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人海,泱泱眾人, 沒有哪個人是獨立存在的,或多或少都與別人存在著這樣那樣的聯繫,而聯繫中的人中總有那麼個人或在默默的關注,或在默默支持,為你撐起一片天。
一、夫妻間相互攙扶前進
一男一女相識,相知,相戀,結為夫妻,原本陌生的兩個人因愛而結合一起,自此他們的命運糾纏,吵吵鬧鬧,相伴一生。
通常在一個家裡,總有那麼個人在承擔著大部分家務,而另一個則是在外奔波,為家人提供蔭蔽。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說法:男主外,女主內。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說法漸漸淹沒在時代的洪流裡,但是很多家庭還是如此,特別是有小孩的家庭。隨著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家長認識到陪伴的重要性,很多媽媽辭職,專心做起了全職媽媽。
去年12月份,公司的一次劫難,讓公司老總「出差」將近一個月。霎時,老闆娘的天空垮了。事後她對我們說:"夫妻間多的是相互理解,相互扶持。以後在家,哪怕W幫我幹那麼一點點事情,我也不會那麼歇斯底裡,只要伸手,哪怕是掃一下地,我都感恩。"我多少能理解她的心情,在那等待的一個月裡,每一天都過得異常漫長,每時每刻都是煎熬,有等待,有焦慮,有彷徨無措。但是即使是這樣的狀態下,她還要打起精神來,做各種各樣的善後工作—安撫員工的情緒,準備著各種需要的資料。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卻沒有一個可以支撐的人,哪怕他什麼都不做,只是在旁邊站著,但就是心裡踏實。
因此,平常時候,你根本不在意的事情,在劫難面前卻顯得那麼難能可貴。在你不知道的時候,在你不注意的地方,他在默默地為你撐起一片天。
二、孩子身後的奮力託舉
人說: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託舉。是的,現在的孩子,不是當年我們那個年代那個小地方的孩子,大多時間只需要在學校接受知識就行。現在的孩子更多的是接受外邊的大千世界,涉獵更多的領域,完善自己的內心,而父母呢,則是在各方面的全力支持。
財力方面:孩子從出生始,衣食住行就是帶講究的:奶粉進口的,尿不進口的,小車也要舒適上檔次的,衣服呢,也要款式好的,穿著舒服的。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會走路說話了,進而又開始各種各樣的早教班,鍛鍊課,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幼兒園之後,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便圍繞身邊。
身邊一個老鄉,孩子才剛上一年級,每年的興趣班費用就有10萬+。這還只是普通階層的孩子,有錢人家的孩子,每學期幼兒園的學費就得十幾萬。
前不久,在網上看過一個帖子,說是老公年薪5萬,妻子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居然要上3萬/年的幼兒園。
更有甚者,為了讓孩子上一個好的幼兒園,做媽媽的居然去陪睡。
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一切為了孩子,什麼都可以拋--自尊,羞恥,更別提什麼興趣。雖然看著很荒謬,且不論合理與否,但是卻反映出家長們對孩子的殷切期望,看出父母對孩子的全力付出。
精力方面:現在的大多數媽媽,都是超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上得了班,下得了廚房,陪得了孩子,照顧得了老人。
其中,關於孩子,幾乎佔據了媽媽們的全部空餘時間。一早起來,趕著做早飯,既要色香味俱全,又要營養搭配。晚上回家,除了晚飯,還要陪伴孩子讀書,講故事,玩遊戲,變著法子將成人的規則融入到故事繪本中,讓孩子接受,讓孩子理解。
這還是小的時候,待到上了一年級之後,媽媽們的任務更加繁重。由於孩子的心性不成熟,控制不了自己,媽媽們緊盯猛趕,一時都不能鬆懈。每天的功課,都是媽媽們的試煉場。課餘的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媽媽們也是全程陪同。
孩子們也在媽媽們的陪同中慢慢長大,而媽媽們也在慢慢變老。你的一點一滴的陪伴,都融入到孩子的骨血裡,融入到他們的言行處事裡。
三、父母是你永遠的守望者
隨著年紀的增大,大多60、70歲的父母們都選擇了回歸自己的小家,不再跟孩子們一起住。他們在默默地看大兒女們的下一代後,默默地退居到自己的家鄉,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生怕拖累自己的子女。
人說:中國式老人有一種悲哀,叫做不拖累,不麻煩。有事情不拖累,不麻煩自己的子女,寧願自己忍著,扛著,熬著,就是生怕遠在外地的子女擔心,每次電話中都是身體好,家裡都好。而一旦子女有事找到他們,他們仍如年青時一般,處處衝在前面,用他們日漸佝僂的身軀為我們遮風擋雨。
當我們累了痛了,一回頭,總會發現有那麼兩雙眼睛注視著我們,那便是父母的眼睛。我們奮力前行,而他們老了,走不動了,只能默默地注視著我們的背影。
生命中的過客來來往往,總有那麼幾個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人說:人生的旅途就像坐車,總有人陪你幾站,但沒有人陪你到終點。願我們都能珍惜生命中陪你幾站的人,用生命去擁抱,去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