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活動,去荷葉坪和歷山都沒有能成行,哪去哪了?突然想想上次去的上頂山,發現的七仙洞了,還有越冷 越往北給我介紹的窟窿神,哪就去探探,
發貼也沒有幾人報名,本想取消,俊哥說要不就咱三人去吧,兔哥帶車,我管飯,咱三人跑一趟,我說行,我自已啥都不用幹,還可以免費探路,何樂不為。感謝二位哥哥。後面附一些我近兩年對靈石附近訪古工作的作業連結,可以直接打開查看。
千佛寺
因洞中1055尊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石刻佛像而得名。千佛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經考古專家考證,千佛寺始建於元代,是印度婆羅門教傳入中國的唯一最早寺廟。
千佛寺,右面共造像22層。其中,1至2層每層均列像22尊,3至5層每層列像25尊;6至8層每層均列像23尊;9至12層每層均列像21尊;正中雕大像1尊,並列兩側的左豎排8層,每層列像12尊,右豎排2層,每層列像60尊,其間鐫有4釐米大小的字,註明上述造像系&34;造
寺院背後景元山的上空,天氣特別晴朗,天空為滌蘭色,比其他地方都顯得格外湛蘭。
在千佛洞裡,可以預兆陰晴風雨之天氣。每當天旱之時,千佛洞內就發出亮光;每當大雨來臨之時,洞內的水就往外流淌;若遇小雨時,洞內就發出滴水之聲;若颳大風時,洞內就有聲音發出。
3.5噸重的石質彌勒佛像,不僅能發出7種銅質聲音,而且其銅音還能遠揚200米之外。
11米六角五層磚石結構的舍利塔,雕刻精緻,為清代所建。
立秋,
千佛洞
洞窟開鑿於南北走向的山坡崖壁下部,石窟共有兩個洞窟,南北並列,窟口均西向,窟內存雕像約70餘尊。第一窟位於崖下南側,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面寬2.72米,進深2.35米,高8米。內雕一佛二菩薩像。
第二窟,位於崖下北側,洞窟平面呈長方形,素麵平頂,面寬2·9米,深2.3米,高2·76米,正壁前置高壇基,高0·6米、深0·63米。左右壁壁面高浮雕有佛像24身,上下四排,每排六身。前壁窟門上方雕五身佛像,形象、服飾、手勢均同左右壁。
以上二窟均無確切的創建題記,第一窟從洞窟的形制、佛及菩薩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北魏特徵,第二窟造像風格具有唐代特徵。
千佛庵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寺院依山疊造,梁架彩畫富麗典雅,頗具特色,堪稱中國雕塑藝術史上的「懸塑絕唱」,加之寺院所藏傳世罕見的官版《明永樂北藏》,成為研究中國佛教史、藏經史、倫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寶。
正面是大雄寶殿,文殊、普賢兩殿左右相峙。
大殿內正面排列著五個相互連通的佛龕,「藥師」、「彌陀」、「釋迦」、「毗盧」和「彌勒」等諸佛端坐蓮臺,各飾錦衣,神態自若,面容慈祥;十大弟子分站兩旁,造型優美,生動傳神,表情含蓄,惟妙惟肖。
殿南山牆上塑著「四方三聖」、「四大天王」等佛教人物故事,
殿北山牆上塑著須彌山上三十三層「仞利天」、佛傳故事和釋迦牟尼的本生傳說。
大梁上,八大金剛威武雄壯,粱間牆壁懸塑著富麗堂皇的「極樂世界」;
七仙洞
原文連結:https://www.meipian.cn/1enwq5wn
後記
有人說它是王母娘娘當年在此沐浴時雙乳的拓印,有人說它是張四姐與崔文瑞曾經的居室,還有人說它是張四姐為報地主害夫之仇,背山時因用力過猛,身子傾斜時雙乳鑽入石壁留下的印痕,
雙石窟,又名雙乳洞,其輪廓造型內小外大,看上去像一雙深邃的眼睛瞭望著南來北往的過客,又像一雙凝固的雙乳展示著女人獨特的風韻。
原文連結:http://www.ddzzd.com/junshiaihao/962476.html
其實本來今天的行程是想去交口的窟窿神的。有三四處景點,可惜卻連出發點都沒找到,好歹在路上發現了傳說中的鳳尾村,總算有了頭頭滴滴。下次就好找些了,有時間專程再來一次。
今天雖然沒按原計劃行,但也找到了千佛洞和七仙洞,也值了,就是幸苦兔哥和俊哥了,
改天繼續探密窟窿神,可以走一個上頂山的小環線,有興趣的可以聯繫我。我們一起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