子,一起制定自己的社區規則,變成某種意義上的新家庭。
400盒子的共享社區城市
4. 手工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逐漸遠離手工了,我們平常生活中使用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工業品,易複製。這種大量生產的工業品,今天壞了,明天就可以買到一模一樣的東西。我們很難跟它產生感情上的連結。
建築也是如此,現在很多的城市建築都是用工業化的方式生產組裝,越來越變成很難跟我們產生感情連結的冰冷物體。
但是有一些建築是不可複製,替換的。
| 一所有溫度的美術館
我們參與一次現代藝術美術館改造的時候,在思考如何通過設計建立這座建築與人的感情連結。
我們選擇了鍍鋅鋼板作為外牆材料。這種材料更多地被用在城市圍板,廣告版上,一般不太在建築上使用。
我在工地上出差經常會看到這種材料,它展現出金屬板的變形,有時候是比較平整的,有的時候是褶皺扭曲的。我覺得這種變性的金屬特別好看,有意思。這次美術館的設計也想要這種紙折過後又展開時出現的凹凸感。
最開始用1.4毫米厚度的鋼版,請工人用手摺再展開發現太厚了,折的時候很費勁,展開的效果也不好看。我們研究用0.3毫米很薄的鋼版,設計師自己一張一張用手摺,展開放在旁邊,請施工方安裝在外牆上。我們用了200張左右的金屬板,最後實現了外牆這樣一個立面的效果。
外牆看起來類似,但實際上每一張圖案都不一樣。每一張都是設計師親手摺的,呈現出在任何地方都沒有看到過的外立面的效果。並且它是唯一的,無法複製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座感情連結的建築,這也是這個時代越來越重要的特點。
未來的設計
建築讓人享受此刻的生命
人的價值是在不斷變化的。工業革命之前,因為沒有機械,人用自己的身體勞動來產生價值。工業革命時代,機械代替了身體勞動,我們產生價值的載體從身體變成了知識。網際網路時代,網絡承載了成千上萬的知識量,這時人的智慧越來越重要,因為網際網路無法代替你去思考。
未來進入人工智慧時代後,技術的思維邏輯可能超越人的思維能力,這時人的價值載體將變成「心」。因為據我了解人工智慧是沒有心的,這是人越來越重要的地方。
設計師的價值或者設計的載體也會發生變化。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關於丹麥餐廳的紀錄片。這個餐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餐廳,它只提供附近的,時令的菜品。有的菜品可能不好吃,但是通過吃飯我可以意識到此刻的生命。因為這個菜,只能此時此刻在此地才能吃到。
我覺得建築很像他們的菜,建築也需要讓人享受或者認識到此刻此地的生命。
註:本文轉自混沌大學,僅為課程部分內容。歡迎在混沌大學app聽青山周平親自講述自己的設計故事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