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快看漫畫知乎回答。
這個問題,從關注到現在前前後後思考了差不多10天,一直不知道從何下筆。「身在此山,不識廬山」。我自己評價我自己,會不會內容有失偏頗?會不會變成「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尬吹?會不會……
就這麼糾結了幾天,同事小B無意中一句「沒圖說個XX」倒是啟發了我。
沒錯,快看從成立到現在5年多了,少說幾百張照片在我手裡攥著。這一一張照片背後都是一段段工作體驗啊。而且全部一手材料,有圖有真相。
不要誤會,這張黑乎乎的、像素不高的圖片,不是某個傳銷窩點的照片,也不是某所學校的老舊宿舍,這裡是快看漫畫誕生的地方。2014年多的冬天,就是在北京五道口華清嘉園小區的這間民房裡,有了快看。
那時還是一個「萬眾創業」的時代,快看作為一個不起眼的創業項目,囿於資金,只能租下這個一百多平米的居民住房,作為初創時的辦公場地。
有些人可能知道,國外有「車庫創業」的做法。像蘋果、谷歌、亞馬遜、迪士尼這些偉大的公司,最早的辦公室都來自車庫。
傳到國內,興起了民宅創業。國內很多知名公司誕生在居民樓,比如快看所在的華清嘉園就是塊福地,人稱「小矽谷」,誕生了像美團、暴風影音、美麗說、校內網這些網際網路公司。
不得不說,居民樓的條件是很苦的。那時客廳是辦公室,臥室是員工宿舍,十個左右的小夥伴擠在兩三個房間裡,睡上下鋪。晚上翻身伸胳膊,還會打到臨鋪小夥伴。
大家吃住在一起,雖說不是傳銷組織,卻過著傳銷人員一樣的生活。
逼仄的空間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我們圍坐在一起吃火鍋,去KTV嚎叫,彼此扮醜開玩笑,毫不介意。安妮在辦公室的小黑板上寫下要「成為中國的迪士尼」的豪言,小夥伴們調侃說,你又在給我們打雞血。
但每個人的心裡都有這個憧憬。
如果那個時候問我在快看漫畫的工作體驗,我想是艱苦但又快樂。小小的team,無拘無束的工作環境,一群剛畢業的大學生,互相扶持著,把快看漫畫這個稚嫩又充滿野心的app帶向了大眾。
後來幾經周折,快看漫畫順利度過了創業從0到1這個最艱難的歷程。團隊也向百人規模靠近,公司搬到了高大上的望京SOHO。
這個時期,如果形容在快看漫畫的工作體驗,就一個詞:成長。
那是快看漫畫迅速爆發的一段時期,用戶量從千萬級來到了億級。國內外媒體報導紛至沓來,把我們稱為「明星網際網路公司」、「獨角獸企業」。國際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也拋出橄欖枝,紛紛拿出過億元的投資。
作為快看的一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公司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咖級的作者開始願意在快看漫畫連載作品,國外的享譽世界的漫畫作品也被引至平臺上。《快把我哥帶走》被改編成真人電影,獲得了超過3.7億的票房。產品迭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出現了商城、直播、遊戲等越來越多的功能。
在這樣的氛圍裡,公司推著每個人往前走。快速試錯,快速改進,一幫剛畢業的大學生,經歷過一番風風雨雨後,走上了職業化的快車道,每個人都在野蠻生長,逐漸成為公司內部能夠獨當一面的角色。
在經歷過一輪大的宣發節點後,行政小姐姐組織全公司去三亞旅遊,包場看電影,去高檔的自助餐廳聚餐,坐遊輪去海邊釣魚等。正發在朋友圈圖片底下的評論,滿屏幕都是羨慕。
個人在成長,公司也在壯大。
辦公室很快就容不下200多人的規模了。2018年夏天,我們搬到了安貞門地鐵站旁邊的中海國際大廈。辦公區也從原來的一層,這次一口氣包下三層。
我們有了十幾個訪談室,訪客了之後再也不用蹭樓下的咖啡館了。
我們有了小禮堂大小的會議室,可以組織部門分享、各種活動。
我們有了就餐休息區,不用擠在工位上吃飯了。
等等,還有很多。
到今天,快看漫畫已經是一個有近600個小夥伴,在北京、上海、廣州都有辦公室的公司了。
這樣的規模算不上大,但是對一個從幾個人的小團隊成長起來的公司來說,這樣的成長速度背後必然面臨一些新的挑戰。
都說前幾年的網際網路環境是浮躁的,我們也在反思,前幾年的高速發展是不是帶來了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隱患?如果有,快看怎樣做才能重新走在正確的航道上?
幾個月前,在北戴河阿那亞度假區舉辦的快看漫畫五周年年會,主題是「從心出發」。「心」是初心,站在5年這個節點上,面對過去,快看選擇回歸初心。
快看的初心是什麼?在這次五周年年會的演講裡,安妮哽咽著回顧了創作者的故事、用戶的故事,在全公司500多人面前,談到快看的初心、使命、願景。
所以,在快看漫畫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我覺得是對幫助創作者、發掘好作品的認同感,是一種為世界帶來快樂和感動的使命感。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這樣的話題顯得有些空洞。但是在快看,談初心、談夢想,不會被人恥笑。因為我們真的是認真在做這樣的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