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歷史上百年的古鋼琴,就猶如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但經過古鋼琴修復工作者的精心修復「治療」,古鋼琴也能煥發新生,重現歷史的聲音。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教師吳奇洲,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古鋼琴修復工作者。
讓一臺古老的鋼琴煥發新生
星海音樂學院沙河校區樂器工程系有一間工作室,室內擺放著一架解體的三角鋼琴,金色的三角形鋼板,已經被卸下來,擺放在地上。屋子的一角,立著一個塊頭不小的吊裝工具,它就是用來吊裝鋼板的。桌上,擺著一個黑色的工具包,裡面林林總總有三十多種工具,包括螺絲刀、千分尺、鉗子、鑷子等。靠牆的一塊白板上,記錄著一些外人看不懂的數字。
被拆分的古鋼琴正等待修復
吳奇洲修鋼琴所用的工具
這裡就是古鋼琴修復的工作室。目前,吳奇洲正沉浸在修復這臺古鋼琴的工作中,他熟練地從工具包裡拿起一個螺絲刀,將鋼琴上的螺絲取下來,又小心翼翼地將零件分門別類整整齊齊放好,生怕搞丟了,哪怕是一顆小螺絲。
「這是一臺德國貝希斯坦鋼琴,已經有上百年歷史。」吳奇洲說,這臺鋼琴以前曾被人不規範地修復重建過,但那次修復做得特別糟糕,不但達不到標準,還破壞了一些原始數據,他和學生們接手後,修復過程比較坎坷。「這就像是做手術一樣,原先那臺手術做得不好,我們重新做,需要思考的數據就越多,難度相對就會更大。」
古鋼琴修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還原歷史的軌跡,重現當年的「它」。吳奇洲說,在修復的前期,他們會進行深入思考。在他的眼裡,古鋼琴就像一兩百年前的藝術品。「我經常琢磨,一兩百年前的鋼琴製作師們,是如何想出如此完善的設計理念,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樂器之王』。」
吳奇洲正在修鋼琴
今年夏天,吳奇洲剛從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在大學期間他就跟隨著老師參與了古鋼琴的修復與重建。「我們做古鋼琴修復,就是希望讓一臺古老的鋼琴,煥發新的生機,再次彈奏出美妙動聽的音樂,重現當年歷史的聲音。」吳奇洲說,根據不同古鋼琴的受損程度,修復過程往往需要耗時一兩個月甚至長達一年之久,十分考驗人的專業技能和耐心。
音樂會上的新發現讓他敲定高考志願
23歲的吳奇洲是廣東汕尾人。和許多學琴的人一樣,四五歲起,吳奇洲便開始練鋼琴。高中時,他決定走藝考之路,高二開始便從老家來到廣州的一家大型藝考培訓機構學習。
那時,吳奇洲會經常去音樂廳欣賞音樂會。偶然間,他發現音樂廳有鋼琴調律師這個角色,鋼琴的音色經過不同的調律師調整後,即便是同一個人演奏同一首作品,其所賦予的「感覺」都不同,「有的音色會比較溫暖有歌唱性,有的則更明亮透徹有金屬感」。這成功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吳奇洲向老師請教後得知,鋼琴發出的每個音程其實都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個有「可修飾的範圍」,調律師在調音時可以根據音樂家的喜好或者作品進行「微調」,並進一步整理音色。「這也是不同鋼琴演奏家往往都有自己喜歡的鋼琴調律師的原因。」
當時,在培訓機構的300多位學員裡,吳奇洲的鋼琴演奏水平處於中流,但他的聽覺異常敏銳,視唱練耳這門課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滿分75分他總能考到73分以上,還常常獲得滿分。
吳奇洲了解到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有鋼琴修造專業,其中就包括鋼琴調律方向,考慮到自己從小就愛動手鼓搗東西,跟老師商量後,他將高考志願定為了鋼琴修造專業。
為了備考,吳奇洲加大力度練習聽力。此外,這門專業還要考查手工藝操作技能,為此,吳奇洲需要經常練習繪製鋼琴部件的圖紙,做一些簡單的手工等。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專業單考中,吳奇洲取得了廣東省第3名的好成績。2016年,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共錄取20人,其中廣東省內錄取16人,吳奇洲便以優異的成績入讀了鋼琴修造專業。
全學院唯一要學高數的藝術(音樂)專業
隨著學習的深入,吳奇洲發現自己以前對鋼琴修造的理解非常粗淺。他說:「在外人眼中,這是一種修修補補的工作,看上去很簡單。但其實,鋼琴調修不單純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調律師也被稱為演奏家背後的『藝術家』。因為調律師可以根據每首作品對鋼琴音律及音色做些細微的修改,還會根據音樂家喜好的觸感,對鋼琴進行整理、微調。」
大學期間,吳奇洲要學習樂理學、樂器學、樂器木材學等課程,也要學習鋼琴調修、演奏技能課、樂器製造工藝等專業課。
不僅如此,他還要學習高等數學、聲學物理學等知識。「學習高數和聲學物理,是因為我們需要用公式計算頻率、理解律制原理等。作為文科生,感覺還蠻難的。」吳奇洲笑著說,「我們專業是整個星海音樂學院唯一需要學高數的專業,所以大家有時候都會開玩笑說,某個同學高數考了全校第一名——事實上,只是考了全班第一名而已。」
大三時,吳奇洲學了一門課叫鋼琴修復與重建。課上,老師將同學們分為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分配了一臺舊鋼琴,讓同學們親自動手去修復整理。這是吳奇洲第一次接觸鋼琴修復,老師這種獨特的教學模式,讓鋼琴修復藝術在吳奇洲心中奠定了根基。
「當年我們在老師指導下,一步步把一臺的鋼琴重新維修整理好,它好像煥然一新,被我們賦予了新的生命,重新奏出了優美的聲音,給了自己滿滿的成就感,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回想起來,現在還能感受到特別的激動。」在這門課上,吳奇洲找到了最感興趣的事情,在與老師溝通探討後,他參與了古鋼琴的修復與重建方向。同屆學生中,老師僅選取了三名同學參與鋼琴重建方向的學習。
嘗試用高科技復刻古鋼琴零件
「古鋼琴修復與重建,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我們需要想盡一切辦法把它恢復,修舊如舊,還原當初這臺鋼琴的聲音感覺。這是重新造一臺新的鋼琴完全做不到的。」吳奇洲解釋說,之所以如此,既有時代的影響,也有材料或者設計理念的影響。他說,現在鋼琴的結構經過數百年的改良,鋼琴的設計、內部機芯細節等都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
吳奇洲介紹,修復古鋼琴大致有幾大步驟,先是判斷需要解決的問題,接著測量記錄古鋼琴的原始的數據,比如弦列設計、呢氈尺寸等,隨後則要制訂修複方案,預定零部件,然後才是拆卸鋼琴並進行部件更換,最後則要精雕細琢對古鋼琴進行整理和整音,完成整個重建的過程。
修復古鋼琴的原則是該保留的都要儘量保留,但很多零件已經磨損,沒有辦法必須得更換,找到合適的零部件便成為困擾吳奇洲的一個難題。吳奇洲和老師們會根據預算選購不同等級的進口零部件。可依然有些零部件,因為停產等原因,在市面上無法找到,這時他們就會親自動手做。「以前我們會手工去做一些配件,但是數量多了不僅耗時耗力,手工製作的誤差也非常難把控,現在我們嘗試引入高科技,將圖紙建模後利用3D印表機或者CNC雕刻機來復刻出一些無從尋找的配件,目前,這種技術還在試驗階段。」
吳奇洲說,在修復手頭這臺貝希斯坦鋼琴時,他們就將著手嘗試利用3D列印技術復刻出當年鍵盤上的一種老式卡釘裝置,做到1比1還原,儘可能復原當初應有的觸感。
修復古鋼琴是一個精細活兒。吳奇洲打開另一臺有幾十年歷史的英國古鋼琴告訴記者,這臺鋼琴的呢氈都已經硬化了,琴弦也疲勞並且生鏽了,這些統統都要換掉。「我們換呢氈時,它的成分都要細緻考慮,比如進口的呢氈和國產的呢氈羊毛含量各自佔比多少,有何區別,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鋼琴最終的觸感。同時,呢氈的厚度也需要精確到毫米,膠水的用量也特別講究,多了會導致呢氈硬化,少了會使呢氈脫落,影響修復效果。」吳奇洲說,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這臺鋼琴的白色琴鍵鑲嵌了象牙,現在不允許買賣象牙,修復鋼琴時如果實在需要更換,就要選擇儘可能相似的替代品。
吳奇洲說:「為了重現古鋼琴當年的聲音和觸感,我們會先去思考它起初是怎麼誕生的,充分了解鋼琴的歷史和工藝我們才能更好地去復原它應有的樣子;同時我們也會經常聽早年的黑膠碟片,或者利用特殊渠道,熟悉當年的鋼琴音色;閒暇之餘,我們還會去多聽音樂會,豐富大腦中的音色庫。」
在修復古鋼琴的藝術之路上,吳奇洲異常投入,經常陷入廢寢忘食的地步。「有時候一動手就想把這個步驟做完再休息,不知不覺時間就溜走了,等到歇下來時才發現都已經半夜三四點鐘了。雖然辛苦,但樂在其中,就不覺得累了。」吳奇洲笑著說。
鋼琴修造專業
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副主任郝一男介紹,目前星海音樂學院樂器工程系開設的鋼琴修造專業,主要以鋼琴修造、鋼琴的修復,鋼琴調律與音樂會音色技師培養目標為主。學生在大三時會按照四大方向分流:第一類是音樂會技師,學生畢業後可以在音樂會上從事施坦威鋼琴、山葉鋼琴等的售後服務工作;第二類是鋼琴修復與重建,畢業生可以對100多年前的鋼琴進行修復重建,將其還原為當時的聲音;第三類是鋼琴製作與設計,學生在校時就可以自己製作完成一架鋼琴;第四類則是鋼琴市場營銷管理。
郝一男說,廣東本就是一個樂器製造比重較大的省份,近年來藝術受眾群體不斷增加,家庭樂器保有量及社會需求量非常之高,因此從2002年建立本科專業至今,幾乎每年他們的畢業生就業率都是百分之百。
「2016年,我們建立了中國鋼琴修造教育聯盟,時至今日,在這個聯盟裡面,同樣具有這樣專業方向的音樂學院、師範類以及綜合類的大學、大專院校一共有56所。現在這個專業仍處於上升狀態。」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林霞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廖雪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廖雪明、林霞虹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剪輯廖雪明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李津